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神經網絡用剩的logits不要扔,沾上雞蛋液,裹上麵包糠...」 這兩天對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萌生了一點興趣,正好寫一篇文章分享一下。這篇文章姑且算是一篇小科普。
前排小廣告: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關注我的小專欄ML4NLP。
1. 從模型壓縮開始各種模型算法,最終目的都是要為某個應用服務。在買賣中,我們需要控制收入和支出。類似地,在工業應用中,除了要求模型要有好的預測(收入)以外,往往還希望它的「支出」要足夠小。具體來說,我們一般希望部署到應用中的模型使用較少的計算資源(存儲空間、計算單元等),產生較低的時延。
在深度學習的背景下,為了達到更好的預測,常常會有兩種方案:1. 使用過參數化的深度神經網絡,這類網絡學習能力非常強,因此往往加上一定的正則化策略(如dropout);2. 集成模型(ensemble),將許多弱的模型集成起來,往往可以實現較好的預測。這兩種方案無疑都有較大的「支出」,需要的計算量和計算資源很大,對部署非常不利。這也就是模型壓縮的動機:我們希望有一個規模較小的模型,能達到和大模型一樣或相當的結果。當然,從頭訓練一個小模型,從經驗上看是很難達到上述效果的,也許我們能先訓練一個大而強的模型,然後將其包含的知識轉移給小的模型呢?如何做到呢?
* 下文統一將要訓練的小模型稱為新模型,將以及訓練的大模型稱為原模型。
Rich Caruana等人在[1]中指出,可以讓新模型近似(approximate)原模型(模型即函數)。注意到,在機器學習中,我們常常假定輸入到輸出有一個潛在的函數關係,這個函數是未知的:從頭學習一個新模型就是從有限的數據中近似一個未知的函數。如果讓新模型近似原模型,因為原模型的函數是已知的,我們可以使用很多非訓練集內的偽數據來訓練新模型,這顯然要更可行。
這樣,原來我們需要讓新模型的softmax分布與真實標籤匹配,現在只需要讓新模型與原模型在給定輸入下的softmax分布匹配了。直觀來看,後者比前者具有這樣一個優勢:經過訓練後的原模型,其softmax分布包含有一定的知識——真實標籤只能告訴我們,某個圖像樣本是一輛寶馬,不是一輛垃圾車,也不是一顆蘿蔔;而經過訓練的softmax可能會告訴我們,它最可能是一輛寶馬,不大可能是一輛垃圾車,但絕不可能是一顆蘿蔔[2]。
2. 為什麼叫「蒸餾」?接續前面的討論,我們的目標是讓新模型與原模型的softmax輸出的分布充分接近。直接這樣做是有問題的:在一般的softmax函數中,自然指數
一種方法是直接比較logits來避免這個問題。具體地,對於每一條數據,記原模型產生的某個logits是
文獻[2]提出了更通用的一種做法。考慮一個廣義的softmax函數
其中
在化學中,蒸餾是一個有效的分離沸點不同的組分的方法,大致步驟是先升溫使低沸點的組分汽化,然後降溫冷凝,達到分離出目標物質的目的。在前面提到的這個過程中,我們先讓溫度
當然,如果轉移時使用的是有標籤的數據,那麼也可以將標籤與新模型softmax分布的交叉熵加入到損失函數中去。這裡需要將式
3. 與直接優化logits差異相比由公式
由於
假設所有logits對每個樣本都是零均值化的,即
所以,如果:1.
4. 實驗與結論Hinton等人做了三組實驗,其中兩組都驗證了知識蒸餾方法的有效性。在MNIST數據集上的實驗表明,即便有部分類別的樣本缺失,新模型也可以表現得很不錯,只需要修改相應的偏置項,就可以與原模型表現相當。在語音任務的實驗也表明,蒸餾得到的模型比從頭訓練的模型捕捉了更多數據集中的有效信息,表現僅比集成模型低了0.3個百分點。總體來說知識蒸餾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模型壓縮/訓練方法。這大體上是因為原模型的softmax提供了比one-hot標籤更多的監督信號[3]。
知識蒸餾在後續也有很多延伸工作。在NLP方面比較有名的有Yoon Kim等人的Sequence-Level Knowledge Distillation 等。總的來說,對一些比較臃腫、不便部署的模型,可以將其「知識」轉移到小的模型上。比如,在機器翻譯中,一般的模型需要有較大的容量(capacity)才可能獲得較好的結果;現在非常流行的BERT及其變種,規模都非常大;更不用提,一些情形下我們需要將這些本身就很大的深度模型集成為一個ensemble,這時候,可以用知識蒸餾壓縮出一個較小的、「便宜」的模型。
文章地址:https://arxiv.org/abs/1606.07947
另外,在多任務的情境下,使用一般的策略訓練一個多任務模型,可能達不到比單任務更好的效果,文獻[3]探索了使用知識蒸餾,利用單任務的模型來指導訓練多任務模型的方法,很值得參考。
補充鑑於評論區有知友對公式
* 這部分有一點繁瑣,能接受公式
由鏈式法則,有
注意到
後一項
則
前一項
注意上面右側加方框部分,可以進一步展開
這樣,代入公式
左側方框內偏導可以分類討論得到
帶入式
所以
代入式
所以有公式
參考[1] Caruana et al., Model Compression, 2006
[2] Hinton et al., Distilling the Knowledge in a Neural Network, 2015
[3] Kevin Clark et al., BAM! Born-Again Multi-Task Networks for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