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家庭對「節育環」一詞一定不會陌生,它還有一個醫學上的專用語,叫做「宮內節育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一環二扎」),導致全世界「上環」女性中,三分之二都來自中國。
宮內節育器可以說是中國的首要避孕措施,選擇「上環」避孕的已婚育齡女性在我國數以億計。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0》顯示,1980~2009年,我國女性共使用宮內節育器2.86億次。
與此同時,很多人談到節育環卻都感到非常害怕,紛紛表示不會選用節育環這種方法進行避孕。節育環真的如大家理解的那樣,過時殘忍又危險痛苦嗎?
下面,小編就來帶著大家正確了解一下節育環。
宮內節育器
經濟長效的避孕方法
強制的放環被廣為詬病的理由之一其實是對於女性身體自主決策權的踐踏,單單就節育環本身,不應該背負如此沉重的罪名。
在國家的政策推廣下,那個年代的育齡女性選擇節育環來避孕其實也情有可原。大家對避孕的認知水平不高,而節育環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有效率高及可逆的優點,成本還比較低,自然成為計劃生育的最佳幫手。
曾經很多人都認為:「節育環是一種長期溫和的刮宮流產術,放置節育環會導致盆腔炎、婦科病。」,其實這只是一種誤傳。臨床研究表明節育環並不會增加宮外孕、不孕症的風險,帶環後盆腔炎的風險和不帶環的相當甚至更低。
美國在近十年裡一直在努力推廣節育環,歐洲一些國家的指南甚至推薦青少年和未婚未育女性將包括節育環在內的長效可逆避孕方法作為首選的避孕措施。
節育環比起其它避孕方法有獨特的優勢:
01
快速可逆,取環後就可以備孕,不像絕育手術那樣有手術創傷和不可逆的風險;
02
普通節育環不含藥物,比起避孕藥禁忌症少,也沒有藥物相關的副作用;
03
避孕效果可靠,有效率可以達到 99% 以上,而保險套在完美操作下才能達到 98%,實際情況中仍有高達 13% 的人會意外懷孕;
04
簡便長效,一次放置之後,根據不同環的型號,一般可以保證 5~15 年有效,這期間就不用再考慮避孕問題了;
05
經濟實惠,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國內很多種型號的宮內環是免費的,只要付極少的手術費用就可以。
除了避孕功能外,帶有孕激素緩釋系統的節育環在臨床上也用於治療月經過多、痛經、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
當然,它的副作用如放置後的不適、月經增多、環位下移、脫落、嵌頓等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一般來說,剛放環的第一個月,這種不適比較常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逐漸減輕。在這裡建議放環後第一年1、3、6、12個月進行隨訪,以後每年隨訪1次直至停用。
另外,很多人之所以對節育環很排斥,主要是因為它放在子宮裡面。但實際上,節育環的放置與取出,操作上很簡單,並沒有那麼複雜。
任何一種醫療行為或者藥物都達不到100%安全有效。節育環在放置、取出以及安置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但節育環總體上還是安全、長效、可逆的避孕方式。
在過去幾十年中,節育環為減少女性意外懷孕還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畢竟與節育環副作用相比,人工流產對人體的傷害更大,更容易發生子宮穿孔、感染,甚至可能導致不孕。
即便沒有這些併發症,也可能讓你遭受更大的痛苦,做人工流產的痛與放環、取環不可同日而語。
節育環也有「壽命」,到期記得取!
雖說節育環是個經濟長效的避孕手段,但是不是一勞永逸的,有不適症狀的情況要去醫院就診,沒有不適的症狀也要注意節育環不能超期服役,絕經後要及時取出。
超期服役
很多中年女性若不是因為身體出現狀況去醫院檢查,可能都不會主動取環。僅在我國農村地區,就有約四分之一已經絕經的中老年婦女沒有將避孕環適時取出,從而出現取環困難、出血的問題。
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買的食品、家具,一旦過了保質期,就會出現食品變質,家具變形等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同樣,宮內節育環也有著它的「保質期」,當到了規定年限未取出,可能會發生節育環變形,失效的狀況,嚴重影響女性的健康生活。
一般,不鏽鋼金屬環可放15~20年;矽膠、塑料或其他類型節育環可放置5~7年。所以,可以根據自己上環的類型及時間,合理選取取環時間。
常見節育環的使用年限
超齡使用
婦女絕經前後的一段時期(一般從45歲左右開始至停經後12個月以內的時期)我們稱之為「圍絕經期」。進入圍絕經期後,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卵巢中分泌的雌激素下降,從而造成子宮逐漸萎縮,子宮口變緊,子宮肌肉也越來越薄,而節育環的大小是不變的。
如果此時還讓節育環「服役」,時間一長,節育環就會發生部分或者全部嵌入到子宮淺肌層中,也就是醫學上說的「嵌頓」。若嵌入的深一些,就會引發更嚴重的「異位」。
藝術家周雯靜的母親就遭遇了這樣的情況。2011年,她陪著母親去醫院準備取出佩戴了二十多年的節育環,沒想到環已經黏在了肉裡,手術後,她的母親發生了大出血,接著又被初步診斷為子宮癌。
周雯靜搜集世界各國的節育環做成一份藝術品,
希望喚起人們對女性節育問題的關注
臨床上經常會遇到絕經後的女性,因為害怕手術而一直拖著不取環。她們之前可能沒有意識到繼續使用宮內節育器的危害,平時生活也沒什麼特殊不適的,所以,即使取環手術簡單易行,想到畢竟還是一次手術操作,還是緊張而害怕取環,最後釀成大患。
專家指出,最佳的取環時間是在絕經後半年到兩年之間。和放環一樣,取環同樣也需要進行一次手術操作。同樣操作比較方便,手術風險和痛苦程度也比較小。
在小編媽媽的那個年代,大部分的節育措施都用在了女性身上。在上環之後,不少女性的生殖道健康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掌握嚴格的消毒方法,節育環也越來越小巧,避孕效果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安全,因此放置宮內節育器至今仍然是可以選擇的一種避孕方式。(當然,採取何種避孕方式還是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男女都應該參與其中。)但願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更客觀地看待節育環。
同時,三十幾年過去了,當年「上環」的女性逐漸邁入絕經期。根據專家推測,2015年後的10年中,約2600萬女性絕經後需要取環。也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世界再少一些因為未及時取環而遭罪的女性。
發完這篇文章,小編打算和老媽找個合適的時間,好好聊聊取環的事兒,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