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籌建
澳門國際機場時,澳葡政府手上沒有什麼錢,博彩業稅收每年不過二十億元左右。而機場填海、興建跑道和候機樓等設施,規劃所需資金達九十三億澳門元。這筆錢在今天也是一筆巨款,何況是在低通脹的九十年代初?為了籌措資金,葡方曾想動用《中葡聯合聲明》規定留給澳門特區政府的近百億土地基金,說機場建成後也是留給特區政府的財產,不如把基金投放進去。這明顯有違土地基金的使用原則,被中葡聯合聯絡小組和中葡土地小組的中方代表拒絕。無奈,機場只能向銀行舉貸。直至今天,機場仍然處於負債營運的狀態。粗略算一下,按照當年的銀團貸款合同,機場專營公司每年向銀行還貸要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可見,如果不解決這筆沉重的債務,機場是無法發展的。
好消息終於傳來:特區政府已決心解決機場的債務問題,研究機場的投資方案,為澳門民航業取得更好的條件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按照特區政府年初與ADP Ingenierie訂立的提供制訂「澳門國際機場整體發展規劃」服務合同,早前完成規劃總體內容。消息指,澳門國際機場的整體發展規劃主要分為2015年、2020年、2030年及2039年四個階段。到第四階段時, 澳門國際機場年客運量將達1500萬人次,機場停機位由現在的24個增至43個,商務停機位由現時三個標準位大幅增至最少38個。首階段規劃最快明年動工,包括在機場跑道及停機坪之間位置填海1.15平方公裡、擴大機場跑道前後兩端緩衝區域以及拆卸滑行橋C1。二期規劃主要是延伸登機位置,配合發展低成本航空經營模式。
澳門民航局表示,為配合北安將會發展成交通樞紐,第三階段計劃將候機樓向左延伸至北安區域,並設有專門通道直接接駁北安碼頭,將北安的海陸空交通連成一體。北安區域周圍的機場設施將會逐步移走,騰出的地段會用作公共用途或商業用途,如興建公交轉乘站,或酒店、購物中心等非航空商業項目。第四階段規劃主要以增加泊位為主。
在硬體設施方面,按照澳門國際機場的整體發展規劃,候機樓面積由現時30000平方米增至75000平方米。 因應民航業及旅遊業發展需要,機場規劃的基準年期或會向前、向後移動,主要視乎客貨運數字的增長狀況,倘增長較速,相應階段規劃工作亦會提前,迎合澳門發展的需要。為安全起見,第一階段會將航空油庫搬入機場規劃用地內,現有的滑行橋C1將會拆卸,在填海地興建新的滑行橋。為符合國際最新安全要求準備,跑道機場前後兩端的緩衝區域,將由現在的90米填闊至240米。
規劃評估報告建議澳門走中小型客機路線,故未來的規劃上,大型客機停機位比例較少,主要是希望澳門以中小型航班的方便及頻密度取勝。按照方案,第一階段規劃的機場年客運量可達到五百六十萬人次,年貨運量七萬噸,商務航空每年一千五百架次,計劃在機場停機坪與跑道之間位置進行填海,為日後進一步擴建預留土地空間。規劃評估認為,澳門商務航班在博彩業、旅遊業急速發展的情況下將會大幅上升,且澳門機場最初設計的最高接待客量可達600萬人次,故首階段規劃中會以發展商務航空市場(即私人飛機)為主,在現有候機樓基礎上增設商務候機樓,增加私人飛機停機位。
較早前本欄提出,到2030年大珠三角地區航空市場的年客運量將增至3.87億人次,貨運量則達到1800萬公噸,需求遠超過區內五個主要機場的容量總和;如不提前做好規劃,避免惡性競爭,2020年左右或許三家競逐之勢將進入白熱化。由於香港多有優勢,同時國際航線的網絡已經健全,各大機場正醞釀建立商業機制以達成利益上的平衡,避免資源浪費,實現利益分配和共贏。但是,各大機場都沒有把「原地踏步」階段的澳門視為競爭對手,令澳門民航界人士很不自在。
民航界人士指出,澳門民航業要迎頭趕上區域發展的形勢,「絆腳石」主要有兩個:一是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的巨額債務,二是航線分配專營未能配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捆住機場發展的債務問題和融資問題如能解決,剩下的就是航線分配權問題,而這恰恰比機場融資問題更難解決。關於這一點,我們日後再詳細分析。(轉載自2011年8月8日《濠江日報》民航論壇版)
0薦聞榜
(供稿: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