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裡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丁元英,也不是芮小丹,而是馮世傑、葉曉明、劉冰他們三個。
因為丁元英的境界太高,我們一般人根本達不到。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像馮世傑他們這樣。
有點理想,希望能做一番事業,想掙大錢,卻沒有方法和渠道,只能儘量守著自己的手藝吃飯。可又不甘心,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本應該一飛沖天,卻總是在泥潭裡掙扎。
可有意思的是,馮世傑他們在丁元英的幫助下,開了格律詩音像店,本來可以實現理想,實現人生的升遷,卻在成功的前夜,把所有股份退回,又回到原先的軌道。
這是因為樂勝公司起訴格律詩,並拿出600萬來要求賠償。而格律詩要應訴,最起碼要按15%-30%來找律師。
所以,在馮世傑三個人眼中,這是一個死局,無論如何,最後格律詩都會以破產收場。那與其這樣,不如先把自己投資的錢要回來,最起碼可以保證自己不賠。
但同一件事,肖亞文卻看到這是她人生翻盤的機會。
是不是很有意思?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卻是截然相反的結果。
所以,如果我們的認知水平不提高,不論我們怎麼努力,這一生可能都無法做出成績。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就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這段話出自《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作者周嶺在他36歲的時候才發現,日子一直這麼渾渾噩噩地過,不是個辦法。
於是,他開始重新學習,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清楚了部分規律和真相,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
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周嶺慢慢解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周嶺提到的很多問題,我都經歷過。
我們都知道做人要努力,但很少有人會知道,其實,我們很多人都陷入了低水平努力的陷阱裡面。
你可能也會在某一個深夜,突然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於是急切想要改變,於是跟著報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希望能立即改變自己。
特別是每次收到書的那一瞬間,你總會產生一種好像已經擁有這些知識的錯覺,但事後才發現,看了很多書,其實還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甚至開始懷疑,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這就是我迫切想要給你推薦這本《認知覺醒》的原因,因為你缺少的是一本真正適合你的書。很多書教給你21天養成一個習慣,1萬小時成為高手。但能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你根本沒有真正地認識你自己!也沒有任何一本書來告訴你,如何來鍛鍊你的耐心,讓你可以堅持學習。因為耐心從來都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裡,按照上篇「內觀自己,擺脫焦慮」,下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來告訴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做出改變。
上篇的內容主要是認識我們自己,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三個方面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為什麼我們想改變很多壞習慣,但就是做不到?根源到底在哪呢?這可能不單單是你的問題,而是所有人都面臨著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我們進化的原因,你可能不知道,我們的大腦其實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讓我們不愛學習,只顧享樂的原因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都是再用本能腦和情緒腦在判斷事物,;理智腦一直是處於被欺負的角色。
是不是很有意思?更了解你自己之後,你就不會老是跟自己較勁,而是試著去理解自己,和自己談判,引導自己慢慢改變。一點點的改變積累,你就會發現自己和之前已經不一樣了。
在下篇的內容裡,有更具體的辦法來幫助你,「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這5個方面給出了具體的實操指南。你只需要按照自己最願意接受的方式去練習就好。
這本書真正的好處也是在這裡,它更像一本工具書,你可以隨時都回來翻閱,調整自己。而不像市面上的很多書只是喊口號,看完之後,沒有任何收穫。
馬雲曾經在演講中說過:絕大多數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因為相信而看見。
這也就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馮世傑他們的原因。因為這個相信就是我們的認知能力。有些事情,我們的認知水平達不到,自然不會相信我們會有躍遷的機會。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根本碰不到丁元英這樣的高人。說實話,即便你的生活中有這樣的高人,你可能也很難與他搭上話。
而我們最終只能靠我們自己,而靠我們自己的辦法就是去讀書,去思考,去改變。
而這本《認知覺醒》就是來幫助你改變的,它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很多領讀者在讀完之後,都激動地評價「太好看了」,甚至有人要為它自發地寫上20篇書評。
人生有改變的機會不多,而能夠找到合適方法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如今只需要一頓普通飯錢,你就會有這麼一次機會,難道不想試試嗎?點擊下方卡片,來一場神奇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