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閱讀一本書?

2020-12-16 尼卡書影

閱讀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是想要深入閱讀又是件難事。我非常喜歡看書,相較於買衣服買包我更捨得在書上花錢。而且這是項長期投資,只要堅持輸入,等到輸出的時候肯定會有回報。

起初,我拿起一本書沒有目的和技巧地從頭讀到尾,讀完就扔一邊。但慢慢地我發現,我對讀過的書都沒有印象,更別提實際性的回報,閱讀這件事好像變成了一項任務。

後來我在豆瓣上刷到了4本閱讀書籍,看完之後,我只想感慨:相見恨晚!接下來,我就從讀書筆記、目錄讀書法、垂直型閱讀、如何實踐和虛構類閱讀技巧來講解這個問題。

一、學做讀書筆記

第一本是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很適合新手學習如何做讀書筆記。作者是位筆記本達人,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筆記本讀書法」,即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5個步驟,教讀者全方面地掌握書籍內容。其中,這本書的重點就是如何記錄讀書筆記並且活用!

書籍封面

1.做記號的3個步驟

作者認為一本真正好的書籍可以閱讀3遍:

第一遍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第二遍重讀:讀完一遍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任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第三遍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來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任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書籍內容

2.「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做好上述篩選後,有空的時候就可以做讀書筆記了。

1)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

2)摘抄。重讀一遍用筆做過記號的內容,嚴格篩選出自己認為可以多讀幾遍的部分,最後篩選出摘抄的內容;

3)在摘抄完的文章後面留出一些空白,寫上自己的評論,寫一些對摘抄內容的感想,思考或補充說明。

當然,不同類的書籍應用不同的讀書筆記法記錄。像商務類、技巧類、休閒小說類的書籍,可以直接寫自己的感悟或要點。「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則適合於自己重視程度高有頗多感悟的書籍。

雖然很多人認為摘抄原文沒有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摘抄確實可以讓我們加深對書中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但有的時候需要摘抄的內容非常多,用作者逐字逐句的抄寫方法不太適用。我覺得可以適當調整,將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話語,提煉精簡列個大意提綱,這樣既鍛鍊自己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加深記憶。

若想要以輸入作為自己日後輸出的來源,那麼這種摘抄+感悟的讀書筆記法十分有效。感悟不但是我們閱讀時頭腦風暴的產物,更是我們大腦努力思考的結晶。好比是書評,我們只需要將自己的摘抄和感悟稍加斟酌修改,組合起來便會是一篇有質量有深度的書評。

二、目錄讀書法+垂直型閱讀

在了解如何做讀書筆記之後,就要開始讀,我推薦的第二本書《高效能閱讀》中就有關於速讀和垂直閱讀的書籍。作者原尻淳一是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每年能夠輕鬆閱讀三百本書,還不包括雜誌類書籍,可想其閱讀效率之高。

書籍封面

作者根據其閱讀的百餘冊閱讀方法書籍並結合自身閱讀體驗,寫出了這本幫助讀者提升閱讀質量的書。書中,他提出了讀書的7個技巧:讀書體質改善技巧;沉迷讀書技巧;讀書環境技巧;速度技巧;加快理解的「類比讀書」技巧;「解剖讀書」技巧以及用於超級產出的資料庫技巧,還有教授讀者利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我覺得也十分有趣。

其中,重點在於如何通過垂直閱讀來營造自己「思考的主場」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1.目錄讀書法

1)仔細閱讀目錄,選定自己該看的章節。

尋找「關鍵詞」,預判自己應該著重閱讀的部分,想像這部分作者會涉及的內容,帶著假設進行接下來的讀書步驟;

2)根據目錄,對特定章節進行「跳讀」。

快速翻看著重閱讀的部分,並在重要內容的位置貼上便利貼作為標記,便於過後仔細閱讀;

3)仔細閱讀便利貼的前後部分。

準確把握這部分內容,隨時標記感受、想法等,還可以將自己先前的假設與正文內容作對比,找出「差異」。

這種帶著假設、問題讀書,有明確目的性,比一般的閱讀方法更高效地把握整本書的重點。但是速讀的方法比較適用於商業類書籍,有助於快速吸取需要的知識點,化被動為主動。

2.「垂直型」閱讀

作者將投資基準「70:20:10」模式引入到讀書中,即對專業領域書籍投資70%,對支持現有業務或可能成為新業務的其他領域書籍投資20%,剩下10%分給完全未知的領域。這70%不單單指書籍的投入,還有時間和精力。

通過在垂直型閱讀的大量投入,我們會對某一領域有相對系統的認知,這對於我們在閱讀通領域書籍時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並且通過某一領域的持續積累後,會無意識地形成「思考的主場」。擁有思考的主場,就有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這有助於我們在遇到專業領域的問題時,有自己的判斷準則和處理方式。

初讀一類書籍時,由於不熟悉我們會感到一些困惑,這對我們之後的閱讀還產生壓力,但是如果能堅持長期地閱讀同一領域的書籍,相信今後的閱讀體驗會輕鬆很多。

三、對內容進行實踐

我推薦的第三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強調實踐書中內容以達到深入理解知識,實現讀書的最大價值。作者大巖俊之是一名指導教學的講師,在多年的閱讀經歷中開創了獨有的閱讀法。本書作者從提升讀書效率——做筆記——增強記憶——付諸實踐——個人事例五個部分分享自己的讀書法。

書籍封面

其中,付諸實踐是全書最重要的那20%,通過設定可量化+可測量+有時限的目標,來一步步地分級目標,具體到何時何地何事,充分運用書中所學來完成目標。

在前兩本書中掌握了實用的讀書技巧和讀書筆記法,現在就只待付諸實踐實現閱讀的價值了。

1.行動目標

作者為了讓讀者將知識轉化為行動,提出了「行動目標」這一概念,即讀完書後具體想要做些什麼?制定目標時,切勿做想像派。如果設定的目標與現實差距太大而沒有辦法完成,那麼目標就會成為折磨自己的事情。

按照SMART原則,舉例說明:

讀關於「閱讀」主題的書籍,讓自己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

讀關於「閱讀」主題的書籍,把握書中的精華並且實踐運用,讓自己讀更多的書掌握更多的知識,為寫作之路鋪墊。

大家覺得那一個目標更能達到?

2.細化目標

1)為了讓行動更加順暢,可以想像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

達成目標的時候,具體會處於怎樣的狀態;

達成目標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心情?會看見什麼?聽見什麼?感覺到什麼?

2)明確自己現在的位置。

如果說最好的狀態是100%的話,現在是百分之幾? 為什麼?

3)思考現狀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

在現在所處的位置+10%,是怎樣的狀態?

為了填補10%的差距,該做些什麼?

其中最想著手的是什麼?

這麼做了,會有什麼結果嗎?

為了能這麼做,這一周裡我可以幹些什麼?

4)確定需要實施的事情。

實際上,你想怎麼做?

準備做到什麼時候?

達成目標之後,是什麼心情?

這套自我指導方法,通過拆解行動目標,將其細化到具體項目、時間,並且分段進行,可操作性強。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求回報的。回報不管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顯而易見的還是潛移默化的。尤其是商務類的書籍,有需要才會去閱讀,讀完不去實踐,那不是瞎折騰嗎!

四、閱讀對虛構類書籍的技巧

前面3本比較適合於非虛構類書籍,關於虛構類的閱讀書籍我攝入的不是很多,但是在這裡我還是想要推薦一本託馬斯·福斯特的書:《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

書籍封面

作者託馬斯·福斯特是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作家。專長20世紀英國、愛爾蘭及美國文學,教授經典文學和當代文學課程以及創意寫作。這本書的封面非常童趣,很多人以為是兒童讀物,就興趣寥寥,但實際上,它非常適合我們成年人閱讀。這本書從分析各種經典文學作品出發,帶領讀者探索探索文學的創作模式與規律從而更深入地解讀文學作品。

在這裡我舉出2個書中的分析點(包括對書中的原文引用):

1.文學作品靈感素材之源——莎士比亞

18世紀-21世紀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能捕抓到莎翁(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身影,可以說莎翁無處不在,只能感慨莎翁的文學天賦啊。伍迪·艾倫把《仲夏夜之夢》拍成電影,叫做《仲夏夜綺夢》;《西區故事》這部音樂劇改編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

2.天氣描寫的暗示作用

文學作品中的天氣經常變幻莫測,但是作者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有其深意。雨可以讓人物淨化心靈也可以帶來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霧常常意味著某種混亂與困惑;雪既充滿誘惑又令人恐懼,既能讓人輕鬆又能讓人窒息。

中西方文化差異會導致我們在閱讀它們的文學作品時產生一些困惑,如果可以事先了解文學作品的一些模式和規則,可能會讓我們用一種新的角度去理解這些作品。如果我們閱讀時發現「這個場景/畫面我好想在那裡見過」,我想會增添許多閱讀的樂趣!

以上我所舉的四本書,從不同的側重點來探討應該如何深度閱讀這個問題。這些方法不可能適合每一個人,但是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吸收可利用的部分,實踐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將讀書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相關焦點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完本書再讀書
    「你背過一本書的目錄麼?」
  •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文/雨晴2021年第一本難啃的的書終於看完了,2020年無數次拿起這本書,翻翻又放下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讓你少走閱讀的冤枉路
    你會閱讀嗎?「當然!」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在很多人看來,閱讀這件事小學生都會。其實不然,閱讀是有方法,有技巧的。只有當我們了解了作者說的內容,做讀書筆記,吃透一本書,能把書中的主旨表達出來,並且深入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才算是真的會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呢?
  • 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4個層次幫助你漸進式閱讀,提升閱讀效率
    ——《如何閱讀一本書》(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1.基礎閱讀:簡單說就是具備閱讀的基本能力,認識一定數量的文字,遇到不認識的文字能夠查字典自己學習新的文字,並且具備基本的理解能力。一般小學程度就能夠達到基礎閱讀水平。基礎閱讀解決的是文字、詞語和每句話的含義問題。
  • 如何正確且快速閱讀一本書?
    你讀一本書,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一個小時?一周?還是一個月也無法讀完。 這或許就是大多數人不願意讀書的原因所在。覺得花費很多時間讀完一本書,結果卻不記得自己讀了什麼,是一件挺不划算的事情。 針對性的去閱讀或優先閱讀哪些你不清楚但你想了解的部分,把時間先花在值得探索的地方。  相比較文字,人更喜歡看圖片,也最容易被可視化的東西吸引。 所以,看一本書之前,可以先花點時間瀏覽圖片,或數據圖表。讓我們更快速且直觀的找到這本書的關鍵詞。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今年7個月閱讀了126本書,輸出書評90多篇,從一天閱讀一本書,到現在2小時左右閱讀一本書。當然,會有人質疑,你閱讀這麼快,能學到重點內容嗎?能夠內化知識嗎?其實,閱讀方法是否有用,從兩個方面就能體現,那就是效率和效果。
  • 如何避免深度閱讀變成深度睡眠?
    如果閱讀只是想獲取書的內容,那可能就是小朋友的視角;如果想運用書裡得來的知識,那可能是家長的視角;如果是一個寫作者,就想知道某本書是如何寫出來的,為什麼能暢銷,而自己的書不暢銷,這裡面的差距是什麼。深度閱讀不是把一本書完整地讀完,不是讀的時間足夠久,也不是把一個片段、把一張圖做深度的解讀。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三、深度閱讀的3個步驟深度閱讀分為三個步驟——「練兵場」。
  •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為了避免成為信息的奴隸,培養深度閱讀的習慣就變得尤為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深度閱讀呢?利用「即時反饋機制」,培養深度閱讀的習慣要想培養深度閱讀的習慣,首先就必須搞清楚,為什麼碎片化閱讀比深度閱讀更受歡迎?
  • 解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教你如何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本書中文版共計20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4期。開始今天的講解之前,我先問大家兩個問題。1、你在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時,都是使用一種方法嗎?
  • 掌握四個層次的閱讀法,高質量閱讀一本書
    所以,想掌握讀書的要領和知識點,需要我們學會正確的閱讀。每本書的內容和深度都不一樣,讀得太快或讀得太慢,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不同類型的書,在艾提默·J·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講到了閱讀的四個層次,能夠採用不同的速度和深度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在查爾斯·范多倫成為艾德勒的助理後,又大幅修編增寫,最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部書。
  • 《如何閱讀一本書》⑦:閱讀的終極目標
    之前,我們介紹了一系列閱讀方式,都是在講如何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圍繞一個主題,去搜集不同的書、文章、網站裡面的相關內容,比如寫論文,專題報告,自媒體文章等,又或者你想要提升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會閱讀大量相關的書籍。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用到【主題閱讀】裡的閱讀方式了。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方法的整理
    我從高中開始真正喜歡上讀書,在高二的時候,我爸給我一本書,就是今天要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當時年少輕狂的我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有人來指導我的閱讀技巧,這本書也從此被我束之高閣。上了大學之後繼續保持閱讀的習慣,但效率卻一直不高。大二暑假放假回家,在書櫥裡無意翻出此書來看,竟有相見恨晚之感。
  • 《如何閱讀一本書》:03 利用主題閱讀,輕鬆吃透很多本書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三個知識點:利用主題閱讀,輕鬆吃透很多本書。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一本書對一個人而言,在困難也很容易。但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將很多本書「吃透」呢?其實啊,因為這是快速掌握某個領域知識的最佳方法。
  • 如何1小時閱讀一本書?
    主題:如何一小時閱讀一本書?(粗讀)上周,隆重和大家介紹了自己加入了讀書會,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步,我通過各種方法,搜索並學習「如何閱讀」,想要為後續的閱讀打好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搜索閱讀方法時,通過抖音認識了鬍子哥,並學習了很多除了閱讀方法之外的,很多底層認知方面的知識,是我本周最大的驚喜了!
  • 08如何閱讀一本書
    ,結尾時所談到的前四個規則,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這四個規則在告訴你一本書的內容是關於什麼,要如何將架構列成綱要。        現在你準備好要進行第二個階段了,這也包括了四個閱讀規則。第一個規則,我們簡稱為「找出共通的詞義」。也就是達成共識。        在用分析閱讀閱讀一本書時,找出共通的詞義,是第一個步驟,因為詞義是可供溝通知識的基本要素。
  • 《如何閱讀一本書》: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不論你的回答是什麼,相信你在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會對閱讀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很可能之前已經看過很多書的讀者,會禁不住感嘆一句:以前的書都白看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由美國的莫提默J艾德勒於1940年初版,由查爾斯範多倫於1972年大幅增訂再版,稱之為新版。顧名思義,這本書寫的是有關閱讀的方法,這些方法打破了閱讀的傳統思維,給了讀者終身受用的閱讀指導。
  • 如何快速地閱讀一本書,一天可看一本書!
    你讀一本書,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一個小時?一周?還是一個月也無法讀完。這或許就是大多數人不願意讀書的原因:覺得花費很多時間讀完一本書,結果卻不記得自己讀了什麼,是一件挺不划算的事情。如何化快速閱讀一本書呢讀一本書之前,要看這本書值不值的讀,花大量的時間讀一本不值得書,不僅沒有獲取新的知知識和見解,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真實罪過!
  • 《深度閱讀》:多本書關聯閱讀,完善知識體系,需掌握這5個技巧
    僅僅了解一本書,並不是閱讀的目的,而是要通過深度閱讀進入相關領域內去全面學習。所以,由深度閱讀一本書開始,以嚴謹的方式去閱讀相關書籍,才能更快捷、更系統地將該領域的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作為一個閱讀愛好者,絕不會止步於一本書。讀完一本書之後該如何去選擇下一本書呢?
  • 如何有效地閱讀一本書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Jackyiming,歡迎關注我的專題:《如何閱讀一本書》。目標當我們確定好讀書的目標之後,我們必須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究竟我們要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用黃金圈思維羅列了三個問題。我們要做到有效的閱讀一本書,首先要確定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你是需要解決你的哪些困惑和問題?提升你的哪些認知和技能?其次就是如何挑選一本合適你需要的書籍?最後如何做到快速閱讀檢索?如何排除那些不需要的內容?如何從書中有效的獲取這些知識?這些問題如果迎刃而解的話,你就是在有效的閱讀。
  • 【薦讀】深度思維,讓整本書閱讀真正發生
    可以說這兩個問題,特別是故事結局的設計,集中了多種能力與素養為一體,極具挑戰性性,也極富有思維的張力,能夠帶領著學生的思維不能不、不得不向深處延伸,把文本解讀、情感體驗和價值取向等聯繫起來,創造出一種能助推思維深度發展的有我之境,讓學生的閱讀真正發生。由此可見,高階問題最大的價值就是幫助學生形成綜合思維力,甚至是批判性的思考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能立足文本的內容,跳出文本思考,獲得全方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