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慘世界》還是在英國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巴比肯劇院三個月的戲票一售而空,不但迅速打破劇院的票房紀錄進駐西區,至今在西區已演出三十年逾萬場,而且迅速擴張全球,總票房收入超過18億美元
2015年10月,音樂劇《悲慘世界》英文版迎來了第三十個年頭。比起如今的家喻戶曉,它最初的日子並不好過。評論界對這齣看起來老氣橫秋的戲並不看好,稱其浮誇得像是維多利亞時代穿越來的。1995年慶祝10周年時,英國報紙的標題仍然毒舌:「The flop that stormed the world(席捲全球的票房毒藥)」。
《悲慘世界》最初以法語寫就,在巴黎演出了三個月。如果不是有人將法語版CD拿給了金牌製作人卡梅倫·麥金託什,《悲慘世界》可能就和許多音樂劇一樣消失在了歷史裡,默默無聞。單看製作本身,《悲慘世界》似乎具備了票房毒藥應有的許多特點:沉悶的法國歷史題材、從頭演唱到尾的表現形式、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故事線、評論界的一致唱衰,以及製作方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向來是以話劇見長,而不是音樂劇。儘管如此,《悲慘世界》還是在英國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巴比肯劇院三個月的戲票一售而空,不但迅速打破劇院的票房紀錄進駐西區,至今在西區已演出三十年逾萬場,而且迅速擴張全球,總票房收入超過18億美元。這還僅僅是劇場票房收入,不算周邊銷售、影碟銷售以及2012年電影四億多美元的票房。
麥金託什在回憶最初製作這部戲時說過,大眾是用腳投票的,就算沒有大規模營銷,沒有媒體炒作,他們也能看到《悲慘世界》。倫敦原卡馬呂斯的扮演者麥可·波爾也說過戲評出來的時候還以為這戲就要完蛋了,但《悲慘世界》能如此成功,是因為觀眾喜歡並口口相傳。
然而《悲慘世界》成功的原因,遠遠沒有這二位說得這麼雲淡風輕。麥金託什手筆宏大,又極具商業頭腦,其手上製作的大型音樂劇如《劇院魅影》《貓》《西貢小姐》《歡樂滿人間》,從舞臺效果到市場反饋都十分成功。他在宣傳上向來捨得花錢,前期造勢和廣告投入都做得很足。此外劇組也是人才濟濟,擔任導演的是時任皇家莎士比亞劇院藝術總監的特雷弗·納恩,他強調表演效果,將話劇的表演技巧融入音樂劇,還親臨百老匯和澳洲執導,至今該劇仍沿用他的整體編排風格。《悲慘世界》還是一個造星工坊,三十年來世界各地劇組中許多初出茅廬的演員,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戲劇明星。除麥可·波爾外,「全民讓叔」康姆·威爾金森也靠冉阿讓這一角色走紅,還作為標誌性人物在電影裡客串了主教。十周年演唱會上的警察菲利普·考斯特,海選時對這部劇和這個角色一無所知,誤打誤撞從澳洲演到倫敦,如今已坐擁三座英國戲劇最高獎奧利弗獎最佳音樂劇男主,為史上最多。從來沒有接受過音樂訓練的John Owen-Jones,從龍套演起,憑著過人的天賦26歲就在西區挑大梁演冉阿讓,至今活躍在舞臺一線。這三十年間,《悲慘世界》也在不斷變化,整體演出節奏加快了不少,曲目有所刪減,隨著科技的發達舞臺表現形式也更加豐富,連演員的妝面都更加自然。
為了保持神秘感吸引更多的觀眾到現場,許多音樂劇的製作方並沒有發行視頻資源。對於無法親臨音樂劇現場的觀眾來說,視頻資源幾乎是惟一接觸的渠道。麥金託什採取了折中方法,在《悲慘世界》10周年和25周年時舉行了盛大的演唱會並錄像發行。陣容由從全球劇組遴選出的佼佼者組成,演員全部帶妝演唱,但並不完全還原舞臺。這樣既保留了現場的神秘感,又因有了視頻資源,使該劇在全球範圍內得以大規模傳播。可以說,在電影發行之前,絕大多數中國觀眾對這部音樂劇的了解,就是從這兩個演唱會開始的。
2012年的音樂劇電影上映之後,《悲慘世界》的熱度再次衝高。電影既保留了原劇中的精華部分,還補足了一些因舞臺局限而無法實現的效果。加上好萊塢明星的效應以及奧斯卡的青睞,了解和熱愛這部劇的人越來越多,不僅推動了各地的復排進程,還反哺了駐演劇院的票房。至此,《悲慘世界》的製作體系像一張巨大的而精巧的網,環環相扣,互相補足,在娛樂越發多元化、人們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生命力反而越發旺盛。
發行官方錄像和拍電影好比將觸角伸向了全球各地,但還不夠紮下根。《悲慘世界》成功的另一個巨大因素,是根植本土進行本土化製作。以麥金託什的商業頭腦和野心,當然不滿足於只賺說英語的人的錢。該劇至今已有22種語言的版本,在四十多個國家演出,目的是讓觀眾在家門口看到不需要字幕就看得懂的音樂劇,同時也能帶動本土的音樂劇創作。10周年演唱會上,來自17個國家的冉阿讓扮演者用不同語言演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既彰顯了其霸氣的跨文化號召力,也是麥金託什本土化製作這一決策的絕佳註腳。
儘管已被翻譯成22種語言,但中文版的《悲慘世界》仍然是個空白。早在十幾年前,麥金託什來中國時就談到希望出品中文版的《悲慘世界》,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他認為語言不是障礙,重要的是有人有激情來投身這個事業。雖然中英文表達方式上有不小差異,但這幾年經過一批有志者的不斷摸索,中文版音樂劇的本土化已經越做越好,前有《貓》和《媽媽咪呀》,近期的《Q大道》和《一步登天》都是本土化非常好的嘗試,中文版音樂劇也越來越被市場所接受。如果中文版《悲慘世界》能成為現實,無疑會進一步拉近中國觀眾跟這部優秀音樂劇的距離,也會讓更多的中國觀眾了解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麥金託什希望最終能打開中國的音樂劇市場,甚至推動本土原創音樂劇的製作。或許,我們不需等到《悲慘世界》的不惑之年,《人民之歌》就能唱響中國。(文/徐徵 駐美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