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有三大難:讀書太慢、讀不進去、讀了記不住。究竟怎樣才能快速高效地閱讀呢?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我的讀書心得和技巧。
內容摘要:
一、走出讀書的兩個誤區
二、提高效率的四個技巧
三、快速閱讀的四項基本功
很多成年人看書往往還延續著學生時代看教材的思維,覺得一本書不從頭看完就不叫看書。成年人讀書主要的目的是致用,致用怎麼理解呢?
一方面是對思考有用。書中有新觀點對你的思考有啟發,開拓了眼界,或者說理順了之前沒有想清楚的問題,糾正了之前對某個概念觀點的誤解,這些都是思考的藝術。
第二方面是對行動有用。成年人讀書多半是學習技能,指導自己的工作,所以一本書能對你將來的行動有指導作用的書就是好書。看到一個新的觀點或方法,先弄清它是什麼,想想以前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最後用這本書指導行動。
讀書不做筆記是很多人讀了記不住的很重要原因。讀書就像吃飯,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信息輸入,而做筆記又是一個信息輸出、知識消化的過程,一股腦灌進去的知識如果不消化,那並不真正屬於我們。
我們應該把筆記當成習慣,當成讀書的一部分,看到書中某一段,觀點很新奇,記下來,看到書中介紹的一個方法很好,想想以前有沒有用過類似的方法,如何用這個方法來優化自己的工作和學習。這些方式都是思考。吸收知識的過程也是在創造新知識。在創造的過程中,消化掉書中的知識,真正為我所用。
著名的知識分子萬維鋼非常強調筆記的作用,他把讀書的過程比作從內存到硬碟的固化的過程。看書不做筆記,看得很快,但是沒過幾天就全忘了,一點印象也沒有。
知識的記憶有一個過程,你以為你記住了,其實只是緩存在了一個內存裡,而沒有固化到硬碟裡面,結果吃了幾頓飯、睡了幾個覺,內存全沒了。做筆記不僅是思考的過程,也是鞏固印象的過程,我們需要通過做筆記的過程,把知識固化到大腦這個硬碟裡面。
當你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不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可以無視,這時候你可以試試主題對比讀書法。
對比讀書法具體怎麼讀呢?舉個例子,假如你要學習如何做PPT,最好把市面上最暢銷的10本關於PPT的書都買下來,圍繞PPT這個主題10本書對比著看。如何看呢?首先了解每本書的大概,如果10本書中有8本書都講到同一個問題,例如PPT製作的視覺化的思維,那它肯定是PPT學習的重中之重了,找到了重點,再集中火力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
主題對比閱讀,不僅方便我們快速找到重點,還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大量重複無意義的閱讀。很多講PPT的書,方法上和原則上都是大同小異的,找到最經典的案例,認真研究、掌握就可以了。
目錄作為一本書的綱要,集中體現了整本書的思維、邏輯和詳略輕重。作者怎麼想、怎麼構思,我們通過目錄就可以了解大概,所以用好目錄很重要。
拿到一本書,先不要急著看正文,要好好研究一下目錄,這本書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是什麼,作者從哪些方面去闡述這個觀點,章與章之間有哪些聯繫,哪一章是重點,哪一章你之前就知道,哪一章你很感興趣,這些問題弄清楚了再去看書,就可以有的放矢、有所側重,甚至可以不按順序跳著讀、挑著讀。
另外,目錄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開卷之前就制定好讀書策略,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復盤整本書。我讀書有一個習慣,每讀一個章節,就把該章節的關鍵詞寫在獨立的目錄旁邊,這些關鍵詞涵蓋整個章節的核心知識點、以前沒有聽說過的新知識點。
說話講節奏、跑步講節奏,讀書同樣需要有節奏。一本書可能一部分是精華,而另一部分有可能是廢話,如果平均分配時間,肯定是時間的極大浪費,同時也不利於我們吸取書的精華。所以,控制節奏就要求我們精華的部分慢下來,集中時間細細品味,廢話的部分快起來,一眼帶過。
控制節奏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注意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不斷衰退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注意力是極其稀缺的資源,所以我們必須把最好的注意力分配在書中最精華的部分。
如何區分一本書的精華和廢話呢?
一般來說序言和目錄一般都是一本書的精華,序言會介紹這本書寫作的初衷和核心思想。目錄是一本書的總綱,體現了整本書的框架和邏輯,細讀目錄能幫助我們第一時間快速了解整本書。
如果你看了序言和目錄,發現沒有一個地方能提起你進一步閱讀的興趣,那說明這本書很大可能不是你的菜。
另外,每個人的知識儲備和興趣點也是不一樣的,一本書的精華也因人而異,我不太建議拿起一本書從頭到尾的看,而是從你最感興趣的那一章開始。
為什麼要強調帶著問題去讀書呢?
第一、帶著問題去讀書,更容易有的放矢,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帶著問題去讀書,我們會快速搜索書中的信息,沒用的直接跳過,跟問題相關的放慢節奏。這樣不僅讀書的速度提上去了,可能困擾自己很久的問題也解決了。
第二、我們更容易發現讀書的價值,堅定自己持續讀書的決心。一本書讀完,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記住,什麼收穫也沒有,很容易灰心喪氣,如果讀書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我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讀書的價值,慢慢喜歡上看書,養成持續讀書的習慣。
第三,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建立知識體系。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調動我們已有的知識儲備。當我們讀完一本書,解決一個問題,這個過程中我們又學到了新知識,並放到我們的知識儲備庫中,日積月累,就會搭建起屬於自己的知識大廈,最終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當我們的知識體系形成以後,我們的理解能力、讀書效率,都會有跨越式的提升。
當然,你可能會遇到顛覆世界觀的好書、奇書,整個知識體系可能需要推倒重建,這是知識一次跨越式進階,不過在我看來,這更是人生的一次機遇,當我們的世界觀大廈建成以後,如果機緣巧合能夠再次推倒重建,那絕對是一次鳳凰涅磐的經歷,是人生的一大幸運。
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比喻,讀書就像跑步,你需要知道哪些方式不對,會讓你跑的感覺累,哪些方式正確,會讓你覺得跑得快、跑得省勁。
回看是影響讀書速度的重要因素。很多人讀書喜歡回看,走兩步退一步,整個讀書速度拖得很。其實回看在很多時候並沒有必要,你不需要把書上的所有信息都記住。
另外,有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沒記住需要回看,其實它已經留在你的潛意識裡,只需要在恰當的時候被喚醒。另外減少回看還有一個好處,能夠不斷地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這個過程有助於提高注意力。
很多人讀書時喜歡把書一句一句讀出來,這種方法讀教材、讀專業書可能合適,但是對想提高速度,博覽群書未必適合。用嘴讀書是有天花板的,要想提高讀書的速度,我們需要學會用腦讀書,大腦直接解析意思,速度自然能夠提出來。
視點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的長期一個訓練,從最常規、最基礎的左右運動,到最高級別的垂直運動,需要一步一個臺階的訓練。
上圖表示從左到右視點練習依次的進階。無論是哪一個階梯的練習,練習的目標都是自己能夠快速準確地在頁面移動視線,在眼睛注視的一個瞬間,能夠準確無誤的感知信息,而不會因為視線的移動分散注意力。
快速移動並能夠準確捕捉信息,這是我們練習視點跳躍速度的兩個要點。
閱讀速度不僅與視點移動的節奏有關係,還與眼睛注視、感知的文字數量有關。因此,還要拓寬閱讀視野,增加注視感知的信息量,從根本上提高閱讀速度。
拓展視野面積有很多種訓練方式,例如上下拓展、矩形拓展、環形拓展等等,當然,無論是哪種拓展方式,都需要找到視野中心點,然後快速向四周發散,經過長期練習,視野會在不斷地發散中打開。
舒爾特方格
上圖是一個3乘3的一個方格,隨即分布著1到9共9個數字,在規定的時間把數字按順序找出來,用時越短越好。當然這個方格也可以是4乘4、5乘5、6乘6、N乘N。
這個小遊戲對我們提高閱讀速度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提高注意力。很多人看書慢,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注意力很難集中,而舒爾特方格對人的注意力要求很高。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找數字的速度自然慢,速度跟不上過關就很難。
第二、視野和視幅也會明顯改善。大家都知道,書要看得快,一方面眼界要打開,視幅要儘量大。另一方面,眼球跳躍的頻此,也就是視點要快,用時越短,速度越快。
舒爾特方格對玩家的視野、視幅的要求都非常高,你必須快速掃描整個方格,這樣才能省事、省力。另外,舒爾特方格還能鍛鍊人眼的定向搜索能力。
走出讀書誤區,邊玩邊學更輕鬆。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別人的知識、技巧,永遠代替不了你自己的思考,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大家的讀書之路有所幫助。
「閱讀原文」裡有更多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