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個月閱讀了126本書,輸出書評90多篇,從一天閱讀一本書,到現在2小時左右閱讀一本書。
當然,會有人質疑,你閱讀這麼快,能學到重點內容嗎?能夠內化知識嗎?
其實,閱讀方法是否有用,從兩個方面就能體現,那就是效率和效果。
大家都知道,很多大咖牛人都能夠每天閱讀一本書,就像李欣頻,張萌等等。
她們真的會一目十行?閱讀速度快嗎?
其實並不是,因為提升閱讀速度屬於技術,需要每天花大量時間去練習眼球轉動速度,視野廣度等等。
成年人想要在閱讀速度上提升,至少練習1年才有效果,這顯然不是適合普通人的。
那些大咖牛人之所以閱讀快,是因為他們邏輯思維能力強,閱讀理解能力強,還有就是底層思維知識體系健全。
在閱讀的時候,遇到的知識點都熟悉,自然速度就快了。
這就好比,你去閱讀一篇小學生作文,和一篇心理學論文,速度自然不一樣。
所以,建立底層邏輯思維體系,才是高效閱讀的有效的方法。
在閱讀過程中,你會發現同主題下的書籍,所表達的觀點卻不一樣,大量閱讀以後你會發現,其實,它們的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區別就在於切入點不一樣。
就拿思維緯度的《金字塔原理》《思辨與立場》《一分鐘經理人》這三本書來說。
《金字塔原理》講的是如何通過改變我們的思維,從而改變行動,它講的是邏輯思維,作者建議我們我們平時,表達要自上而下,思考要自下而上。
也就是說,說話表達先重點再解釋,思考需要從根本往上推理。
《思辨與立場》提出通過學習提升思維質量,讓你能夠分辨出,到底做什麼事,才能幫你達成目的。
它要解決的是,如何提升思維質量,養成批判性思維。
《一分鐘經理人》看起來像是管理學書籍,實際它表達的是,掌握工作效率的底層思維邏輯,你就能夠用少時間做大量工作,提升效率。
所以,這三本書,本質上都是在講思維對人的影響,只不過切入點不一樣,分別是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底層思維邏輯。
當你能夠清楚分辨出書籍的分類,自然能夠輕鬆掌握書中內容。
能夠清楚分類,是建立底層邏輯思維體系的基礎。
了解了知識體系的重要性和基礎,下面就要進行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閱讀。
當你拿到一本書,你會怎麼閱讀?是一口氣從頭讀到尾嗎?
結果一般就是,讀完了,合上書,然後大腦迴蕩著一句話:這本書說了啥?
其實,這就是我去年的一個學習狀態。
閱讀完,很快會忘記書中內容,為啥呢?
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被動輸入,即便你做了筆記,摘抄了內容,依然沒有作用。
這讓我想起大閨女學習分成,那天大閨女興高採烈的跑回來告訴我,今天學習了1-5的分成,然後噼裡啪啦的背了一遍。
然後我就問她:2➕3等於幾?大閨女立馬傻眼了。
我們閱讀也是一樣的,被動輸入不僅容易忘,還導致不理真正含義,無法應用。
一本書的寫作方法,其實和一篇自媒體文章沒啥區別,都是有一個主題,有一個觀點,然後有解決方法。
看一本,首先要看的是書的封面,書名,這裡面就會找到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然後看推薦序或是自序,在進行驗證,你找的是否正確。
接著就要看目錄和開頭結尾,你會大概總結出作者解決問題的方法。
帶著這些問題,你再去閱讀這本書,不僅能夠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夠提升理解能力。
有效閱讀一本書的前提,就是開啟你的思考力。
運用思考力去分析書中重點內容,切記急於求成,越是著急,越是找不到問題的答案。
刻意練習才是根本,只要每天堅持運用思考力去閱讀,你會發現,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會不斷提升。
而是隨著底層思維知識體系的健全,你的閱讀效率也會越來越高。
這才是有效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