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在「學習先鋒,爭做新時代好隊員」主題隊會上,省實驗小學四(5)班同學們暢談父母親的戰「疫」故事,立志成為他們那樣具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節慶之日的教育也應該貫穿到日常教學中,樹立民族精神必須從娃娃抓起。我們要培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和精神狀態?這次抗擊疫情就是一個大課堂,要用生動事例教育孩子們,立志成為疫情中「逆行者」那樣的人,好好學習、練就本領,將來成為國家、社會的有用之才。
今天的孩子,無疑是幸福的,生活條件、學習條件都較以往更為優越。但今天的孩子,成長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例如有些家長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以知識灌輸代替童真童趣,拔苗助長讓孩子「早熟」,有些孩子被迫加入「分數競爭」,催生了許多「大書包」「小眼鏡」,好奇心、想像力等創造性思維可能被扼殺。如何讓教育更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利於保護個性發展和創新思維,無疑是分外值得深思和重視的。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強健的體魄是基礎,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強動手能力、培養創造精神等也必不可少。其重要前提,是永遠不能忘記我們養育孩子的初衷——要培養一個天真爛漫、健康陽光的兒童,而不是看似什麼都懂、實則內心焦慮的「小大人」。家庭、學校、社會,要多管齊下、多方施策,共同畫好「童心圓」,讓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來源:大河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