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有很多籃球聯賽PBA、MPBL等,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聯賽體系?
菲律賓擁有兩個高度成熟的大學籃球聯賽(UAAP和NCAA),PBA選秀大會上80%的球員都來自這兩個大學籃球聯賽。
每個杯賽的冠亞軍都是由一個7場的系列賽決出的,每個杯賽的冠軍在賽季末都不用再進行交手。
這麼多杯賽?哪個才是冠軍呢?
其實每個杯賽冠軍都是可以被認為PBA聯賽的冠軍,只有包攬所有杯賽的冠軍,就是被認為PBA大滿貫冠軍,杯賽中,只有菲律賓杯被認為最有份量的杯賽。
經過多次的變更,賽季目前被固定在當年的10月份開始,到次年的8月份結束。
PBA主要是賽會制,比賽集中在首都馬尼拉進行。好比CBA的比賽全部放在北京比賽差不多。
MPBL
帕奎奧創立的業餘籃球聯賽——MPBL(Maharlika Pilipinas Basketball League的首字母縮寫)帕奎奧買下了菲律賓職業籃球聯盟(PBA)起亞索蘭託隊的股份,PBA選秀大會上,他在首輪第十順位被起亞索蘭託隊選中,並且還成為了該隊的主教練。可見PBA其實也沒那麼職業化。
帕奎奧在2017年8月29日正式創立了MPBL聯賽。但是,帕奎奧創辦MPBL的初衷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與菲律賓頂級聯賽PBA搶風頭,而是為一些在PBA打不上球的本土球員提供一個「避難所」,讓他們能夠在MPBL得到充足的鍛鍊,得到足夠的曝光率,保持住狀態,為將來登上更大的平臺做好準備。同時,他們也致力於挖掘那些未被雕琢出來的「璞玉」型球員。如此一來,MPBL實際上發揮了一部分PBA的「發展聯盟」的作用(只是比喻,兩者並沒有實際關係)。
從球迷的角度來看,帕奎奧希望MPBL能拉近普通球迷與籃球的距離,頗有點「體育下鄉」的意味。覆蓋範圍更是從呂宋島擴大到了米沙鄢島和棉蘭老島,涵蓋了菲律賓的三大行政區。
本地人能夠坐在自己所在城市的球館內,看著自己當地的球員們在場上拼殺,這種心理和地域上的接近性讓MPBL如虎添翼蓬勃發展。
第一個半年10支隊,18-19完整賽季,26支隊,分為南北區,25輪,單循環,主客場基本各半,各分區8支隊季後賽,基本就是完全的NBA模式。19-20繼續擴軍到31支,30輪。
也是細分的。
聯賽創立之初,便尤其強調「本土」二字,,MPBL建立的宗旨就是半職業,真正菲律賓人
PBA和MPBL實際就是兩個平行聯賽,沒有隸屬關係。
PBA主要是職業化商業化的一個菲律賓籃球賽會制杯賽聯賽這麼一個性質。而MPBL屬於一個半職業化本土球員的籃球聯賽。
因為PBA的杯賽性質,自然缺少主隊情結,常規賽不爭排名,因為4勝7負就能進季後賽,6勝5負穩進上半區,季後賽主場優勢這個東西根本就沒有。這些年PBA球事一直下滑,贊助商轉播這款倒還不錯。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民族意識崛起的厲害,對於本地球隊,本國球員的MPBL聯賽認同感更大,年上座率已經百萬級別的了,雖然這中間有因為MPBL球隊場次多於PBA的原因。但是目前PBA還是菲律賓籃球第一聯賽。但是如果還不進行改革的話,MPBL的球市超過PBA是必然的,光馬尼拉的球隊也有主場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