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 日前,第十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活動在京圓滿落幕。第十屆新華網教育論壇以「新亦求新 尋教動能」為主題,聚焦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四大領域,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探尋教育發展新動能。論壇現場,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院長付景川接受了採訪,以下是本次採訪的精彩內容:
主持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榮獲「2019年度品牌影響力獨立學院」,「2019年度思政示範高效」,「2019年度雙創示範高校」三項殊榮。請您分享下,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在辦學方面有哪些獨特的經驗?
付景川: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已走過十五年辦學過程,目前我們擁有25個二級學院,58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普通在校生三萬二千多人,擁有廣東市重點學科和珠海市重點學科6個,建設國家、省、市,各級的科研和社會服務平臺65個,7個二級學科與吉林大學聯合研究生。學校被廣東省宣委宣傳部評為首屆廣東省文明校園的稱號,榮獲了廣東省當代民辦學校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
學校在創建之初就在自己的辦學的章程上,明確了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2016年學校被廣東省委教育廳確定為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示範高校。學校始終堅持轉型發展,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和創業的能力。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地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之間的深度融合,加快培養適應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應用型人才,繼續推進學科和專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優先發展特色優勢專業。
主持人: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改革政策方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有哪些新的規劃和安排?
付景川: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學校部署了以下幾項工作:第一,以「雙萬計劃」為作為契機,以專業認證為抓手,努力提升專業建設水平。目前我們已經有五個專業,實施或者正在實施專業認證,製藥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應用等專業正在實施工程認證。第二,課程建設堅持「以本為本」。2018年和2019年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的課程建設年。學校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持續開展校級、省級以及國家級的精品課程,重點建設一批包括基礎課,專業課,通識課在內的精品課程。同時,鼓勵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重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三,深化產教融合。學校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與行業和企業建立合作機制,大力引進企業優質的資源,搭建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的平臺,構建適應行業發展、企業需要,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
主持人:請您分享下,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的思政課有哪些魅力?
付景川: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榮獲「思政示範高校」的榮譽,得益於學校黨委領導下,長期堅持「黨建引領立德樹人」,通過深入開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將學科資源、學術文化轉化為思政育人資源,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主持人:學校是如何將「雙創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的?
付景川:學校根據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需要,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學校內涵建設的突破口,堅持「雙創」教育「面向全體,融入專業,分類指導,突出實踐,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塔型」制度創新結構體系。以創業教育,創業綜合實訓,創業競賽,創業項目和創業綜合設計為塔身,以成功的創業和高質量的就業作為塔頂。實現課程教學、課外實踐和創業時期,100%覆蓋,提高學生的創業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的創造能力。與此同時,學校建設了眾創空間體系,採用一站式公共服務的成熟模式。由校際眾創空間與理工科的眾創空間共同承擔綜合式的工程訓練項目。
主持人:關於學校未來發展,您有哪些暢想?
未來,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將繼續積極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和廣東省建設的迫切需求,持續推進學科和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工作,通過調整、優化、建設,使學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更具科學性、前瞻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