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千百渡徐」一起熱愛生活一起成長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自從上世紀40年代出版,此後幾十年成為各大網站的暢銷書,被譽為「關於閱讀的永不褪色的經典」。
這是一本針對喜歡閱讀書籍,把讀書當做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這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對於熱愛閱讀的人來說,無疑是提升自己閱讀效率的利器。原來閱讀也是需要掌握方法的,有技巧可言。
法國學者巴斯卡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者太慢,都一無所獲」。表面上大家都是在讀書,效率和收穫卻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不同的書籍需要不同的閱讀方法。不是所有的書籍都適用於同一種方法。我以前就有個誤區,拿起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通常讀到後邊忘了前邊,致使讀書效率很低下。
01閱讀的前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閱讀。
識字就可以,小學階段都能完成。
文學家豐子愷當時讀英文書的時候,由於許多外語單詞不熟,沒法暢讀書籍。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其中的生詞全部找出來,每天學幾個,直到學熟。再去讀那本書就暢通無阻了。所以閱讀初級階段,只要識字就可以做到了。
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閱讀
當你拿到一本書,不知道這本書值不值得讀時,可以先採用粗讀方法,快速地把整書查看一遍。就算發現這本書不想再進一步進行分析閱讀時,也大概掌握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個檢視閱讀法也就是訓練有素的快速閱讀,有時間限制,不會浪費時間。倘若覺得書可讀,就可以進行第二次閱讀了。
重點是怎樣進行檢視閱讀呢?首先翻看一本書的封面和序言,找到這本書屬於什麼類型和宗旨以及副標題。其次研究目錄頁和索引,類似於旅遊前看地圖一樣。最後是尋找關鍵詞,找幾篇和主題相關的篇章來看看。最後三面往往是作者重申觀點的時候,也不要錯過。
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閱讀
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用到分析閱讀法。有的書用檢視閱讀法就可以搞定。當你需要用到分析法閱讀時,說明已是第二次閱讀此書了。
如果檢視閱讀是要擁有一雙偵探的眼睛,那麼分析閱讀就需要用一雙X 光的眼睛來看這本書了。找出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儘量簡短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
檢驗是否成功的標誌就是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說的是什麼。如果不能說明還沒有理解這本書。
到這裡一本書基本上讀完了。這裡書中還介紹了各種類型書籍的讀法。比如論說性的書籍,分實用性和理論性。這種書籍怎麼讀,想像性文學類的的書籍又是怎麼讀的,作者都給出了許多建議,並有很多實例。需要了解的可以去讀一讀此書。
02閱讀的最高層次
主題閱讀是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也是最高層次。是指同一個主題閱讀兩本以上的書。
做前邊學過的分析閱讀時,主要是為書服務。做主題閱讀時,你是書的主人。同一個主題那麼多本書,怎麼知道是你需要的。這時候先用檢視閱讀瀏覽一遍,選出你需要的主題的書籍多本。
然後就可以進行主題閱讀。將同主題不同作者書籍的相關章節找出來。面對不同作者的書籍時,由你建立一個共識,帶引你的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讓他們呈現的內容為你服務。
主題閱讀中,你關心的主題是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快速將不同書中同一個主題的內容找出來。直奔主題。
如果說你需要系統的了解哪一方面的知識,主題閱讀就能解決的你的問題。我曾經聽過一個暢銷書作家的分享,那就是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閱讀系統。這個閱讀系統裡有許多你想了解的各個主題的書籍,這樣你了解的每個主題的知識就是全面而不是單一的知識。
比如之前我看過兩本不同作者的書,他們裡面都寫了關於沈從文和老舍的故事,這樣的好處是你可以立體的多個角度的了解當時人物的背景。對於寫作來說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主題閱讀最複雜也最系統化,最費時間和精力,收穫也是最大的。
在這四個閱讀層次裡,高層次閱讀裡含有低層次閱讀,他們之間是漸進累計的關係。比如說你在進行主題閱讀時,就需要用到前面的三個層次閱讀來進行。
而一本即使要用分析閱讀來讀的書,也不是全書都要用同一種方法來閱讀。不同的部分用不同方法來讀,可以大大提高讀書的效率。也可以加快你的主題閱讀的進行。
03正確評價一本書
閱讀一本書就是和作者在對話 ,不同的是作者先說,讀者在最後說。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講的是如何公正地判斷一本書。
一般人認為作者高於讀者,有仰視心理,水準普通的讀者不夠資格評判一本書。作者說「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
但是強調了一個條件就算是閱讀專家,也必須建立在完全了解此書的基礎上才能評論。否則無權發表意見。讀者需要給他一個深思熟慮的評判。
違反規則的人很多 ,有的人經常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說些什麼,卻毫不遲疑地批評起作者來。
作者不可能在一本書把自己的所有的思想與知識全部寫出來。看過同一個作者的幾本書後才能了解更全面。
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作品中給了一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忽略掉的忠告。很多人會以贏得辯論為目標,而忘了我們爭論的目的是學習真理。不是為反對而反對,是為了增進知識。
知識是可以溝通傳達的,爭議可以在學習中獲得解決。
這也提醒我們現代人在寫東西時,必須要為自己寫的東西負責,不要想當然地亂寫,謹言慎行,需要對自己有高要求。
那我們在對待別人的作品時,也不要惡意攻擊,客觀理性地討論不要太過於情緒化。
大多數知識無法做到絕對的地步,不像「爺爺的爺爺我們叫祖父」是大家都知道的東西。有的知識會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研究出來,更新原有的知識。比如,蔣勳在講美術史時就說過,在秦始皇陵墓沒有發現以前 ,以為中國古代沒有人像雕像。因為以前看到的都是古希臘的人物雕像。
我們要抱著同理心來閱讀一本書,爭論時多一點理性的光,少一點激情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