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6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秋風習習,麥浪起伏。初秋時節,記者走進山南市扎囊縣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路面寬闊整潔、各類花卉綻放芬芳、甜美的鮮桃結滿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跟隨工作人員的腳步,記者走進南方植物館內,又是另一番景致,榕樹、芭蕙、蒲葵、棕竹等43種熱帶苗木鬱鬱蔥蔥、綠意盎然。
圖為扎囊縣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南方植物館一角。記者 朱楠 攝
據了解,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項目位於西藏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201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沙灘地,人均收入低,百姓生活條件較差,脫貧工作存在不少難點。
為此,扎囊縣政府制定了以生態產業脫貧為主的路子,通過引進生態修復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老百姓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技能本領,同時實現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雙贏局面。
圖為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裡不同的植物種子。記者 朱楠 攝
2017年3月,一個集科研馴化鄉土植物、生態修復和脫貧增收為一體的基地——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落戶扎囊縣阿扎鄉,自此,阿扎鄉章達、阿扎、江津3個村的貧困群眾便有了掙錢的好去處。「項目建設一年多,就為1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692人提供了務工崗位。」基地行政工作人員吳金鳳笑著說道。
該項目由國家菸草專賣局、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西藏藏草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總投資3億元,共分為三個經營區域:科技扶貧種苗科研區、科技扶貧種苗示範區、生態修復示範區。
圖為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保存的植物標本。記者 朱楠 攝
吳金鳳介紹,這個項目多措並舉助力脫貧攻堅:一是通過項目區土地租金獲取的收益用於當地村委會經濟收入及貧困戶家庭收入。截止2020年5月,本項目通過流轉土地8200畝,按每畝土地年租金為50元,為村集體經濟年創收41萬元,覆蓋帶動178戶818人增收。二是村民可以在基地打工賺錢,項目建設階段每年能帶動692人短期就業3個月,項目建成後每年能帶動貧困戶200人長期就業,人均年創收可達到2萬元。
圖為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裡的毛蕊花。記者 朱楠 攝
仁慶羅布是種苗基地的技術人員,他告訴記者,他在基地打工每天有160元工錢,離家近、活兒也輕鬆,在基地還能學到些植物栽種技能。現在,對於灌溉、除草、施肥、修枝、育苗……這樣的技術活兒,他已經得心應手了。
「以前,早上8點左右就下地幹活了,中午休息一個小時,又去地裡幹活,晚上8點才能回家。種地的時候我覺得最累的就是翻地,當時沒有拖拉機,只能靠人力。現在我和弟弟都在基地工作,爸媽在家種地,家裡用我的工資買了拖拉機,種地輕鬆多了。」仁慶羅布在基地裡一邊認真修剪樹木,一邊滿足地說道。
圖為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裡的兩頭毛。記者 朱楠 攝
除了經濟收益,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帶來的生態效益也不容小覷。扎囊縣阿扎鄉書記旦達回憶,基地所在地此前就是一片荒地,從年初二三月份開始,這邊的風沙很大,能見度太低,嚴重的時候,都要封路,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基地落戶後,整個鄉的生態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這裡的老百姓以賣柴火為生,一擔柴火只能賣30-40元,現在大家吃上了生態飯。人們的觀念意識改變了,環保意識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會在屋前屋後種草種樹為改善生態貢獻自己的力量。基地落戶讓群眾真正實現了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增收。
草地泛綠、樹木蔥鬱、黃沙遠去……一幅江北身披新綠的美好圖景正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一步,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將繼續推進鄉土植物科研研究,通過科技支撐,將當地村民由勞力型轉為技能型,並參與到整體項目發展中,在綠了生態的同時,有效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 朱楠 史金茹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