讀書
關於讀書,很多人會給自己制定各種目標,比如一周讀一本書,一個月讀十本書。但最後都堅持不下去,等到月底一看,一本也沒有讀完。有些人可以三天讀完一本書,一周讀兩本,一個月讀十本,一年讀一百本。這中間到底是什麼造成的這樣的差距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注意力稀缺。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讀書和讀什麼書。讀書是件身體和生理上都極度辛苦的事情,特別是在我們當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讀書帶來的興奮感是遠不如打幾盤遊戲,刷兩小時手機來的愉悅的。書讀完了沒有辦法當下獲得回報,但是遊戲可以,綜藝可以,短視頻可以。
讀書
這也是很多人無法堅持讀書的重要原因,書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會有顯現回報的事情,甚至有些書讀完都沒有任何的感覺,但它一定會融入到你的思想裡。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訓練自己的注意力,讀書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
沒做
第二個原因就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讀的書。
有些人讀書從選書上就遇到了障礙,比如不知道為什麼讀這本書,為什麼是現在讀,其實就是自己沒有搞明白為什麼。比如你把《百年孤獨》這本書隨手拿來讀,就會讀的很痛苦,因為的確很難讀,但不能否定這是一本極好的經典之書,但並不適合現在讀,等個三五年或許就適合了。
所以,自己當下迫切需要提升什麼技能,解決什麼問題。帶著自己的訴求去找書,去讀書,這點能讓你把書讀下來的動力更強,比如你想提升工作效率,那可以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你想要修復關係則可以看《親密關係》,一定是根據你迫切的想要改變去找書,而不是人云亦云,別人讀什麼你也讀什麼,別人的不一定適合當下的你,哪怕是那些本的確非常經典。
讀書
第三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好的讀書方法。
為什麼你總是無法集中時間和精力讀完一本書,很多書最後讀著讀著就讀不完了。甚至看到一本稍微厚點的書就不敢去看,總覺得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完。這些其實都是因為對目標不明確導致的,那怎麼破除這種狀態呢,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有節奏的看完一本書。 我是這麼做的,你可以試試:
一:拿到一本我確定要看的書之後,根據目錄裡的章節和此書的頁數,大概分為四部分,告訴自己分四次看完,然後在分的時候折一下頁數或者放一個便籤,內心告訴自己,我只看第一部分,這樣的話就很薄了,有動力能看。
二:一旦集中精力看完第一部分了,我就不看了,獎勵自己10分鐘去玩一下手機或者做點其它的事情。
讀書
三:休息結束後繼續回來看第二部分,往後同理。
四:這樣的話,我很快就能把一本書看完了。而且效果還非常不錯。 其實這本質就是一個目標拆解的方法,一本書一次性看完覺得做不到,那我分幾次不就可以了嗎?而且這個過程還有獎勵。
讀書
這裡同時利用到了一個心理叫蔡加尼克效應:即未完成的活動會讓有關它的所有事情更加難忘。 因為讀書這個過程,書裡的東西是有連貫性的。當我看完第一部分的時候,其實我心裡會想接下來是什麼情節,作者是怎麼寫的,如何處理的,我的心其實還會被書裡的內容牽絆。
這就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想像力,變得不那麼枯燥了,但是我就偏偏不讓自己一口氣看完,就要給自己製造這種吸引力,讓蔡加尼克效應發揮作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我看到被折了那頁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這本書寫的不錯,那就繼續再看一部分吧,慢慢的就很容易一次集中精力看完一本書了。
讀書
讀書不光要通過自己的需求去讀,還要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順從人的天性去閱讀,這樣的話讀起書來才能事半功倍。
最後,讀書不是為了面子,也不是為了裡子。讀書是為了讓自己能夠穿越時空和過去的歷史對話,是為了找到自己前行的力量,能在逆境時堅持下來。正如柯蒂斯導演的電影《卡薩布蘭卡》裡說道的那樣:「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所以,讀書的時候不要強求,一定要快速讀完,可以利用蔡加尼克效應進行分解讀完,一點點訓練自己的閱讀速度,漸漸就會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