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看的書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為[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 事實上這本書我早有耳聞,曾經不少朋友鼓吹其如何驚人,但是我看看它的名字,實在沒有看的欲望。現在想來,真是被名字耽誤的好書。那時不看,興許是過於想當然和自大 。無論如何,我在這周一又注意到它了,並且決定寫一些感想。它的內涵實在廣袤,推薦自己認真看看,當然,先看我的總結也不錯。 我先講我讀它的第一篇,閱讀的層次時的所感所得。
信息需要你去選擇性接收。現在的人有一種感覺,讀書這件事好像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電視,網際網路取代了書本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圖畫或藝術設計的部分功能一樣。但是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或許我們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種範圍內,知識成了理解的先決條件,這些都是好事。但是我們在為了理解一件事,並不需要知道和它相關的所有事情。且不說作者提到的,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單說這鋪天蓋地的資訊連續而密集地向你襲來,強行灌進你的腦袋的這一每天都進行的操作,就足以讓你對資訊感到麻木了 。算法的強大之處可以體現在,我們在15號的時候搜索了痔瘡怎麼治,接下來的日子,直到今天,我們都能受到相關產品的推薦。給我們不論是網上學習還是休閒,都帶了不良體驗。因此,能夠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並且自主選擇信息,尤為重要。
閱讀需要你主動。既然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那麼就必須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棒球運動中的球,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就像你們看我的文章,你們主動選擇了我,期待從我寫的東西學到或者了解到自己原本不知道的東西,這是我們雙向的主動選擇。此外,閱讀時也要主動,讀者想「接受」多少,完全在於他閱讀時多麼主動,投入的心思多了,收穫的也多了。這一點在我們學生時期應該聽得多,我們的老師總是讓我們主動學習,主動鑽研問題。這是一個道理。這也就可以引出我在該書中學到的另一個要點。
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真正讀懂一本書。當一本書要說的東西超過你所了解的,也就是說有些東西你看不懂,這時候怎麼辦?問別人,問網絡,翻找另一本書。以上這些都不算真正讀了這本書。只有你自己認真玩味眼前的字句,慢慢提升自己,慢慢理解,這才是讓一本書對你的理解做出了挑戰,而你成功了。憑藉著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粗淺的了解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不過那些專業性的很難懂的書籍自然不能這樣操作。所以我們高中,大學時需要先預習,不懂的找老師或教授。
一共有四種層次的閱讀。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這個層次通常在小學完成,只需要知道這是寫了什麼。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這是系統化略讀,從表面觀察這本書,學到書的表面教給你一切。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即為全盤的,完整優質的閱讀。培根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是要咀嚼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消化一本書。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若是閱讀者讀了很多書,並且列出了所有書都談到的主題,甚至能藉助他所閱讀的書,架構出一個可能哪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那就是達到了主題閱讀。不要嫌麻煩或者深奧而沒有必要,假如你讀書是為了娛樂,那自然是不必考慮這些了,快樂就完事了。但是閱讀的本質是一種活動,要想讀得好,一個主動、自我要求的讀者,就得採取一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