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位置來看,拜佔庭帝國是一個以地中海為基礎的國家。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拜佔庭人的飲食習慣,具有濃厚的地中海風味。在此之前拜佔庭人的飲食文化繼承了一部分的的古希臘、古羅馬的習慣,後來在基督教的影響下,拜佔庭帝國發展出了中世紀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食譜
拜佔庭和古代的中國一樣,都是以農業種植為基礎的國家。在伊拉克略一世進行軍區制度改革之後,「小農經濟」成為了拜佔庭帝國長達百年強盛的物質基礎。再到了瓦西裡二世統治的時期,拜佔庭帝國又一次到達了全盛的王朝。
繼而,後來的學者認為,拜佔庭帝國的「黃金時代」是從馬其頓王朝統治開始的。「黃金時代」的統治者之一也包含了君士坦丁七世。對帝國繁榮富強的基礎,自己有著深刻的理解。
所以他讓人將地中海地區千百年來的農業種植經驗統計彙編,製作了《農業志》,並且親自撰寫的了書的《序言》。他說:
「國家的基本組成部分有三個——軍事、教育、農業,農業要受到同樣重視關注,這是保障人們生活的基礎。」
黑海、馬爾馬拉海、愛琴海、東地中海沿線,是拜佔庭帝國的核心地域。根據現在的學者研究測算,帝國領土的任何地方都處於海洋500公裡以內。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拜佔庭人的飲食文化有了明顯的地中海特徵。
從《地中海和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可以看到,地中海三寶分別是小麥、橄欖油和葡萄酒。拜佔庭人同樣以著三寶為主,其他的諸如豆類、奶製品、海鮮、果蔬等等種類繁多。
由於受到地中海氣候的影響,拜佔庭的農作物無法做到精細化灌溉,基本都是以旱作物為主。主要的糧食也是大麥和小麥。黑麥和燕麥被拜佔庭人食用,是在10世紀之後了。
從《農業志》中的記載看到,燕麥是餵羊的飼料。在第二卷詳細的記載了大麥和小麥的種植,強調了每年降雨時期的重要性,要注意是在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在入冬以前,溫暖溼潤的氣候,對種子的培育有很大的作用。
在後續的記載中看到,大麥、小麥和麵粉的最佳儲藏方式,還有製作食物的小技巧。例如,如何不加酵母粉的情況作出好看美味的麵包。
豆類的作物,是普通人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拜佔庭人食用豆類的主要方式是煮。小米和豆子被拜佔庭人歸於一類,都是必須要煮才可食用的食物。
另一個在拜佔庭食譜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是橄欖油。橄欖油的如何種植、壓榨、儲存、食用以及食用橄欖果的方式,拜佔庭人傳承了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的方式。
從《農業志》的記載來看,西班牙和伊斯特拉生產的橄欖油最為拜佔庭人的認可。前者製作之後,純度最高。後者,完成之後酸度最低。
拜佔庭人食用橄欖果的方式主要是兩種:其一浸泡在蜂蜜、醋的混合醬汁中食用。其二,浸泡在新釀的葡萄酒中醃製食用。
拜佔庭人餐桌上同樣是少不了葡萄酒的。關於葡萄的種植技術和葡萄酒的釀造工藝,最早可以追溯的古希臘時期。而有關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農業志》中佔據了四分之一的內容,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葡萄和葡萄酒佔據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是獲取熱量的主要來源。這時候的拜佔庭人已經有了品鑑葡萄酒的意識了,從口感、年份、功能有了自己的見解。他們更喜愛口感偏甜的葡萄酒。
拜佔庭人掌握了紅葡萄和白葡萄酒的釀造工藝,知道了葡萄酒的保健功能。
拜佔庭人的日常飲食中,奶製品、海鮮和果蔬佔據了不小的比例。
在奶製品的類目中,奶酪因為可以更長時間的儲存,拔得頭籌,更受人們的歡迎。他們創造類似於今天的速食食品:「特拉哈拉斯」。
這是由酸奶、奶酪、烤穀物混合晾乾之後的食品,熱衝衝泡就可以食用,再加一些瓜果蔬菜,就成了粥。實在的方便,成了軍人和牧羊者的喜愛。
當時拜佔庭人餐桌上的海鮮已經多達50多種了,包含種類豐富。不僅只食用新鮮的海鮮,還會用食鹽醃製和風乾來儲存食物。
羊肉是每一年復活節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城堡內還出現了專門的羊肉攤,保證市民的需求。
瓜果蔬菜自然也是在拜佔庭人食譜上,榜上有名。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或者醃製成泡菜來食用。他們了解到了蜜蜂的習性之後,學會了製作蜂蜜,收集蜂巢。
這時候,拜佔庭人的食譜已經如此的豐富多彩了,海鮮、奶製品、豆類、瓜果蔬菜等等。從種植技術到儲存、到製作技術,無一不顯示了拜佔庭人的智慧,和對於自己食物的要求較高。
食譜的豐富多彩和城堡的繁榮富強,一起走向了黃金時代
君士坦丁堡並非一帆風順,先後經歷大瘟疫,聖象毀壞。直到9世紀開始,城堡逐漸重現生機。首都城市的生活,與農村的鄉野生活逐漸產生了差距。在鼎盛時期,城堡內的人數超過了三十七萬之多。
飲食方面的差距,甚至於讓一位派遣出去的教士寫信抱怨:
「在安納託利亞軍區根本沒人敢種植橄欖樹,這裡不存在葡萄酒文化,因為的這裡海拔太高了」。
首都的飲食的階級差距,從大皇宮常年舉辦的各種奢華的宴會上體現出來。10世紀時期,君士坦丁堡內的節日非常之多,每次都是盛大繁華。類似於像:國王登基紀念日、復活節、城堡建立紀念日等等,這些都是屬於貴族和官員必須參加的。
在這種活動中,穿上與自己身份匹配的服裝被皇帝接見。之後,官員們只能在噴泉廣場用餐,而皇帝和其宴請的眾人,前往查士丁尼大廳用餐。
7世紀前後,失去了埃及這一出產糧基地,又是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對於城堡內的普通人而言,日常飲食基本依賴於君士坦丁堡的食品市場供應。這與城郊外的鄉村,又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直到10世紀開始,城堡內形成了一個嚴格有序的食品管理供給體現。隨著大麥、小麥、麵粉、海鮮、奶製品等等,這些食品別納入《市長手冊》並且固定下來,普通民眾的生活,相對穩定。
居住在城堡內的好處就是,市民們可以享受到全國各地的食物。只是,在食品的價格和食品消費上受到君士坦丁堡法規的制約。
地理環境決定了拜佔庭人的飲食選擇,吃什麼自己並不能決定。但是該怎麼去吃,在中世紀的文化交流中拜佔庭人知道了答案。
普通民眾中的信徒,飲食的禁忌不算嚴格,但是也要遵守基督教的教義和節日規定。不過,修道院的院士和修女飲食文化就比較嚴格了。
在齋戒的時間裡,他們不能吃肉類和奶製品。在他們看來,飲食和食物直接存在相互矛盾的。食物既象徵著邪惡又象徵了善良,禁食可以讓他們像天使一樣的存在。
當然了他們也不是一味絕對禁食,會更加節制的飲食,反對暴飲暴食。認為暴飲暴食是「八大噁心之首」,肥胖是一種令人厭惡的體型。
隨著時間的走勢,拜佔庭人的就餐方式發生了改變。側臥,這種就餐方式被羅馬貴族所接受並且流行起來。
眾人圍在一個半圓形的桌子周圍,將半月形的長枕墊在旁邊,依靠著在長枕上面側臥著的姿勢吃飯。但是,女人和低階層的羅馬男性是要保持用坐立的姿勢吃飯的。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9世紀時期的時候,皇帝邀請大教長共同就餐的時候,是保持坐立的姿勢,位置在皇帝旁邊的椅子上。這是源自於基督教的教導。由此可見,基督教對於拜佔庭人的就餐禮儀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12世紀之前,拜佔庭人在就餐方式上仍舊相對原始。分餐制並未在拜佔庭出現,吃飯仍舊是手抓的形式,麵包會被當做勺子來蘸醬料。
直到後來,受到威尼斯人的影響,刀叉開始被拜佔庭人接受並使用。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中海孕育了拜佔庭
正如諸多學者、大師都曾提出過,在過往的歷史中,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其中人的體態、姿勢、服裝、食物等等,凡是可以體現出這個地區文化的,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研究討論拜佔庭人的飲食文化的原因正如此,從地理環境到「黃金時代」,拜佔庭人的食譜既傳承了古希臘古羅馬的習俗,又包含了自己獨特的地中海文化。
君士坦丁堡內的等級秩序和國家法律的制裁,人民對於食物的態度,具有了一定的基督教影子。
歷史上的不斷變革,對於地中海格局以及生活在地中海的人民,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參考文獻:
《拜佔庭帝國史》
《拜佔庭飲食研究》
《拜佔庭經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