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 | 南嶺村40年奮鬥史:勇立時代潮頭的創業之路

2020-12-20 澎湃新聞

扇子一擺一落,引來陣陣徐風。穿著白色背心的老人正坐在榕樹下含飴弄孫,村裡健身設施一應俱全,身邊來來往往皆是匆忙上班的身影。記者近日走進深圳南嶺村,看到這幅「一靜一動」的畫面。

左圖:改革開放前,南嶺村舊貌;右圖:2013年的南嶺村。

如果不是「致富思源」展覽館陳列的張張舊照,你很難將南嶺村與「髒亂差」聯繫起來。

「現在的生活是以前做夢也想不到的呀!」南嶺村原黨支部書記張偉基很是感慨。40年風雨徵程,40年變幻莫測,40年由「鴨屎圍」蛻變成「全國文明社區」,南嶺村走出了一條廣為人知的發展致富路。

曾經的南嶺村貧窮落後,村民們過著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日子;現在的南嶺村淨資產超35億,生活富足。而這一切改變都因為一個機會。

當年的南嶺村,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

南嶺村舊屋內景。

南嶺村原黨支部書記張偉基接受採訪。(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鄭曉鵬 攝)

發展村集體經濟 貸款170萬元建廠

「還不起我來還」

1978年,這個機會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南國,驚醒尋找機遇中的南嶺村。1979年,時任南嶺村第一生產隊隊長的張偉基學習「外引內聯」經驗,率先在第一生產隊引進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內聯企業。

為了開發經濟特區,政府徵地開展基建工作。1982年,南嶺村第一生產隊拿到第一筆43萬元的徵地補償款。這筆在當時看來的巨款,瞬間成為村民的「希望」,他們都想把錢分了改善生活。張偉基說:「如果分錢,按照勞動力分,我家能拿到不少錢。但這錢分完了,對村裡沒有好處。從長遠來看,把錢用於全村發展,以後能分到很多倍。」帶著這樣的想法,張偉基和幹部們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

逐一做通工作後,這筆補償款被用於第一生產隊廠房建設,並引進港資興辦了第一家來料加工廠,成為南嶺村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43萬元補償款」的故事在南嶺村家喻戶曉,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一個有關村史的經典故事,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它拉開了集體經濟的大幕。

1983年,布吉公社改為布吉鎮,南嶺村四個生產隊合併成立村委會,張偉基被選為黨支部書記。上任後,張偉基承諾一定讓村民吃飽飯、住新房、有錢花、健康長壽。

「那時為了引進外資,老書記每天帶著村民去招商點新安酒店等候港商,只要一有人來,就拉著他們到村裡考察,風雨無阻。」南嶺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張育彪談起這段往事,直言真地很艱難,「那時候基本都是來看看就走了。」為了吸引港商,張偉基決定從環境入手,摘掉「鴨屎圍」標籤,組織成立村裡第一支清潔隊,花了一年時間整治村容村貌。

環境改善了,但標準的廠房和相關配套設施怎麼辦?當時,南嶺村破舊的基礎設施、廠房數量的缺少,讓前來「踩點」的外商連連搖頭。張偉基為了留住這些外商,經過一番計算後,打算向銀行貸款170萬元修建廠房。黨支部幹部會議上,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大家擔心萬一建廠失敗,這170萬怎麼還?張偉基跟大家擺事實講道理,最終用「還不起我來還」的大膽承諾,熱火朝天地開幹了。幾棟嶄新的廠房拔地而起,吸引了一批批企業進廠投資。

就這樣,南嶺村進入高效益、高發展階段。

1984年,南嶺村實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村民在村裡工作領工資;1986年,辦南嶺醫院;上世紀80年代末,村民每年人均集體分紅超1萬元;1992年,建成4個工業區,引進十多家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截至2019年,全村淨資產已達35億元!

上圖:改革開放初期,正在建設中的南嶺村(攝於1983年);下圖:初沐改革開放春風的南嶺村,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

小學初中學費全免

「不能富了口袋,窮了腦袋」

一步步富起來的南嶺村,沒有忘記過去吃的苦,兩個「致富思源」展覽館的修建印證了這些。他們也沒有忘記「不能富了口袋,窮了腦袋」的信念,更沒有忘記「共同富裕」的理念。

為了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張偉基開辦文化夜校鼓勵青年參與學習,為村裡上學的孩子提供幫助。「小學初中都在村裡上,學費全免,上下學全程接送。我考上大學那天,村裡還給了獎勵,很開心!」南嶺村第一位大學生李文菁,仍能清楚地記得那天的歡愉。

現任書記張育彪也深受這種氛圍影響,畢業即返鄉的張育彪27歲就被選為南嶺村書記,他用「公心、責任心、事業心」為村民謀發展,踐行共同富裕理念,持續關注脫貧問題。

生活富了,知識多了,南嶺村將「先富帶後富」、「扶貧先扶智」十年如一日地踐行著。

南嶺求水山度假村(攝於1998年)

早在20世紀80年代,南嶺村就捐贈9萬元在江西搭建一所希望小學,數十年來,先後在陝西延安、湖北應城、貴州仁縣、廣西河池,以及廣東河源、雷州、韶關等地捐建學校。「我們還參與深圳市裡的扶貧項目,也一直在支持國防建設,多年來向國防事業捐資5000多萬元;今年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向龍崗區慈善會捐贈200萬元。」張育彪站在「致富思源」展覽館「感恩回報」板塊前向記者介紹,「我們在喀什建的文化廣場都成地標了,我打算再去那兒看看。」

過去40年,南嶺村「先富帶後富」「自富幫他富」;未來,張育彪希望南嶺村能抓住「雙區」機遇,實現轉型發展,繼續走共同富裕道路。

南嶺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張育彪接受採訪。(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鄭曉鵬 攝)

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型社區

「以前種田種房子,現在種高科技企業」

今年46歲的張育彪兩鬢已生出白髮,夾雜著客家口音的普通話沒有影響他的思維表達,關於南嶺村下個40年,他蹦出了一個又一個新詞。

「過去種田種房子,現在要種高科技企業。」從2016年開始,南嶺村開始產業轉型,玩起股權投資,涉及機器人、大數據分析等領域,南嶺村也開始與人工智慧、高端製造、生物醫藥、5G通信等高科技名詞接軌。「過去南嶺村高速發展,留給我們的空間有限,所以現在發展必須要有質量,要靠科技創新。」張育彪希望南嶺村未來能提升改造工業園區,孵化自己的科技企業,成為產業結構完整的現代化企業集團。此外,南嶺村還成立了基金公司,聘請專業團隊專門投資科技企業,培育本土優質企業。

當然,他也遇到過困難。張育彪坦言,當初把錢投入到股權投資領域,很多村民不理解,認為太冒險。股權投資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南嶺村在這方面也曾交過學費,把錢投進去了,卻發現項目不行。「我之前說過,3年內南嶺村產業轉型看不到成效,我辭職。」這是張育彪的決心,他希望用成功給村民一個交代。

南嶺村已走過一味關注經濟發展的階段,建設綠色休閒社區也是未來目標。改善村容村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型社區,追求生態環境發展,追求居民健康長壽,張育彪希望村民們的生活幸福指數再提高。

影城、咖啡廳、健身房、購物廣場一應俱全,空地被開闢成社會停車場,村裡的求水山公園、酒店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打卡點,南嶺村的旅遊、休閒行業日益興起,為實現產業轉型帶來較大效益。

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一直被延續。圖書社、藝術隊以及書法班、夕陽紅合唱團、刺繡班的開設,讓南嶺村的形象變得更為立體。

在村民看來,兩任書記的「接力賽」完成得很漂亮。

左圖:第一條水泥路;右圖:2018年的南嶺村

擺脫當包租公兩代人共話未來

「帶著村民敲鐘上市」

回望過去,那些火紅年代抒寫的故事拼成了一部南嶺村脫貧致富的奮鬥史。南嶺村兩代人、兩任書記的對話,再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徵程,也成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的一個縮影。

提起下一步的發展規劃,老書記張偉基說到了城市更新建設,「要把村莊搞得再漂亮一點,要做好高質量規劃建設,這是我的願望。」

除了社區環境改造,現任書記張育彪再次強調了「擺脫當包租公」的想法。南嶺村過去幾十年的發展被稱為「房東經濟」,村裡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廠房出租。到2014年,靠收租過活的模式仍給南嶺村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增長。

為什麼還要堅持轉型?

「我們能留給後代什麼?我希望是可持續發展的南嶺村。」張育彪明白,更好的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老一輩的成功經驗,讓張育彪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坦言,要比前人做得更好,感到很有壓力。

這些年,他帶領村民投身創投行業、探索產業轉型道路。「我一直希望能帶著村民敲鐘上市,明年這個夢想很可能就要實現了,隨後幾年,我們都會有企業IPO上市。」張育彪很慶幸當初堅定了轉型的決心。於他而言,老一輩身上那種艱苦奮鬥的精神,是鼓舞他持續前進的動力。雖說二次創業很困難,但他相信只要大家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標,抓住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機遇,努力做社區建設的排頭兵,南嶺村一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資料來源:深圳新聞網

作者:施冰冰、鄭曉鵬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相關焦點

  • 敢當青年先鋒,勇立時代潮頭 高考作文關鍵詞之「青年」
    新事物的產生推動時代的發展,身處21世紀萬象更替的時代,身為時代青年,我們應敢當青年先鋒,勇立時代潮頭。奮鬥,是模範青年亮麗的赤色。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慶賀模範青年大會上說:「什麼是模範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奮鬥這一條。」回望歷史,無處不見模範青年之奮鬥的赤色光芒。
  • 深圳南嶺村兩任書記的「接力賽」
    白襯衫、黑長褲,走起路來穩健利落,說話鏗鏘有力,雖已近古稀之年,但南嶺村「老書記」張偉基卻精神矍鑠,談笑風生,滿腹家國情懷。說起南嶺村40年的發展「軌跡」,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他如數家珍,向幾次來訪的記者娓娓道來。   40年鬥轉星移,40年滄桑巨變。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奇蹟。
  • 南嶺村:40年砥礪前行,從「鴨屎圍」到富裕村
    中國日報網11月16日電(記者 蘇峰) 今日上午,「粵興粵盛 勇立潮頭創輝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採訪團來到深圳市南嶺村,探尋40年來這裡發生的巨變。南嶺村,位於深圳市中部,改革開放前,屬寶安縣布吉公社,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2004年改制為社區,目前屬龍崗區南灣街道。
  • 寶信軟體:勇立工業網際網路潮頭
    (原標題:寶信軟體:勇立工業網際網路潮頭) 柳青先生的《創業史》,有這樣一句話
  • 特區40年:珠海為什麼能?
    通過改革開放,中國成功開啟了現代化壯闊徵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頗具影響力的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評價稱,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引人注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1979年7月,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被批准試辦出口特區。次年5月,這4個出口特區正式改稱為經濟特區。
  • 南嶺村: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建設美麗幸福社區
    14日早上9點半,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100多名黨員集中在一起收看央視節目,一邊通過專題節目回顧特區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一邊等待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大家自豪滿懷,心潮澎湃。10點半,國歌響起,慶祝大會拉開大幕。
  • 從深圳發展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開欄的話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輝煌的成就和生動的實踐,印證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40名人才,40句祝福,深圳人才同賀特區40歲生快!
    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40周歲生日。40年城市蝶變,創造世界奇蹟;40年創新不息,書寫壯麗史詩;40年人才驅動,厚植髮展沃土。今天,「人才深圳」特別邀請了各年齡段在深工作的40位人才為深圳送上祝福寄語,衷心祝福特區生日快樂!共同致敬特區成立40周年!
  • 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光明農場變遷記
    在建立經濟特區四十年的發展進程中,深圳一路乘風破浪,奔湧向前。40年來,光明從國營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我們與特區同奮鬥、共成長。時代在變,我們的初心不變。值此之際,光明融媒將推出「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系列節目,用老照片講述光明好故事,用好故事傳播光明好聲音。
  • 點米科技焦學寧:特區40年,科技創新服務如何引領深圳未來
    ——點米科技CEO焦學寧1980年深圳被設為經濟特區,至此深圳走上了一條與全國其它城市迥然不同的發展之路,是夢想、機遇,也是難關、挑戰。這四十年間,深圳用改革開放推開機遇的大門,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過的現代化歷程,實現了從曾經的邊陲漁村演變為亞洲第五大城市,從零開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歷史性跨越。
  • 特區40年·對話見「圳」者 | 艱難中起步的特區大學如何屢創「奇蹟」?
    本期的《特區40年 對話見「圳」者》,我們專訪了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但我們特區人早年的這種創新創業精神、奮鬥精神可以說融入了我們大學的創辦當中去。02深圳大學創新創業校友引領時代進步在特區建立40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節點,必須有一種嶄新的思想,嶄新的精神,有非常嶄新的一個路徑,再創業,再出發,劉洪一為特區生日送祝福
  • 40年改革創新 情境教育再出發
    《40年情境教育在路上》新書首發11月13-14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報刊社、江蘇省教育廳、南通市人民政府主辦的「40年情境教育創新之路展示交流活動暨中國教育學會情境教育研修與推廣第三次培訓」在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舉行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當選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
    40年來,在深圳經濟特區建設中,湧現出一大批勇立時代潮頭、銳意改革創新、敢於實踐探索的先鋒模範,為推動深圳經濟特區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發揮了突出的示範引領作用,是特區建設者的優秀代表。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為表彰先進、鼓舞鬥志,進一步激發全市人民幹事創業熱情,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市委和市政府決定對萬捷等40名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進行表彰。10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當選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
  • 勇立時代潮頭,揚帆再譜新篇!
    勇立時代潮頭,揚帆再譜新篇!
  • 勇立時代潮頭 凝聚奮鬥偉力
    哈爾濱市工會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堅決貫徹落實群團改革要求,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工人運動時代主題,忠誠履職,奮發有為,創新發展。這是不負韶華、築夢前行的五年。
  • 深圳特區40年|生而不凡 艱難崛起
    編者按這是一個偉大時代氣勢磅礴的獻禮!這是一個偉大國度締造傳奇的經典!大潮奔湧,風雲變幻,4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從南海邊陲小漁村,GDP躍升到全國前三名,甚至躋身全球知名城市。牛拓灣區深創舉,鵬翱卌載圳當紅!
  • 【牢記總書記囑託 展現新時代風採】深圳南嶺村原黨支部書記張偉基...
    即日起,金羊網推出「牢記總書記囑託 展現新時代風採」系列專題報導,回訪受到總書記親切接見的廣東省改革開放相關方面代表,回首改革開放40年崢嶸歲月,展望新時代改革開放藍圖,敬請垂注。金羊網:南嶺村現在富裕起來了,您對南嶺村下一步發展有什麼期待?張偉基:深化改革開放關鍵在「真抓實幹」,南嶺村過去40年的成就已是歷史,下一步,南嶺村要以改革開放40年作為新起點,繼續腳踏實地,實現更大的發展。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 深圳特區40年的「變」與「不變」
    改革開放40年間,眾多有著鮮明時代印記的「地標」在深圳不同時期鮮亮登場,一個又一個「第一」彰顯著特區深圳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的特質,把這些地標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深圳特區發展史,而追尋這些不斷變換的全國性或地域性地標,背後不變的就是特區人銳意改革、勇往直前的初心。
  • 報效祖國,勇立「一帶一路」潮頭;情系故園,揚帆續寫「春天的故事」
    泰國潮商謝國民於1981年拿到了深圳「0001號」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成為投資中國內地的「外商第一人」。次年,謝國民領導的正大集團又在珠海、汕頭領取了「0001號」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喝上特區建設「頭啖湯」的正大集團,由此融入中國奔騰的改革開放浪潮,收穫了發展「紅利」。在福布斯發布的2020年泰國富豪榜中,正大集團謝氏兄弟憑藉273億美元的淨資產蟬聯榜首。
  • ...線踐行「四力」教育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武山宣傳網【專題】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李菊霞指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鞏固提升全縣脫貧成效的關鍵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