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不少人都對一些產品都帶有「既定印象」,以致於不少大家熟悉的品牌被誤認為是國貨,像金龍魚、中華牙膏、大寶、哈爾濱啤酒等品牌其實是「外國貨」,它們早已被外資所收購,不少人至今還被「蒙在鼓裡」。然而,在外資無數次的「收購戰」中,最令人可惜的民族品牌,當屬蘇泊爾。
說起蘇泊爾這個品牌,相信大家都挺熟悉的,如今在很多超市貨架上或者電商平臺上,依舊可以看到蘇泊爾的身影,因此可能有不少人還以為它是一個民族品牌,其實不然,它早已在十幾年前就落入了法國人的口袋。
蘇泊爾是在1994年由創始人蘇增福創立的,至今也算是有20多年歷史的老品牌。當時蘇泊爾創辦的第一年,便成功地賣出了230萬隻壓力鍋。2000年,蘇泊爾的銷量更達到了5億規模。在2004年的時候,蘇泊爾成功上市,成為國內首家來自炊具行業的上市公司,蘇增福的身價也隨之漲至億萬級別。要知道,當時蘇泊爾的名氣可不比海爾和格力差,風光一時無兩,年銷售額已經輕鬆突破10億甚至是20億。
但僅僅過了三年時間,創始人蘇增福卻執意要賣掉蘇泊爾,並親手將蘇泊爾賣給了法國SEB(法國賽博集團),從那時候開始,蘇泊爾開始由法國人來接管,到了2016年,蘇增福手上的剩下的股份不到0.01%,也自此宣告蘇泊爾與民族品牌、國貨等標籤再無瓜葛,徹底淪為了法國SEB旗下的業務。
說起蘇增福當時的這個決定,按照當時的他而言,好像並不算「虧」。據了解,當時蘇家將手上持有的蘇泊爾52.74%的股份賣給法國SEB後,成功套現金額近35億元。在蘇泊爾當時最「輝煌」的時候選擇賣掉,自己又能套現數十億全身而退,當時的蘇增福覺得這是一筆「大賺」的買賣。
後來,法國SEB掌控了蘇泊爾81.18%的股份,在入駐企業後,法國人將國外的經營理念帶進了蘇泊爾,並進行一系列改革,從項目管理、生產技術、訂單採購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加速推進蘇泊爾向小家電行業轉型。隨後,蘇泊爾的發展也確實越來越好,業績增長明顯加快。
在2007年的時候,蘇泊爾的淨利潤實現1.72億元,同比增長72%。2013年,公司淨利潤已來到5.89億,從此開始,蘇泊爾便開啟了連續六年保持淨利潤增長的趨勢。到了2019年,蘇泊爾已實現營收198.53億元,淨利潤19.20億元,同比增長11.22%及14.97%,業績一路飄紅。
不得不說,這筆交易對法國SEB來說,絕對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不然當時也不會看到蘇增福那麼爽快地答應,就立刻馬上促成交易。如今,蘇泊爾市值高達558億,已成為中國家電企業中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不知道創始人蘇增福知道後會不會非常懊悔,如果當時他不賣掉手上的股份的話,那蘇增福至少還能賺多300億。
曾經的民族品牌,能夠取得如此可觀的成績確實值得敬佩,但在蘇增福決定賣掉蘇泊爾的那一刻起,它已經淪為一個由法國人掌控的外國品牌,令人感到非常可惜。當他再次回頭看之前自己做的這個決定,再看到如今發展得有聲有色的蘇泊爾,是該懊悔還是該高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