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部分的建設,逐漸離不開能量的供應。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能量供應,比如人體日常消耗需要補的能量,讓社會秩序井然要用到的電能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那你有聽過原子能量嗎?原子能量主要是核外電子的動能與電勢能,也許它就在我們身邊,只是你不知道它的稱呼罷了。
原子產生的能量有多強大,科學家們也做了一個這樣有趣的實驗。專門去計算原子產生的能量,一個原子完全釋放能量微不足道,可是一堆發生反應後果不堪設想。不過現實中要原子百分百轉化能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前提條件是要氫原子和反氫原子必須得全部消失。
不僅如此,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對這個轉化演算出一道公式。得到的結果在意料之中,確實一個原子真正轉化全部能量是不足夠撐起整部車行駛,甚至連啟動都是一個難題。也許你覺得這個很抽象,我們可以看下這個實例。1毫克的鈾裂變釋放的能量是200Mev,換算起來就是可以提供22度電流,那麼這個能量的釋放對於人類來說微乎其微。
那麼一輛小電瓶的需要多大的能量推動呢?普通的電機功率都要達到300W,這個數據或許很陌生,但我們換算一下就是每秒裡要輸送300焦耳(能量)才可以實現電瓶車前進。不過這沒有什麼太大令人驚訝的地方,本來原子就是支持元素的最小單位。當然還有更小的質子與中子,只不過那些更小的元素無法區分元素,不好計算。
原子的質量確實很小,一個原子可能連電瓶車的摩擦力都克服不了。但在質能方程中光速的很大,質能方程中光速的平方的數值是10的16次方,而原子是10的負28次方,兩者相乘還是負數,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因為質能方程產生的巨大能量就斷定一個原子完全釋放能量也很大。
如果以後廣泛通過反應產生的能量供應,人類的文明會進步一大截。目前讓電瓶車跑起來大多數是化學能電池,缺點是老化快,那有沒有機會將核能派上用場?我覺得這個希望還是很渺小的,雖說人類接觸的核能已經50餘年,無論是研發運用上,還是控制上都獲得一定的成果。但這遠遠是不夠,看上去是這麼的美好。可是大家別忘它洩露的那一刻,你得付出幾百倍,甚至幾萬倍的控制,所以目前只能將它先放一旁,並不是最優的選擇。
日本廣島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那一場核洩漏後,帶給大家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身體健康在所難逃。這也正是人類自大的表現,總以為自己能控制這些不成熟的領域。總的看來,運用這些核能供能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畢竟也會緩解資源利用的壓力。但要有度,不要盲目去開採,去研發,在未能完全控制時,儘量遠離。對此小夥伴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