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滴籌事件看眾籌行業的浮沉、亂象和出路

2020-10-18 劉曠自媒體

前段時間,德雲社相聲演員吳帥涉嫌「騙捐」一事,將水滴籌推上風尖浪口,但這並非是水滴籌第一次陷入「騙捐」風波。此前,「輕鬆籌」「水滴籌」幾個眾籌平臺都曾被曝出「騙捐」醜聞。這幾起事件導致眾籌行業再一次被大眾關注,並且飽受詬病。許多人因此對眾籌行業失去信心,但梳理行業發展歷程,我們將發現,眾籌行業目前仍然處於上升期,頻頻爆出的亂象只不過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眾籌的萌芽、野蠻生長和浮沉

眾籌最早起源於西方,當時一位名叫陳佩裡的音樂人想要搞一個音樂節,但由於全球經濟危機,他拉不到贊助。在此情形之下,陳佩裡萌生了嚮往屆音樂節觀眾眾籌資金的想法。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全球第一個眾籌網站——Kickstarter誕生。

2010年後,中國開始迎來創新創業的大浪潮,眾多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然而僧多粥少,融資成了很多中小企業的大需求,我國的眾籌行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2011年,曾經參與創辦過新浪網的蔣顯斌看準時機,找到聯合創始人張佑,於當年7月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眾籌平臺——點名時間。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大批網民湧入,這為眾籌平臺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依託於眾籌平臺的準入門檻低、輻射範圍廣等優勢,很多項目都得以成功進行。

例如兩年前引發關注的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就是從點名時間上孵化出來的。2013年《大魚海棠》製作團隊在「點名時間」上發起眾籌,最終獲得3510人的支持,籌到158萬元。

以分享紅利為緣起的眾籌模式,一手拉著項目發起人,一手拉著投資者,在幫助項目獲得資金的同時,也給投資者帶來了可觀的利益。這種顛覆傳統的投資方式滿足了網際網路時代下網民的投資理念和需求。

投資者在通過眾籌在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同時,還能獲得收益,這是傳統籌款方式拍馬不能及的優勢。眾籌模式讓人們看到通過眾籌實現夢想,獲得資本青睞的機會。如何找到好的切入點,在眾籌行業中分得一杯羹,成為很多創業者思考的方向。因此眾籌行業迎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

據人創諮詢發布的《2018年眾籌行業發展報告(上)》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共上線過眾籌平臺854家,其中正常運營的為251家。股權眾籌、權益眾籌、消費眾籌、公益眾籌······以眾籌為原點的衍生理念不斷產生,擴寬了眾籌的維度。

藉助眾籌平臺,人們實現了資本的積累,同時還賦予眾籌其他功能,比如娛樂、社交等。不過市場有進就有出,數據顯示,8年時間,共有603家眾籌平臺轉型或倒閉。這意味著,到去年上半年為止,有七成眾籌平臺,已經退出了市場。

但處於深寒之中的眾籌行業,融資金額並未受到太大影響,相反還有大幅提升。2018年上半年,我國共獲取眾籌項目48935個,成功項目數為40274個,成功項目融資額達到137.11億元,與2017年同期成功項目融資總額110.16億元相比增長了24.46%,成功項目支持人次約為1618.06萬人次。到了2019年3月,主要眾籌平臺的融資金額和人次都有一定環比上升,可見行業整體數據較樂觀。

另外,隨著眾籌行業不斷發展,行業開始細分化。以大病救助為運營方向的公益眾籌平臺、以科技創意和創新的科技型眾籌平臺、以預售導購籌資為主導的股權型眾籌平臺、以藝術項目籌資為切入點的文化眾籌平臺······不斷出現,眾籌平臺的定位越來越細緻,並且貼合用戶需求。如今我國眾籌行業的發展理念較萌芽期時有了太多的改變,眾籌理念不斷擴寬。但在眾籌平臺遍地開花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這一行業存在的隱患和亂象。

眾籌之痛

眾籌行業前期發展勢頭強勁,這兩年卻頻頻被爆出黑料,且進場數據呈下滑趨勢,轉型或破產的企業數據上升,行業進入洗牌期,這是為什麼?

第一,不規範運營導致監管政策收緊。眾籌行業的蓬勃發展給初創企業帶來了福音,較低的融資成本,以及較高的融資效率無一不牽動著中小企業的心,但平臺多是非也多。隨著眾籌行業的發展,眾籌項目的問題漸漸曝光。

目前眾籌行業的發展模式並不成熟,對於待融資項目的風險審核機制也不夠完善。眾籌平臺將傳統線下投資項目轉移到網際網路上,這一模式雖然加快了融資效率,但也減少了投資者和項目發起者之間的接觸,這就使得投資者對於融資項目的了解主要依靠於眾籌平臺以及管理合伙人。但眾籌平臺準入門檻低,不少平臺不具備審核資格,無法為投資者提供全面、準確的風險評估。

2014年12月,人人投股權眾籌平臺上分紅型「人人投成長見證股」的網絡宣傳鋪天蓋地,一部分投資者看中宣傳所稱的「承諾回購、利潤分紅」等,投入大量本金。然而到了2016年4月,投資人卻爆料尚未收到任何分紅收益,並且項目公司以上市為由,暫不予退出,超過10萬名投資人暫無法辦理股權退出手續。

除了此事,眾籌行業還爆出多起風險事件。其中包括眾籌界和原始會等平臺,主要涉及涉嫌欺詐、未能按期放款、拖欠還款、項目運營失敗等問題。

從這些事件來看,項目描述得再美好都不具有現實意義,信息不對等對於投資者來說是非常大的一個顧慮。而且大部分平臺將目光放在項目融資階段,但對於籌得資金的管理卻並沒有及時公布,導致投資者錢投出去後,卻不知道花在哪了。

另外,相較於購買股票的流通性而言,眾籌項目中的退出機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投資的效益無法得到保證,資金回籠期限也不固定。

對此,我國自2014年底開始整頓眾籌行業亂象,當年年底,我國首個專門針對股權眾籌的文件發布。此後,我國對於眾籌行業的監管密集程度不斷加深,眾籌行業逐漸由積極鼓勵轉向合規與發展並重。目前針對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行動正在持續進行中,相應的立法計劃也已於去年正式提出,眾籌行業監管有望合法化,平臺可運作的空間或縮小。

第二,行業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據人創諮詢的報告,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正在運營的251家眾籌平臺中,股權型平臺數量最多,共有80家;權益型平臺次之,共75家;物權型平臺48家;綜合型平臺34家;公益型平臺數量最少,只有14家,僅佔比5.58%。

就上述數據看來,目前股權型眾籌平臺發展勢頭迅猛。但奇怪的是,股權型眾籌項目融資金額反倒較少。2018年上半年,物權型項目成功項目27976個,成功項目融資額達69.13億元;權益型成功項目7169個,成功項目融資額達53.14億元;股權型項目875個,成功項目253個,成功項目融資額約12.99億元;公益型項目7879個,成功項目4876個,成功項目融資額約1.86億元。

除去公益型眾籌平臺,其他眾籌平臺的盈利空間一般都與融資金額掛鈎。股權型眾籌平臺利潤減少,平臺利潤分布不均,或許會面臨新一輪洗牌。

第三,優質項目少,篩選難度大。眾籌平臺上,大部分的融資來自專業的機構和投資人,這部分資金持有者具備專業的投資知識。如果項目沒有可靠的市場前景、值得信任的創業團隊、足夠優秀的業務模式······將很難獲取投資者的青睞。

為了提高平臺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一般來說,項目管理團隊將大量搜集項目,然後經過嚴格審核,上線優質項目。然而優質項目有限,加上其他平臺分流,所以平臺項目篩選難度大。平臺沒有優質項目,引流困難,盈利空間小,當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轉型或者破產。

當前的行業生態限制了眾籌行業的發展進程,但我們可以預測,這一情況不會存在太久。市場的力量,加之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終將促使眾籌行業向更規範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行業細分化趨勢不會停止,集中化進程加快

這兩年,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眾籌行業面臨洗牌。雖然眾籌行業具備向上的潛力,但未來行業發展會有什麼新的變革,依然是牽動人心的問題。根據眾籌行業發展的歷程,我們或許可以找到行業未來的發展道路。

第一,行業細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網際網路已進入到下半場的競爭中,目標群體不再是個體,而是各行各業。2015年,以京東、淘寶為主的網際網路巨頭逐漸向眾籌行業伸手,促使行業向專業化、規範化、高端化邁進。目前眾籌行業細分化趨勢明顯,如眾籌+醫療、眾籌+房地產、眾籌+文化創意等平臺紛紛出現。未來一段時間裡,細分化趨勢不會發生改變。

雖然綜合類眾籌平臺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強大的用戶規模、強大的品牌效應、強大的資本優勢和資源優勢。但這些恰好也是這些平臺的軟肋。因為,這些平臺的垂直領域不夠細分,會讓投資者擔憂平臺的專業度不夠,懷疑項目信息的準確性,不易評估項目風險。不過也有好處,平臺垂直細分化之後,投資者在選擇平臺的時候不至於太過盲目,選擇平臺也將更有目的性。

另外,對於平臺來說,涉及到專業領域,經營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最大化節省資源,降低業務成本,這樣對一個平臺的發展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像專注於大病眾籌的「水滴籌」「輕鬆籌」等,目前的使用率就非常可觀。

第二,行業走向集中化。在眾籌行業生態圈中,上遊是眾籌平臺,其次是項目發起人和專業的投資機構,下遊則是個體投資者。隨著個體投資者對於市場的了解度提高,他們對於上遊的品質要求也會逐步提高。能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完整和準確信息,提供優質項目的平臺,才會獲得更深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於項目發起人而言,當然也更傾向於與實力強勁的平臺合作,以此提高自身項目溢價,以及隱形地提升項目品質和價值,獲得利益最大化。

目前多個網際網路巨頭已觸手眾籌行業,這些公司擁有的平臺、流量等資源優勢,將進一步壓縮了小平臺的生存空間。並且隨著行業細分化不斷推進,戰場縮小,集中化的速度將加快。

外部環境的變化促使眾籌行業進入洗牌期,唯有時刻革新的企業才能在新一輪風口中存活。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看眾籌行業,相信我們能在當下的形勢之下窺探到更廣闊的發展方向。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

相關焦點

  • 十字路口的水滴籌:香餑餑成燙手山芋
    甚至還表示,「再管不好,我願把水滴籌交給相關公益組織!」亂象叢生的眾籌行業水滴籌的「掃樓」事件撕開了眾籌平臺的一道口子,將這個行業的眾多亂象展現在了大眾面前。網際網路高度發達和大眾物質生活改善的基礎上眾籌應運而生,不足十餘年時間,整個眾籌行業的規模已經十分可觀。
  • 「水滴籌們」搶的是什麼
    去年末,水滴籌「掃樓」籌款的風波還歷歷在目,近日,一則輕鬆籌、水滴籌員工在醫院發生肢體衝突的視頻又瞬間將兩家公司推上信任危機的風口浪尖。4月16日,關於雙方肢體衝突的行政處罰落地,但風波卻未就此平息,連同處罰一起被「曝光」的還有網絡眾籌平臺的一眾線下管理問題。
  • 「水滴籌」掃樓籌款引熱議,誰來保護捐助人的善意?
    在慈善行業第三方數據平臺——易善數據總裁陶澤看來,水滴籌「掃樓」事件,已經不是志願者的問題了,「應該更精準地用『員工』來定性,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團隊,實際上更像企業員工或合作者,他們要面對考核,在考核的驅動下,對病人、患者或者其家庭不嚴格考察,以獲得業績。水滴籌也應該及時進行信息公開。弄清楚工作流程和具體細節,才能夠更好地判斷」。
  • 水滴籌再遭質疑!女子偽造子宮癌病歷,不到10天籌了4萬多元
    一時間,大病眾籌平臺的「掃樓籌款」被推至風口浪尖。(此前報導)短短四個多月,水滴籌和輕鬆籌的員工因為毆打事件上了熱搜,「掃樓」再次成為事件的焦點。4月14日晚,有網友發帖稱,4月13日下午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水滴籌員工「因為掃樓時勸病人立項,打擾到病人,被舉報和醫院方面清場。
  • 水滴籌與輕鬆籌在腫瘤醫院搶病人,水滴籌到底怎麼了?
    今年的4月13日,在河北石家莊,水滴籌員工與輕鬆籌員工在醫院大打出手,只為多拿下幾款單子。無獨有偶,5月19日,在重慶腫瘤醫院內,水滴籌與輕鬆籌再起糾紛,雙方又一次為掃樓立項大打出手。首先我們要先明確水滴籌員工的掙錢制度。水滴籌員工採用的是高薪+績效考核,5單有效單的話是80元/單,6-10單是100元/單,最高能到150元/單……而且更關鍵的是,水滴籌還有末位淘汰和每月最少35單制度。
  • 「值日聲」水滴籌創始人對「地推事件」發表道歉信,你信任大病籌款...
    隨著「眾籌」這一募集形式越來越流行,各種「眾籌」活動也紛紛湧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網購中有眾籌,新品上市前有眾籌。水滴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由眾籌衍生出來的一個籌款平臺,創立於2016年的水滴籌是國內知名大病籌款平臺,大病救助平臺。相信大家在朋友圈中,也總能看到它的身影。
  • 水滴籌成「故事會」?別讓捐款人寒了心
    不過,「水滴籌醫院掃樓籌款」事件正在打擊公眾的信任之心。「網際網路籌款平臺水滴籌員工在醫院招募求助者,模板化撰寫求助故事,每單最高提成150元……」近日,一則關於水滴籌的視頻登上熱搜,引發廣泛關注。上述視頻指出,水滴籌為搶佔市場,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他們常自稱「志願者」,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
  • 輕鬆籌多項運營數據領先水滴籌的背後:「初心至善」的價值觀顯現
    近日,輕鬆籌和水滴籌合併的消息傳出,隨後雙方CEO紛紛予以否認,雖然這場鬧劇目前還未結束,但根據媒體曝光出來的數據以及用戶的呼聲來看,輕鬆籌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行業NO.1。 在談及合併傳聞時,輕鬆籌曾給出這樣一份數據:輕鬆籌作為健康保障市場的領導者擁有超過50%的市場佔有率,是絕對的市場第一。籌款總額是第二名的10倍。
  • 水滴籌回應漏洞多說了什麼 水滴籌回應漏洞多怎麼回事
    近日,梨視頻拍客的一段臥底「水滴籌」視頻成為微博熱搜。梨視頻拍客臥底發現,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視頻中曝光了水滴籌籌款的眾多漏洞。對此,水滴籌對外回應稱,針對日前媒體報導線下籌款顧問引發的公眾討論,水滴籌高度重視,已第一時間由水滴籌總經理牽頭,線下各區域籌款顧問負責人以及其他相關負責人成立緊急工作小組,在全國範圍內尤其是寧波、鄭州、成都等地,開展相關情況排查。水滴籌同時強調,視頻報導中提到的部分地區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嚴重違反了水滴公司價值觀、準則及相關規定,調查清楚後將給以嚴懲。
  • 朋友圈很火的水滴籌,一分錢不收靠啥盈利?得知真相後你還捐嗎?
    據2018年上半年眾籌行業報告顯示,我國2018年上半年眾籌平臺數量達854家,產生眾籌項目共48935項,其中成功項目的融資金額共計137.11億元。 可見,眾籌產品的市場前景十分可觀。而水滴籌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受人關注。 水滴籌創立於2016年,上線之初依靠「零手續費」的口號迅速獲得了市場的青睞。
  • 食點藥聞:「辣條」國家標準落地 水滴籌再被曝「PS病歷可發起籌款」
    此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辣條行業標準得以進一步明確。「辣條」作為消費者喜愛的食品之一,卻屢次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此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一國家標準、加強「辣條」質量安全監管,將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 又是水滴籌!廣東女子偽造身患子宮癌病歷,籌款4萬多被抓
    圖片來自於當地警方信息平臺水滴籌等眾籌平臺的套路逐漸暴露水滴籌和輕鬆籌員工的打架事件,讓更多人了解到一些他們的商業模式和賺錢套路。這些眾籌平臺除了掃樓模式和商業運作遭人詬病外,上他們平臺募資的人和項目,也是因為平臺審核不嚴,而導致有很多虛假籌款項目上線。
  • 一分錢不收的水滴籌,靠什麼盈利?得知真相後,網友:再也不捐了
    當市場發現了人們的這個需求後,眾籌產品就這樣順應時代誕生了。2018年上半年眾籌行業報告顯示,眾籌平臺數量高達854家,產生的眾籌項目有28935項,成功項目的融資金額達到137.11億元。其中眾籌產業中的佼佼者——水滴籌成為了大眾所知曉的眾籌平臺,在朋友圈內更是「明星」級別的化身。
  • 水滴籌或赴美上市:公益變味兒 穿紅馬甲的商業公司怎麼講資本故事...
    如果水滴公司確認赴美股上市,這必然是首先要向華爾街投資者交代的問題。「從水滴公司的商業模式看,其盈利來源主要是網際網路保險業務水滴保,但水滴保能夠為水滴公司帶來多大和多久的紅利還很難說。」達晨創投網際網路分析師迮鈞權對《企業觀察報》說。目前為止,水滴籌仍然是水滴公司最被外界所熟知的業務和產品。
  • 朋友圈隨處可見的「水滴籌」,消費者大眾的愛心,網友直呼太心寒
    6月12日,該女子被發現在網上發布了炫耀自己的包和車的照片。6月16日,這名女子說,她父親的病情正在迅速惡化,她願意歸還籌得的錢。6月17日,水滴籌回應稱其退款正在辦理中。就在去年,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吳帥(藝名吳鶴臣),在腦出血住院後。家人在網上為其發起了水滴籌籌款100萬元。
  • 水滴籌再「爆雷」!我看到了人性最「噁心」的一幕
    一水滴籌又出事了。昨日,梨視頻拍客的一段臥底「水滴籌」視頻登上微博熱搜,這一次,讓公眾對其的信任度降至冰點。天啊,網際網路大病籌款平臺「水滴籌」,竟然也玩得一手好KPI,目的就是為了多引導患者發起籌款,平臺從中更多漁利!人們驚訝地看到,「水滴籌」在全國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以「志願者」的身份,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
  • 首份大病眾籌平臺美譽度調查 監管和規範成為後續行業建設重點
    在此背景下,網絡大病眾籌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了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大病籌款行業發展不過五年,但用戶對於大病籌款平臺的認知度已達到半數以上,行業認知度建設初見成效。作為新型的慈善救助方式,網絡眾籌切實幫助身患大病個人和家庭解決了困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逾500萬大病家庭通過個人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發布了求助信息。
  • 水滴籌、輕鬆籌員工又在醫院起衝突?雙方聯合聲明:動口了,但沒動手
    5月19日,有市民舉報重慶腫瘤醫院內,水滴籌、輕鬆籌員工因掃樓立項起衝突,水滴籌2人與輕鬆籌3人互毆,有人受傷。19日晚,涉事平臺水滴籌和輕鬆籌的公關部工作人員均表示,衝突雙方已和解。重慶市公安局渝碚路派出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稱,現場發生糾紛的雙方無人員受傷。
  • 質疑水滴籌「公益變生意」被要求撤稿,水滴公司,不受慈善法監管
    上述稿件質疑水滴籌和水滴互助「以公益的名義」賣保險,用戶在水滴籌平臺捐款後,會被導流至水滴保險商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誘導購買其旗下的保險產品,導致退保損失。稿件同時認為,水滴籌通過地推等手段,募集大量善款,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百億級別的資金池,「沉澱了海量的資金」,利差和利息可用於開展多種經營;水滴籌提現通過率僅有「50%-60%」,導致籌款人無法獲得全部善款。
  • 水滴籌創始人致歉怎麼回事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為什麼致歉說了什麼
    高薪+績效考核,審核漏洞多拍客臥底發現,網際網路籌款平臺「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他們常自稱「志願者」,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視頻中曝光了「水滴籌」籌款的眾多漏洞。水滴籌在全國四十個城市以上,大量招募正式和兼職的「籌款顧問」。籌款顧問地毯式掃樓,基本一下午掃大半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