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山高一隻船,齊天大水渡人王。」「山高不過八面山,水深不過魯碧潭。」酉水船歌世代傳唱,從小聽著八面山的故事長大,站在家鄉的山頭,大人給我們指認八面山,心中充滿了敬畏。八面山的外形如一艘巨輪,高高兀立在酉水上遊裡耶鎮北,可謂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船,高出海平面1400多米,面積51.4平方公裡,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漲齊天大水的時候拯救過人類。
大船周圍青石鑄造,呈垂直斷崖,堅固無比,沒有人能夠輕易上去。站在船舷瞭望,氣勢震懾靈魂。遠處,層巒疊嶂,綿延起伏,雲海翻湧,變幻無窮;俯瞰,微縮的村莊靜置於千山萬壑中,蜿蜒的線路纏繞其間,居高臨下,湘、渝山川盡收眼底。站在裡耶河堤上仰望,八面山更像一位優雅的睡美人,五官輪廓栩栩如生,吸引眾多來裡耶古城參觀的遊客目光,也曾迷醉了一代一代駕船的漢子和船上的過客。
山頂就像一個超級航空母艦平臺,南北長50公裡,東西寬10公裡。上面有寬廣的草原,有奔馳的駿馬,有不知道遺傳了多少代的黑豬、山羊和土雞,牲畜放養在草地上,晚上也不用領回家。花草間放置了許多木箱子,那是為蜜蜂安的家。隨處可遇汩汩流淌的山泉,還有多處比宮殿更寬大的天然巖洞,曾是古人安家的地方,今人照樣借住。山上村民特別勤勞,生活自給自足,曾經養活一個鄉,現在並成四個大村。
這樣的地方,安全性沒得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亂世中,各色強人逃到山上,藏進宏大的燕子洞,備足糧草,便可高枕無憂。燕子洞一排四個山洞,掛在絕壁中間,洞裡相通,洞中有陰河,可容納千軍萬馬,洞口如汽車前窗,可以觀察洞外的風雲變幻。相傳一個半世紀前,石達開帶領部隊到裡耶駐紮,山上便有了藏寶的傳說。最近一次歷史大事發生在1950年1月,健在的老人記憶猶新。解放軍利用繩索、軟梯和撓鉤爬上懸崖,和盤踞在燕子洞的四千多名土匪展開決戰。帶我們參觀自生橋的村民老彭告訴我們他當時就在自生橋的山洞裡出生,當年聽說要打仗了,村民都躲進山洞。
但是,在大交流的現代生活中住在山上顯得越來越孤立和不便。過去能走路上下山的人都是身強力壯的勞動力,用身體背負沉重的東西與山下交易,光走陡峭的山路就有20多公裡,苦不堪言,很多村民一輩子沒下過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石壁上鑿了一條毛坯公路,第一次劃時代的改變。膽子大的村民開始藉助拖拉機拉人、拉貨,命則交給上蒼。後再投入一點錢拓寬公路,山上的年輕人紛紛下山,到遙遠的沿海城市謀生,賺得錢了改造山上的住房。進入兩千年後,外面加速發展,山上的人們也希望有更方便的生活環境,有出路的人家競相搬離山上,有的村寨全部走空,老木房腐爛。遍地野花只有蜜蜂光顧,留下「白雲千載空悠悠」。
後來有人發現八面山獨特的旅遊資源,有開發旅遊的意思,結合扶貧,在山上投放了幾十匹馬,但由於資金不足和周邊交通不暢,八面山這個睡美人繼續沉睡。
再後來,路面得到硬化,逐漸有自駕遊客光顧,來過的人都對八面山的風景讚不絕口。還是因為路,除了探險隊員,一般人無法接近美景,不能滿足大眾的視覺願望。近幾年山上逐步實現村村通路,遊客逐漸增多。去年夏天我帶著朋友慕名而去,準備在山上避暑度假,可是很難找到住宿的地方,我往山頂開進十多公裡,擔心被另一方向帶下山,直到諮詢山上山民後才找到一個投宿的地方。
今年四月,我到了裡耶參觀秦簡博物館,很想上山,一打聽,禁止通行,正在提質改造路面。到了八月,聽說路面修好,我帶著朋友開車上山,柏油路拓寬到可以會車,路面平坦,上山只需20多分鐘。我們這次住進新建的民宿,設施齊全。外出看景,美不勝收,再加上舒適的氣候,住了就不想走。八月裡我三次往返八面山,打破歷史紀錄。
路好走了,上山就容易了。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物資財富流通更快捷了,村民脫貧有了出路。山上的烤全羊應接不暇,黑豬肉深受遊客喜愛,吃了還要預訂年肉,土蜂蜜是山中一寶,遠銷四面八方。能幹的村民開始謀劃民宿,燕子洞路口的民宿天天客滿。
四十年來,道路幾經改造,路越來越寬,通往的地方越來越遠。如果沒有公路,山上的村民仍然重複著先輩的謀生方式,為溫飽耗完一生。道路的改變牽引著村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山上創業,搬走的村民又想回來建房。現在,八面山各項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這艘巨輪正開足馬力,向更遠的目標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