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輩人常說,字是人的門面;如今專家們談作文,常講卷面像人的長相,也是有顏值的。
縱覽青史,才華出眾書法也挺然秀出者,真正是燦若繁星。蘇軾黃庭堅這種文壇大家在書法上的成就亦足以彪炳史冊,而書聖王羲之也有《蘭亭集序》一文名垂千古。更有其他書名為文名所掩的,比比皆是。詩仙李白的《上陽臺帖》豪放恣肆,滿紙菸雲,絕非凡夫俗子所能書寫(我第一次看這個帖的時候驚嘆「書仙」!);歐陽修的書跡每每讓人聯想到「六一風神」一詞;「朱熹」的手跡給人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感覺;陸放翁的草書瀟灑通脫,與其詩風相近;蒲松齡的書法有米芾的韻致而並無其習氣,讓多少當代所謂「書家」汗顏……看來書法與才華呈正相關的規律,總體不差。
李白《上陽臺帖》
陸遊草書
蒲松齡書法
如今的中高考主觀題,全部採用掃描的形式收錄,進行網上閱卷,類似於古代的「糊名制」,卷面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卷面書寫有多重要?許多資料上將其誇張到了生死攸關的位置,我想這倒不必。作為多次參加閱卷的人,我敢說絕大多數老師的閱卷態度都極為認真,只要認真書寫,卷面不是太爛,是不大會影響到老師對閱卷標準的嚴格執行的。當然,成績要達到頂尖水平,特別是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必須要有一筆好字。從歷年來的高分作文來看,這個規律是大致不差的。
2017山東卷滿分作文卷面
滿分作文的卷面,真的有一種勾魂攝魄的效果。某年閱卷當中,我翻看了一些高分學生的試卷。發現其書寫大都符合這三條規律:
1、正楷書寫,不連筆,字大小適中,筆畫清晰舒展,無塗改(沒有李白的才華,就不要學李白的書寫);
2、分條組織答案;
3、單行能組織完一條答案的,序號要上下對齊;答題空間較小,各條需連續書寫的,每條答案句末標點寫清,空一格再寫下一條答案。
所謂道不遠人,這三條看上去很簡單吧?但每個一線老師都知道推行起來有多難。即便是全省幾十萬份試卷,也找不出幾份能完全做到這幾條的。如:
卷面書寫只要自己認真對待,總會有所提升,主要看自身的重視程度和改變的勇氣。
很多年前,有位王同學,成績超好,但語文成績一直不理想。影響成績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作文老跑題,二是字小且潦草。結果這孩子高三最後一個寒假每天寫一篇作文,先從把字寫大開始,然後寫端正,到作文的切題充實,短短的一個假期單科成績突飛猛進。我至今還記得進考場前這孩子問的問題:「『鬼斧神工』和『巧奪天工』哪個用於人工,哪個用於自然?」我答以「你肯定知道,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作文多點幾遍關鍵詞」。最後語文成績很理想,並以當屆全校總分裸分第一的成績考進了理想的高校。這是主動改變型的。
若是沒有毅力主動改變,那麼書寫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則很難解決。若干年前有位同學成績也不錯,但是書寫極度潦草,而且那種字體看了有種讓人真煩躁的感覺,提醒多次並無改觀。當時年輕氣盛,有一次實在忍無可忍,在作業下面下了「你這個卷面看多了人就瘋了」的批語。孩子大受打擊,此後每次語文答題都嚴陣以待,在隨後多次考試中連連獲得卷面加分!但直到畢業還告訴我對那次批語耿耿於懷,真應了「人參吃死人無罪,黃連醫好病無功」這句話。
當然也有極少極少的同學,書寫的速度和質量就是上不去,以至於因書寫能力而答不完題。此類例子,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僅見一例。該同學極為聰明,思路清晰,講課時不管何時提問,都能對答如流,選擇題正確率極高。但一涉及筆答題,沒有一科能寫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嘴跟不上腦子,手啥也跟不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