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2018.2.7日轉載發布的「慧律法師講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至【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白佛言。】須菩提就對佛這麼說了。【世尊。頗有眾生。】有沒有一類的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有沒有一類的眾生,聽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聽到這言說章句,生實相的信心嗎?【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不要這麼說,是的確有的。【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五百歲就是五百年,所以,離佛很遙遠了。【有持戒修福者。】而不著諸相。有持戒修福,不著諸相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以此,「實」就是為依據。不被境界所惑,能對《金剛經》產生信心,以此來做依據。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者。須菩提。謂前以無相。行於布施。即是因深。】在種子上下過功夫。【得見無相如來。即是果深。】果報很深遠。【既談因果。切恐如來滅後。濁劫惡世之中。無人聽信。故有是問。】 【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雖持戒,而無持戒之相。【無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諸境所惑。】不會被一切境界所欺誑。【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以此來作為一個依據。意思是說:修無相行的人,才是真的修行。【當知是人。】要是聽到《金剛經》,生信心的人,這個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就像今天,諸位!能來這裡坐下來,聽《金剛經》,打死不退,諸位絕對不是普通人,不是今生今世才來種的善根。全世界有五、六十億人口,單單臺灣就兩千三百萬了,法師也很少在講《金剛經》。有的法師講《金剛經》,講了兩、三百卷,兩、三百片VCD。有一個大陸的佛弟子寫信來:說他看了一個老和尚的《金剛經》,兩、三百片,我要看到何年何月何日,才看得完呢?有沒有比較快一點的?我說:快了,快了!我講這個,三天。他看了那幾百片《金剛經》,看不完,看到快抓狂了!我們現在三天的,快速班的。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一念生清淨的信心。【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佛都知道。【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因為我們無相嘛! 【不於一佛二佛者。一劫千佛出世也。】 【種諸善根者。世間種種善事。不可勝計。大墍止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也。】就是都是這樣子。【法華經雲。隨宜方便事。】隨種種的方便。【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們現在都知道,每一個都可以作佛,非常快樂,非常歡喜。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謂凡夫於諸法中。起一切善惡凡聖等見。】只要你在緣起法裡面,立一個善,也是執著,立一個惡,還是執著;立一個凡,還是執著,立一個聖,統統叫作執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沒有這一些心,沒有這一些見。【有取捨心。種種妄念。不能生淨信者。菩薩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清淨。聽信其法。故言一念生淨信也。】 【得如是福者。此謂如來知見眾生。無諸妄念。心常清淨。敬信其法。所得智慧勝妙。功德不可測量。】【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也沒有種種法相,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所建立的種種萬相,叫作法相,【亦無非法相。】非法就是空,也不著一個空相,萬法皆空,是證量,而不是說:我空掉。有一個能空的心,連這個觀念也沒有。亦無非法相。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者。】意思是說:【謂不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痴懈怠破戒之流。】一點都不敢看不起這些人。【無能所】能所,畫一個句點,【知解】要加一個「無」,無能所、無知解【之心。】知解就是知見。沒有能所的心,能就是心,所就是境,心跟境都不可得。【無苟求希望之心。】每天都在期盼什麼,我們從小就是期盼什麼,期盼這個,期盼那個,不曉得萬法不可得。【言行相應也。】 【無法相者。經雲。心生則一切法生。】心只要動念,妄想、顛倒、執著,萬法就生起來。這些妄想、顛倒、執著放下,一切法就沒有了。【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既清淨。】不取捨,【諸法皆空。故無取捨。一切善惡凡聖等見諸法相也。】 【亦無非法相者。謂不著能知解心。】不著一個:我知道。我知道,變成一個能所了,知道沒有關係,不要安入執著,安分別,安上種種的顛倒見,統統不壞。【不作有所得心。無人無法。內明實相。外應虛緣也。】內明實相,就是內在開採的清淨自性,了悟實相的道理,外面,隨著種種的因緣,「虛緣」就是不實在的。【圜悟禪師雲。伶俐漢腳跟須點地。】一個智慧聰明,大智慧的,真正大丈夫,應當怎麼樣?下定決心。【脊梁要硬似鐵。】表示要站立得穩。【遊人間世。】遊玩這個人世間。【幻視萬緣。】把它當作統統在做夢,如幻,你只要了解這些統統是做夢的,不實在的,不止是晚上做夢,你白天看到的,也統統是在做夢。【把住作主。】好好的把心、心性拿來作主,把住作主,就是心要把住,把握住這個心性,作主。【不徇人情。】人情就是偏了。【截斷人我。】人見、我見徹底的放下。【脫去知解。】知解就是意識生滅心。除掉這個意識的分別生滅心,【直下】當下【以見性成佛。直指妙心。】【外應虛緣不落窠臼。】「窠臼」就是陷阱,假相,落入假相。當我們大徹大悟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有禮貌,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都跟正常人一樣;可是,內心有大智慧。對外,我們一樣應付得非常得體。外應虛緣,但是,不落假相,不落入無明。【辦一片長久。】就是堅持,這一個心,長久的清淨心。【守著寂淡身心。】寂淡身心,就是看破這個身心,非常自在,【於塵勞中透脫去。】你只要接觸一切境界,都告訴自己:那個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只有我們無所住的這一顆清淨心是真的。【此乃善之又善也。】 【何以故。】為什麼呢?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注意看這一段,非常重要,修行的根本。只要你心執著一個相,種種的相,馬上落入執著、痛苦。【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馬上掉入陷阱,凡所有相,都是陷阱;凡所有相,都是眾生的牢獄。記住!見到一切相,都知道那個是假相,千萬不要掉進陷阱。凡所有相,都是假相;但是,凡所有相,都是陷阱,千萬不要掉進去。 【若取法相。】法相就是心外有萬法,叫作法相。若取法相,萬法之相,緣起的萬法,種種的假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還是落入巢窟,落入陷阱。 【何以故。】為什麼?【若取非法相。】非法就是空相。你也不可以取一個空相,認為:有不可著,我著一個空,也糟糕!【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還是離不開這四相,只要執著,不但有不可執著,空也不可執著,著一個空,還是落入我、人、眾生、壽者相。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取法就是取心外之法,就是有,心外無法,法外也無心,所以,不應當取有法,取法就是有,不應取非法,就是空。這一句話有幾個角度說:不應當執著世尊講的正法;也不應當取這個世間善惡、凡聖、非佛法的東西。連世尊所講的正法都不可執著,何況這一些不是正法的東西,所以,這個都可以解釋。是故不應取法,不著有,不應取非法,不著空,這樣解釋也通。非法就是空,非法就是對立之法,善惡、凡聖對立之法,叫作非法。連佛所講的正法都不應取,何況這些善惡、凡聖,對立的世間生滅法。 【心若取相。即取妄念】執著一個妄念,【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佛與眾生。唯止一心。】同一個心,同一個清淨自性。【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則乖。】「乖」就是違背本性,你只要動一個執著的念頭,壞了!本性受到傷害;動一個念頭分別,本性也受到傷害;動一個念頭,無明,本性也受到傷害;動一個顛倒見,本性也受到傷害。【猶如虛空。無有邊際。惟此一心。即便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執著這個相,求什麼東西,所以世尊說: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快樂是什麼。哎呀!我看到這一句話,五體投地的佩服。世尊說: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快樂是什麼,拼命的追求,唱唱歌,看看電視,跳跳舞、辦辦酒席,就搞這個東西而已,這是生滅無常的東西。所以,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提心。】拿這個心要找那個心,找不到,不曉得回歸當下,沒有妄念就是本心,拼命找。【窮劫盡形。終無所得。】怎麼找,都是生滅無常;怎麼找,統統是空,體悟到空,我馬上怎麼樣?息慮亡緣,馬上放下。【不知息念亡慮。】放下呀!再放下。有一個年紀大的老太婆就問:哎呀!師父!你講這麼多,我聽不懂啦!您能不能講一個比較直截了當的。什麼是佛?很簡單!徹底放下就是佛,就這麼樣,這樣聽懂了嗎?很簡單,就這樣,直截了當,要講佛是什麼東西?徹底放下,你就是佛,沒什麼好討論的,就是這樣子。【佛自現前。】這個「佛」是指佛性。有一個人念佛,念阿彌陀佛,就這樣,很高興,他說:哎呀!師父啊!我看到阿彌陀佛了,很高興啊!我說:你念幾年了?十幾年了,我說:這個沒什麼了不起,我現在是念念統統見佛,我每一念都見到自性佛啊!每一個念頭統統是清淨自性,我每一個念頭都見佛,所以不必羨慕人家。我們也認真念阿彌陀佛,我們也見自性佛。【此心即是佛。】佛不離眾生,【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也沒有加。【遇緣則施。】「施」就是運作。碰到種種的緣,我們就拿這個清淨心,拿出來運用。【緣散則寂。】緣壞了,沒有因緣了,就寂靜。【不假修證。】有修就會壞啊,牆壁壞了修一修,修一修還是壞啊,世間有會修的東西,統統壞,(本性)不假修證,【本自具足。】佛法是靠悟。【若不決定。】如果你不下定決心,當下這顆心,【信此是佛。】你當下這顆清淨心就是佛。【縱使屢劫修行終不成道。】永遠不能成道。 【取法相者。謂言心外有法。故著諸相也。黃蘗雲。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執著我在造橋、我在鋪路、我在行善,執著一個這樣的念頭,一樣六道輪迴,【枉受勞苦。都總不如便自認取本心。】認識這個心性,清淨的自性。【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將心無心。】刻意的拿心,說:我要把它放入一個無心,變成觀念。「將心無心」的意思就是:刻意的把他心進入一個無心,妄心,講這個你聽不懂。我現在再告訴你,就舉個例子:如果你造橋鋪路,聽起來很善良,人家就問他說:你執不執著?我不執著,還有一個不執著的念頭,你知道嗎?我不執著。什麼是個大徹大悟的人?哎呀!慧律法師啊,你真了不起,說法、講經度眾生,無量無邊的善,了不起的聖者,我只跟他回答一句:我做我該做的工作,我是個比丘嘛!不弘法利生做什麼呢?我也沒覺得說我在講經說法,也沒有說我在度無量無邊眾生,也實無眾生可度,我觀念就是:做我一個比丘、世尊的弟子,應該做的工作,這是我的責任嘛!我也不覺得自己很偉大,也不覺得我在講經說法,來無來相,去無去相,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就這樣子,赤裸裸的清淨自性就這樣。世間人:我在做善事,要不然就是你讚嘆他,他就說:哎呀!沒有啦,沒有啦!其實還是很執著,你我們悟到心性,就不是這樣子了。哎呀!慧律法師啊,您多麼了不起啊…我就跟他講:做我該做的工作,會吧,就是這麼一回事,赤裸裸的清淨自性就展現了。你是佛弟子,出家,好好的修行,轉大法輪,弘法利生,有能力的弘揚正法,沒有能力的好好自修,佛弟子好好的護持正法。這是什麼?本分事嘛,你應該做的工作嘛!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沒有什麼好欺誑的。是不是?好!「將心無心」就是這個意思:刻意的把他心放入一個無心的觀念。【心卻成有。】還是執著。【一切在我默契而已。】「默契」就是相應。 【若取非法相者。】如果你執著一個空相,還是一樣。【謂有取捨善惡凡聖等相也。】還是落入四相。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者。】不應取有法,也不應取空法。【此謂有無俱遣。語默雙亡。若取法相。即有法執。若取非法相。即有空執。有執則煩惱熾然。無執則信心清淨。】你看,所有的世尊的說法,就是除掉一個「執」,有執就壞。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世尊真了不起啊!因為萬法皆空不可得,因為這個道理,不可以取法相,也不可以取非法相;因為這個道理,如來常常教誡大家,常常這樣說法:你們這一些比丘啊!知道我在講的法是空法,畢竟空啊。筏比喻般若。般若就是讓生死的此岸渡過,生死煩惱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過了彼岸以後,般就往下了,就象我們要渡河,從這邊渡到那邊,這個船到那邊,到那邊以後,你不能說,我上岸以後,把這個船也背在背後走。如筏喻者:就像這個竹筏,我從這個此岸到彼岸,就放下了,般若智慧也是這樣子,能夠讓你度生死,但是,你也不能著一個我有般若之相。 法尚應舍,連佛陀所講的正法,統統不能動一個念頭去執著。何況非法?非法,這裡指外道法,或者世間法,跟前面的意義不同,前面講的「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說:不應執著有法,也不應執著空法,這裡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大般若、大涅槃、了生死的正法,統統不可以動一個念頭執著,說:我在學正法,我擁有正法,何況那一些不能了生死的外道法?何況那一些不能了生死的世間法? 【執有說空。因何用筏。】意思就是:眾生執有,執著一個有,世尊才講空。為什麼要用這個船呢?就是有生死。【有執既喪。】這個執著有,統統放下了。【空說奚存。】講這個空,哪裡存在呢?有是對空講的,空是對有講的,有,它已經放下了,沒有講空,沒有空這個東西。【既是渡河。那更存筏。】哪裡還要把那一隻船、竹筏背在背後走路呢?上岸了,渡到彼岸了,就放下了這一些般若法。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者。經雲。若人慾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注意!虛空,表法的,就是無相。你想要認識佛嗎?很簡單,修無相行,不要跟人家計較,不要跟人家比較,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一定要記住一個觀念: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統統感恩。我們今天做一個佛弟子,有一碗飯吃,有一張床鋪睡覺,不錯了,有一句阿彌陀佛可以念,可以了!【外無一法而建立。】外面也沒有一法可以建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乎。】
【無得無說分第七】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你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呢?【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就我所知道的,萬法皆空。【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相是生滅的東西,清淨自性,又說不出所以然,清淨自性又不是在相上,可是,又不能離開相,著相之人,累劫不得見性,所以,它沒有一定的法。所以,有的古來高僧大德,有的人在上廁所、小便,大徹大悟;有的人跌破碗盤,大徹大悟;有的人打坐,大徹大悟;有的人拜佛,大徹大悟,他那個悟的方式都不一樣,世間也沒有所謂的定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沒有一定的法。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世間,都是生滅變異,無常之相,沒有一定怎麼樣,沒有一定對,也沒有一定錯;沒有一定是,也沒有一定非。各人站的角度不一樣。【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要說什麼定法呢?是不是?如來可說,釋迦牟尼佛要說法,怎麼說呢?就隨著種種因緣,時空不同,就這樣子講啊!無有定法,因為都是虛妄的東西。 【如來有所說法耶者。佛所問意,恐謂如來有所說也。】 【無有定法者,根器有利純,學性有淺深,隨機設教,對病用藥。法華經云:諸根利純,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要他能夠承受啊,對方不能承受,再好的法也沒有用啊!【而為說法。是故法無定相。】為什麼?剎那生滅變化嘛!哪有一定呢?【迷悟懸殊,若未悟時,似無所得。】迷跟悟是差別很大的,如果沒有開悟,好像什麼沒有得到。【若悟了時。似有所得。得與不得。皆是妄見。】沒有這種東西。【但不可執著。】只要不執著,慢慢慢慢的……【自契中道,豈有定法可說耶。】記住!修行就是去除執著,就像你對,對得很痛苦,也是錯;就象你對,不能忍辱,也是錯,與其能辨,不如能忍。也許你擁有正法,可是碰到人家來否定你的時候,氣得不得了,這個也不是一個入道的人。你擁有正法,人家來侮辱、人家來否定你,你內心裏面要告訴自己:沒有肯定跟否定這種東西,悟了就是我自己解脫。對方來否定你,不代表我們沒有擁有真理,如果因為對方來否定我們,我們又生氣,跟他吵得半死,那這個也不是修行人。 有一個比丘住在山上,修行修了二十幾年,有一次,人家罵他,他在講經說法,有跟人家化緣,底下就有人罵他,罵他騙子。他住山上茅蓬二十幾年,下山講經,講經的時候,跟人家化緣,底下一個信徒跟他說:你這個騙子!他開始不講經了,一直很痛苦。人家再怎麼三請四請,還是不下來,不講經,他心裡很不安,內心裏面就非常在意這種東西,因為他覺得他擁有正知正見,人家一否定他,受不了!有一次,他的徒弟跟他建議說:要不然,您去參一參慧律法師吧!您去參參看慧律法師怎麼說吧!這很難過啊!您一個內心裏面擁有正法的人,卻被否定。有一次,來我文殊講堂的客廳,我就請他坐,這個老和尚年紀比我大了,出家二、三十年了,頭一次被人家講騙子,他是正法的法師,受不了。 我說:老和尚啊!您有什麼問題啊?我們互相參考,我是晚輩啊! 哎呀!慧律法師啊!久仰大名啊,據說您是悟道者,您是很有成就的,我是想:內心裏面我這樣為法,為眾生,就是被否定,我內心很難過。 我說:他怎麼跟你藐視?怎麼跟您講啊? 他當眾就說我是騙子啊!
說:好!您現在假設您是那個眾生,我是您。來!您說。 慧律法師,我怎麼敢說您是騙子呢?您是大悟的人,您是正法的法師,我這樣子罪過,我這樣會下地獄啊!我怎麼敢說您慧律法師是騙子呢。 我說:我叫您講您就講,講! 他說:真的要講喔? 講! 慧律法師,你是個騙子! 我說:對!我的確是一個騙子,我騙人家來行善,我騙人家來學佛,我騙人家來往生,我還騙人家來成佛呢!我是個小騙子,釋迦牟尼佛是個大騙子啊! (老和尚)悟到了,哎呀!原來如此,覺悟了,好,解脫了,一下解脫了,馬上就解脫,就這樣子。觀念卡死了,這個老和尚:哎呀!青出於藍勝於藍啊,哎呀!太了不起了。 我說:您被一句話就拉倒了,講什麼修行呢?兩、三句話您就倒了,人家否定您,您就受不了了。見性的,不管你認同不認同,我就是見性,見性不關生滅的事情,這些都是假相啊!稍微轉一下,不就OK了嗎? 好,好!了不起,很快樂,回去,他徒弟打電話來說:我師父好快樂啊!他現在說他是騙子啊! 我說,這個私下講一講可以啦,我是為了他解脫才這樣講的。 喔!這樣子哦! 不可以在大眾講呢!有時是門內可以講,怎麼對外面講說:我師父是騙子。那誰聽得懂啊? 喔!這樣子哦! 是啊,是啊。要常常講:我的恩師知道嗎? 他說:我師父很快樂,法喜充滿。
我說:麻煩您轉達您上人,說我慧律法師是晚輩,他出家了三、四十年,我有一點不恭敬;但是為了破他的執著,不得不這樣做,請他包涵。 他說:沒有!我上人很讚嘆您。 我說:慈濟常常講的:感恩喔!感恩喔!感恩,感恩。 好了!底下就講答案了。【何以故?】為什麼呢?【如來所說法。】只要釋迦牟尼佛說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執著也不行,說也不對,萬法皆空,不可得的東西,執著也不對,說也不可以。【非法】也不是有法,也不是空法,非法就是空,【非非法。】就是有,非非,負負得正就是有。也不是空法,也不是有法,就是統統不是。也不離空法,也不離有法。注意!你把它用筆寫下來,你這樣自己看,看得懂。非法就是莫著一個空,不能執著一個空法,叫做非法;非非法,也不著一個有。非法、非非法還有一個解釋就是:無所謂的法,也無所謂的非法。這個「非」,第一個非,當作無所謂,無所謂一個法,也無所謂一個非法,因為這個都是妄見,都是虛妄、執著、分別出來的:這個是法,這個是非法,畢竟空的東西,哪有這個東西啊?所以說:何以故?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法,統統不可以執著,動一個念頭都不行,不可說,皆不可取,也沒能辦法說。非法非非法,無所謂的法,也無所謂的非法,不著一個空法,也不能著一個有法。 【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學人】「空生」就是須菩提。須菩提恐怕後來的人,【不悟如來無相之理。】 【不可說者。深恐學人執著如來所說章句也。】 【非者無也。非非者不無也。】不無就是有。【黃孽雲。法本不有。】法當體即空。【莫作無見。法本不無。】不能離開緣起啊,萬法不能離開緣起,不可以說沒有啊!法本不無,萬法都是存在的,緣起當然就有,不壞緣起,【莫作有見。】不可以著空,也不可以著有。法本來就是空,不能著一個無;法本來就是有,也不可以執著一個有,「不無」就是有。【謂無即成斷滅。】你說無,就變成沒有因果了,沒有緣起法,沒有因果法,那糟糕了!就外道了。【語有即成邪見。】說有也不對,緣起是性空嘛!著一個有,就變成外道。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注意聽!無為法,表面上的解釋,叫做無所作為。一切賢聖都是以畢竟空法,顯中間,顯出無量的差別之相,才有差別之相。若論,譬如說我們現在,我慧律法師,你們每一個人,色身都不一樣;可是,站在究竟的角度,我也是空,色身本空;你們也是身心本空,統統不可得啊!所以,一切賢聖,這個賢人、聖人,怎麼差別的?為什麼有賢聖之分呢?站在畢竟空的角度,無為法就是畢竟空,統統平等,方便說,從這個顯示出來無量的差別相,才有差別,有才差別。所以說,無為法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如果講到清淨自性,大家統統平等,站在這個清淨平等心性,方便說:我是慧律法師,你是某某法師,你是什麼比丘,你是什麼男居士,你是什麼護法女居士,就這樣子。 【無為法性。本無淺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應無差別。有差別者。謂性有利純。學有淺深。故名差別。既有差別。即無定相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多不多啊?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啊?種下這個善因,那不得了啊!【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你講這個福德,其實當下就是空,沒有真正的福德性,當下就是空。【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意思就是說:是福德,這一句話注意聽,世尊所講的真正的福德,是你修一切福德,當下體悟到空,不可得,不執著這個福德,即非福德性,沒有一個真正有福德的東西,當下不執著,叫作即非福德性。你所修的一切無量無邊的福德,當下就是空,而不執著,所以,如來才說:你的福德是最多。簡單講就是:不執著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行一切善,而不執著的人,就成就佛道,就是這個意思。簡單講就是:修無量無邊的有形,比不上一念無相,這樣聽得懂嗎?拼死命的一直行善……可是卻沒有般若智慧,看不開,老是停頓在有,比不上一個統統不布施的人,在那邊打坐,了解萬法皆空的人,何況世尊還叫你積極的去行善,不但積極的去行善,還要在行善當中不可得,動念執著都不行。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雖多。而於識心見性。】識心見性,就是認識這顆心性【了無所得。】【傅大士雲。寶滿三千界。】這個念:齎jī,齎持,「齎持」就是供養,【齎持作福田。】供養作福田。【惟成有漏業。】還是生死業。【終不離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你只要執著,就不是真的福德,不是心性的福德,心性本來就是萬德莊嚴,你只要執著,統統不是本性的福德,【若人心無能所。】只要一個人,沒有一個能…,能就是心,所就是境,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徹底放下這些妄想心,徹底放下外境,能夠把身心看得空的人,【識心見性。】就了解見性。【方名福德性也。】這才是真正的心性上的福德,不生不滅的福德。其實世尊講來講去,就叫你放下有相,進入無相;叫你放下執著,進入涅槃;叫你放下有為,進入無為;叫你放下有限,進入無限,統統在講這個。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如果你想要修福報嗎?很簡單,在這個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前面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隨便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為什麼?你講的這個是不生不滅法嘛!你只要把這個不生不滅法,告訴人家,你的福德不可思量啊!這個不是有相可以比較的,你可以讓人家進入涅槃,徹底的了生死。所以,我曾經說:一個道場沒有正法,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只知道做善事,不知道解脫,善良不代表解脫。知道嗎?善良要加上智慧啊!善良跟解脫,不是畫等號的,智慧最重要。 【受持者。身口意。皆清淨是也。曉解經義。依教而行。如船入海。無所不通。意名受持。既不解經義。而又懈怠。心口相違。如入溝港。】水溝港就是開不動了,很淺,大船開進這個水溝港裡面,這怎麼開呢?【即有斷絕。】水不動了。【非受持也。】要心徹底的放下。 【四句偈者。百丈雲。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這裡注意聽,經典裡面講的仙人,就是聖人的意思,這個不是我們拜什麼八仙過海那個仙,不要弄錯。釋迦牟尼佛在戒律裡面講:是大仙人道,我們稱佛叫作大仙,就是聖人的意思。四果就是四果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果阿羅漢。【亦名六通羅漢。】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就講過了,天眼通、天耳能、宿命通、漏盡通等等,這個是名相。【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廣大,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所以,在這裡重複講:推廣正法,功德無量。你推廣這個正法,比你布施幾百億、幾千億功德更大,能讓人家解脫嘛!是不是?你布施幾千億,能讓他解脫嗎?嗎?)。「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所以,自古以來,誦《金剛經》開悟的,不計其數。一切諸佛,以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是從無相下手的。 【無相福德。生出應身。】應身就是應化身,無相才能產生大智慧。記得!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就看這個人能不能進入無相?這個人執著金錢、金銀財寶、世間的感情、男女、飲食,表示這個人的智慧沒有開通,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為什麼?因為一切法不可得。在座諸位,你今天要記住,無相才能開大智慧,任憑你這個人大修行,怎麼搞,你只要站在有的角度,沒有辦法放下,輸人家一剎那之間。所以,禪師就說:有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你聽過這一句偈頌嗎?你要有相,用執著的角度拼命修行,百千萬劫;統統放下,無相修行剎那間,統統放下,一念之間就徹底解決了,OK!沒事,閒來沒事。六祖講的:長伸兩腳臥。什麼統統沒事,也沒有看到任何人的是非人我,內心裏面也沒有執著、顛倒、妄想,無相修行,剎那之間就見性,今天師父講的這一句話,比你中一百期的樂透更重要!(眾笑!)感恩喔!這樣的勉勵我,感恩喔! 【無相智慧。顯出真身。】就是法性身。【謂從此己心中。】從此在這個人的心中。【出菩提法也。】所以在每一個人的心性當中,諸位!你們心性中下定決心,無相,你們統統是佛。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世尊所講的佛法,其實就是空法,空性的法,沒有一種東西叫做佛法,只要方便善巧,讓你解脫的,統統叫做佛法,但是也沒能一種東西叫做佛法。須菩提,我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法,其實沒有這種東西,沒有佛法之相。這一句話再講清楚一點:須菩提!我釋迦牟尼佛所謂的佛法,其實沒有佛法之相,無相嘛!所以,即非佛法,上面加兩個字:就是」其實「,底下加」之相「,意思更清楚(其實」即非佛法「之相)。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其實沒有佛法之相,意思就跑出來了。 【二乘之人。】聲聞、緣覺。【執著諸相。以為佛法。遂乃向外尋求。菩薩於諸佛法。都無染著。】沒有染著心。這個亦不舍離畫掉,【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這句話要畫兩條線,雙黃線,開悟的關鍵。你去大馬路,有看到畫雙黃線嗎?表示你要特別注意,這一句話你看,注意看喔,看他怎麼說的?你怎麼成道?見如不見,看到一切眾生的是非、善惡、恩怨,統統沒有看到,統統沒看到。聞如不聞,聞到一些是非、善惡、讚嘆、毀謗,跟沒有聽到一樣,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心境空寂,本來就沒有,自然就清淨了。【是故佛法非佛法也。】佛法沒有佛法之相。也不能著一個我在學佛之相,不可以的!
【一相無相分第九】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須陀洹就是初果阿羅漢。初果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證初果阿羅漢的人,能說:我得初果阿羅漢嗎?【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但是,我們的清淨自性無所入,【而無所入。】是說而我們清淨自性根本就無所入,沒有入跟出,清淨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出跟入。不入,不被染汙,【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注意聽喔!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不被色塵、聲、香、味、觸、法所染汙。證初果阿羅漢,見一切的境界,統統不會染汙清淨自性,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二果阿羅漢【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也不可以,不能著一個初果阿羅漢,也不能著一個二果阿羅漢。世尊,【何以故。】二果阿羅漢【斯陀含。名一往來。】可是,我們的清淨自性,沒有來,也沒有去,【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就是二果阿羅漢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三果阿羅漢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三果阿羅漢也不能執著說:我證得一個,得三果阿羅漢。也不可以。所以,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三果阿羅漢,怎麼可以動一個念頭,執著說:我是三果阿羅漢呢?【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就是不來人間。清淨的自性,沒有來不來這個觀念,清淨自性當體即空,沒有說不來,或者是來。來跟不來,不來是對來講的,來是對不來講的。所以,三果阿羅漢心空無我,哪裡有什麼來跟不來的觀念?三果阿那含,也不能著一個:「我不來」這個觀念。【而實無不來。】根本沒有「不來」這個名詞。是故三果阿羅漢,【是故名阿那含。】 【問第一果。須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無為之理。斷除人我執著之相。】以不執著的心,(【以無取心。】)【契無得理。】不執著,心就空,(【無取則心空。】)【無得乃理寂。】理寂,在上面加兩個字:「無生」理,理就是無生,無得就是無生,當體即空。【此人不入地獄。不作修羅餓鬼異類。此謂學人悟初果也。】 【入流者。謂舍凡入聖。初入聖流也。】而我們的清淨自性是【而無所入者。修無漏業。】無漏:沒有煩惱。【不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然終未能舍離塵境。】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眼是對色塵,耳對聲,鼻子是對香,我們嘴巴是對這個味道,觸就是這個身體對觸,色、聲、香、味、觸,對眼、耳、鼻、舌、身。【厭喧求靜。】厭離這個喧擾,求這個靜,在這個【六塵之境。於念未忘。】還沒有放下這個微細的,對這個微細的念頭,還沒有完全放下。【所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粗糙的沒問題,微細的還沒辦法。 【問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之行。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統統不住,不執著。【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可是,這個清淨之心性,還是沒有顯露出來。 【一往來者。謂人間報謝。】人間報謝就是走了。【一往天上。卻來受生也。】就再來受生。 【實無往來者。謂前念才著。】前念動一個念頭才執著。【後念即覺。】所以,我們不能一直墮入這個陷阱裡面,哎呀!我心情悶悶的,我執著、我痛苦。要趕快喔,趕快覺悟喔!時間會愈來愈短,以前一年放不下,兩年放不下;現在縮短,一個月放下,七天放下,到最後,三天放下,到最後,一天放下,最後,一念馬上放下。這個放下要有一點時間、功夫的,世間人沒辦法的。世間人碰到境界,一個月放不下,十年放不下,三十年放不下,我告訴你:世間人,一句話,三十年、一輩子放不下,決定跟他計較,一句話,好的朋友,變成怒目相視,反目成仇。一句話,一年放不下,十年放不下,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到死,一樣恨對方,都一直恨對方。恨對方,傷害的是自己的清淨自性,世界上最愚痴的人,就是恨別人,恨別人,痛苦的是自己。嫉妒別人就輸兩次,聽不懂喔!你的條件比別人差,已經輸一次了,還嫉妒別人,就輸兩次了。知道嗎?譬如說:她比你漂亮,你已經輸一次了,你再嫉妒別人,那個漂亮的女人,糟糕!輸兩次。要怎麼彌補呢?哎呀!你長得漂亮,我內心裏面不但不嫉妒,還隨喜功德,彌補我的缺失,擺平,這樣才能平分秋色。知道嗎?嫉妒人家,輸兩次。前念才著,後念即覺,【是無得果之心。心既無我。誰雲往來。故曰】我們的清淨自性,【而實無往來也。】 【第三果者。阿那含者。已悟入人法俱空。漸修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為不來者。謂能斷除內無欲心。】內心裏面,沒有貪染、貪慾之心。【外無欲境。已離欲界。不來受生。故名不來。心空無我。孰謂不來。】心本來就空,本來就無我,哪有什麼東西不來?哪有什麼東西,來跟不來這個觀念?【故云而實無不來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為什麼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沒有東西叫作阿羅漢啊!人法統統空,叫作阿羅漢,既然統統空,有什麼法呢?實在是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如果證四果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因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一切法無諍。這個世間就是……你學佛學了這個無諍,哎呀!不得了,無諍,家庭清淨,沒有雜音;團體安詳,沒有紛擾;政治清明,兩黨不對立。剛好顛倒,你看看電視,哪一天不諍?立法院啦……對不對?你到國外去,告訴人家:I'm come from Taiwan.我來自於臺灣,沒有人認識。你告訴他:那個立法院,臺灣那個國會,打得最兇的那個啊!Oh!I see I see.我知道了。【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人中第一。 【問第四果。阿羅漢者。此是梵語。由須菩提當此果也。】須菩提證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沒有煩惱可以斷。【無貪嗔可離。】當體即空。【情無逆順。】情就是我們這個心性……情無逆順,就是我們這個心性上,沒有順境,沒有所謂的逆境,順境本空,逆境也是空。所以,世尊告訴你:感謝你的敵人,因為敵人最先看到你的缺點。【境智俱亡。】境界也沒有,所謂能觀察的智慧,也不存在。【豈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無得道念。若於道有得。於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無諍三昧者。梵語也。】中國話,【唐名正定心。心無生滅。名為正定。故云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能離一切欲。亦無離欲之心。微細四相。】我們有分粗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有微細的妄想,叫作微細四相,微細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馬上證阿羅漢果,【故謂之離欲耳。】「欲」是指煩惱的別名。離開一切執著、分別心的煩惱,叫作離欲。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我一點都沒有執著,我絕對不動一個念頭,說:我是證阿羅漢果的人。【世尊。】我如果動一個念頭執著,說:我是得道的阿羅漢。【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我絕對不會這樣說。世尊!如果我是這樣說,【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阿蘭那就是遠離城市三、四公裡的地方。世尊在世的時候,不可以跑到深山裡面去,那是虎、狼、野生動物居住的地方。也不可以離開城市太近,離開城市太近,太吵雜,不好修行。就像我們大蓮花居,這個就是阿蘭那,離城市沒有很遠,也沒有很近。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是託缽,如果離得很遠,託缽吃飯很困難;如果離得很近,跟世俗閒雜人等湊在一起,不容易修行。因此「阿蘭那」就是寂靜處。世尊,我如果執著有一個說:我須菩提證阿羅漢果。我執著有這樣的念頭,世尊就不會說:我須菩提是已經進入真正寂靜處的一個修行人,我是一個無諍的阿羅漢。世尊就不會跟我說:我是一個寂靜,進入清淨自性,涅槃不生不滅的阿羅漢、一個聖人,世尊就不會這樣說了。【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行」就是生滅,實在是沒有這樣一個造作。【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所以,世尊就說:我是希望無諍,沒有鬥諍的、清淨的一個蘭若,阿蘭那行,也就是寂滅處。 【無我心寂。】無我就空,心寂滅。【不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滅。不名離欲阿羅漢也。阿蘭那者是梵語也。此名無諍心。】這個諍,加一個言部,就是沒有是非的人,嘴巴從來沒有是非。【若作是念。心有生滅。即是有諍心。】你跟人家諍論不休,表示離道太遠了。諍一個是非、人我、高下,你面對死亡的時候,又有什麼用呢?今天你贏了,你贏,帶什麼走啊?今天你受了委屈,一樣是生滅法,咽不下這一口氣,死的時候,眼睛上吊,一點幫助都沒有。即是有諍心。 【須菩提。實無所行。是無生滅。所以佛許須菩提。】你是真正喜歡寂靜處的一個修行人。【是樂阿蘭那行者。】內心寂靜,方便說,就像阿蘭那,心寂靜處,才是真的道場。記得師父這一句話:心寂靜處,心無諍,你就是住在阿蘭那行,你就是住在這個精舍。心無諍,無生滅,無分別,無執著,你就是住在阿蘭那。【只如今一切諸法。若於藏府中。】「藏府」就是心中。一切法,你在這個心中,【有纖毫停留。】只要有一點點的停留,【是不出網。】你跳脫不出這個煩惱網、生死網的。【但有所求所得。】只要你有所求,有所得。【生心動念。儘是野幹。】這個野幹像獅子,可是,又不是獅子,表示是假的。生心動念,就是不是本性的意思,不是真正的大般若。你只要起心動念,統統是像獅子,而不是獅子,你只要起心動念,好像本性,可是,已經離了本性太遠了。【若藏府中。】若在心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諸惡不生。】因為善惡是在起心動念論斷的,【人我不起。是納須彌於芥子中。】注意!這是表法的,納須彌於芥子,須彌的旁邊寫一個大,芥子的旁邊寫一個小;芥子在旁邊寫一個動念,表法的,這是動念。只要你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起來,所有無量無邊的人我,宇宙的這些,當體即空,就在我這一念間顯現,宇宙萬有,就在我的心性、清淨心這一念,顯現出來。只要人相、我相、眾生相不起,所有再大的境界,不離開我們芥子這麼小這一念。【不起一切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四大海就是一念清淨,心量廣大的意思,四大海就是表示廣大。【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於一切境。不惑不亂。】對一切的境界,不迷惑,也不動亂。【不嗔不喜。】很平淡,【是無事人。】記住!這一句話很重要:對於一切境界當中,不迷惑,也不動念,不落動亂,沒有嗔恨,也不特別的專、執著、喜悅,這是無事人,這個就是見性無事人。【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知解就是著知見而修行,叫作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頭陀是吃盡苦頭,把這個身體弄得飢餓,一個禮拜吃一餐、兩餐,吃一點點,吃盡苦頭,可是,卻執著自己的知見,認為:我最有修行,我能吃這種苦,別人不能吃這種苦。我說:你不是修行人。修頭陀行,內心還不能執著:我在修頭陀,我特別了不起,我特別能吃苦。眾生就是犯了一個毛病,佛教也是犯了這個毛病,自己很行的地方,就覺得別的道場不行;我自己覺得很行,就認為別的法師不行,這個就是最糟糕的東西。你修頭陀,就好好的修苦行,不要執著說:你很偉大,你在修頭陀。持律的人,常常看不起不持律的:哎呀!我持戒律,我最了不起了。弘法利生的人,看不起那些不弘法的人:住在山區的人就說:那些弘法的人,是攀緣五欲六塵。這些弘法利生的就說:沒有我這樣,那佛教怎麼興盛啊?這都不對的。萬法平等,各人安住各人的崗位,修苦行的,苦行無所執著,持律的,好好持你的律,弘你的律學,講禪的,好好弘你的禪宗,不能互相攻擊。互相攻擊是佛門不幸,互相攻擊不是佛法,萬法是平等的。所以說:修無相行的人,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勝過一切執著自己知見是對的,拼命修行苦行的人,絕對勝過他。【是名天眼。】這就透視一切,天眼就是沒有障礙,我們肉眼看到牆壁有障礙,如果你不著一切知見,就是跟有天眼的人一樣,無障無礙。【是名有法界性。】這個是真正佛教的正法,大乘的悲哀,就是開太多的方便,使眾生摸不著邊,因此永遠不得見性。我現在請問你:把爐香贊唱得很莊嚴,很好!能見性嗎?我們大寮有一個居士,每誦一部《無量壽經》,畫一橫,(寫)正,誦了十五年。我說:你誦多少部? 他說:我誦一萬多部。 我說:你現在經過了十五年,你還執著嗎?他說:執著。 分別嗎? 還分別。 有過顛倒、妄想嗎? 還有妄想,還很多,沒辦法專。 我說:我現在問你一句話,你誦一萬部的《無量壽經》功德大?還是我誦一部《無量壽經》功德大?說說看。 他說:師父誦一部的功德大。 那當然啦,我這一部是見性嘛!你那個是生滅意識心,當然我的功德大嘛!我這一念就是佛嘛,你也是啊! 所以,記住!不能著相而修行。 【是作車載因果。是佛出世度眾生。】你現在自性自度,你就是佛。諸位!你要直下承擔,你就是佛。 好,再一次合掌,跟著師父念: 有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
【莊嚴淨土分第十】
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我們清淨自性是本來無一物,我們見到一切相,強加執著、分別,這就壞了!所以,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我們今天修行,也不是要修出什麼東西出來,是要體悟到萬法無所得,徹底放下,馬上就見性。 【於法有所得不者。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著之心。故有此問。白樂天】白居易。【問寬禪師雲。無修無證,何異凡夫。師雲凡夫無明。二乘執著。】二乘執著,就是執空,離開這個無明,還著空。【離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要注意這個字,這個「勤」字,不是叫你不要精進,清淨自性,不能有任何造作,沒有任何的造作。不得勤,這個不是說不要精進,那意思完全扭曲,是不能有任何的起心動念,認為你在修行。【不得忘。】也不能懈怠、懶惰。【勤則近執著。】你很努力的好像要修行,要修出一個什麼東西出來,這跟執著沒什麼兩樣,看起來很精進的,很用功,不過死執不放,這永遠不能見性。【忘則落無明。】太過於懈怠、懶惰了,無明就顯現了。【乃為心要耳。】所以,修行就是不能太執著於一種精進,也不能太懈怠、懶惰,不急不緩,就是中道。【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 【於法實無所得者。】我們聽了這一句話以後,簡單講:你今天所擁有的東西,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是剎那生滅無常的東西。所以,有人告訴我說:哎呀!師父啊!今天講經,人會比較少一點。我說:五祖講經只有講給一個人聽,就是六祖,還得用袈裟把窗戶隔開來。我告訴諸位:這種最上乘法門,愈講,人不可能愈多,愈講,人一定會愈少,這叫做正常,因為留下來的,剩下的就是博士班,我們現在這一班叫做博士班(眾笑鼓掌),所以說:這種見性的法門,百千萬動難得聞。所以對一個真正悟道的人,心沒有什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種數量的觀念,來十萬個人演講,師父也在十萬個人面前演講,我還是這樣的心情;你就是今天只有一個人來聽課,我還是很認真、很誠懇,講得非常感動,給這個人聽,因為祖師只有一個嘛!說不定我們這裡面,出了一個七祖也不一定,六祖下來就跳給他了,是不是?所以數量的多跟少,對一個悟道的人是完全沒有影響的。【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而於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所以,以無所得故,我們就沒有顛倒,沒有妄想。今天我們為什麼活在這個世間,會活得這麼痛苦?就是你一直認為這個世間是有的東西,有所得,你有所得到金錢,有所得到名利,你得到什麼東西,記得!它一定會消失,這個是無常變化的世間,它一定會消失。你內心奠定一個觀念,認為有,苦就一定跟著在後面來;你現在馬上體悟,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也沒有任何的相,當下就解脫,你所擁有的東西,你統統知道,這個都是幻化的東西,不實在的東西,你失去的時候,你就說:本來就沒有。本來就沒有,現在也沒有所謂失去,心就一片安祥,從頭到尾,內心不增不減。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莊嚴,譬如說:我們現在印經啦,造寺、造佛像,菩薩有沒有莊嚴佛的清淨國土呢?就像我們印經,我們現在莊嚴這個道場一樣的。所以,這個印經、造像、種種的佛事,統統叫做莊嚴道場。 【不也。世尊。】須菩提現在有一點開悟了。【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其實還是假相。莊嚴佛土,【即非莊嚴。】就是當體即空,就我們清淨本性來講,不是在相上裡面打轉,有相就不叫作莊嚴,要悟到畢竟空,這個就是真正的莊嚴。所以,你所謂的莊嚴佛土,其實本來無一物,也無所謂莊嚴,所以,即非莊嚴,就是當體即空,而為了方便眾生,是名莊嚴,這是名莊嚴,就是要對因果負責。我們還是繼續印經典,還是一樣講經,還是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不但要在本體界徹底的開悟,無所得,同時必須對因果負責。你今天造了佛像,你有造佛像的功德;你買花供佛,就有買花供佛(的功德),你下輩子就漂亮;你今天推廣正法,你下輩子就不會跑到邪知邪見、惡知見的這個外道去,這一定的道理,造如是因,得如是果。簡單講:從凡夫到聖人,都要對因果負責,世尊就是在每一個因果的動點上,在一個因緣交會的點上,突然徹底體悟畢竟空,放下所有的時間、空間,所發生的一切現象。為什麼?時間跟空間交會點,統統叫作妄想,人類因為有妄想,所以有時間、空間的觀念,我們因為受時間空間的支配,所以沒有辦法跳出六道輪迴,就是這樣。強烈的時間觀念,有過去、現在、未來,強烈的國土觀念,所以我們有十方世界、他方世界。如果你有大徹大悟,就純一覺性,純一個清淨自性在作用,沒有時間、空間,六道輪迴支配不了我們。因此你也不能說:我悟到了本性以後,否定因果,錯了!悟到了本性以後,更了解因果。什麼是釋迦牟尼佛?對因果徹底的負責,同時在每一個因果上,徹底的超越,叫做非因非果,就這樣子。欲觀清淨自性,但觀時節因緣,你想要了解這個清淨自性,你有你的時間跟空間的因緣,沒有這個因緣沒有辦法。所以說: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為什麼呢?莊嚴佛土還是相,當體即空,即非莊嚴。所以方便說:【是名莊嚴。】因為眾生只有在有相上來討論。
【莊嚴佛土者謂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若人心常清淨。】佛法是心法,就是這樣子。一個人心常清淨,【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臥。】馬上【與道相應。是名莊嚴佛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意思是說:所以須菩提!你們這些菩薩,而且這些大菩薩,應當這樣生清淨心,無相的清淨心,無相,一塵不染,才能生清淨心。不應當執著任何的色法,因為色法是生滅。所以世尊說:見一切色法,當下就要徹底的放下,因為生滅就是無常,無常就是一定會消失,執著任何這個生滅、會消失的東西,你一定會痛苦。你依靠金錢,金錢會帶給你痛苦,你一定要依靠般若的智慧,你依靠這個家庭,有一天家庭一定會破碎,你一定會痛苦,當你了解這個緣生緣滅的大自然的法則是必然性,你就要慢慢的學習放下,一步一步來。所以,不應住色生心,不應當執著這個色,而產生意識分別心、執著心;也不應當執著任何的聲,聲對耳朵講的;香、味、觸、法生心,統統不應當生這個執著心、分別心,因為沒有這種東西,所以,見一切生滅法應當徹底放下,就是本性。 【菩薩之心。心常空寂。】所以,生死涅槃並沒有距離。【無諸妄念。不生不滅。】我們的本性不生不滅,因為它無相的東西。【不動不搖。即是清淨之心也。】清淨心就是無心,無心就是清淨心。【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捨。善惡凡聖等見。是明濁亂心也。】從來沒有過過一刻靜下來的。 【不應住色生心者。心若清淨。即不被諸境惑亂也。】我們內心清淨無所住,一切境界在你面前,你也是如如不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一句就是《金剛經》的重點,這一句就是徹底大徹大悟的人講的話: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其實這句「而生其心」是襯託的,我們說:撥雲見日,所以後面這一句就是多餘的,但是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所以佛再一次的講:應當無所執著,無所執著,自然就生清淨心,知道吧!所以,這一句話整句的意思就是: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無心。 【眾生之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境界現前,【遂生其心。】不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境界都是緣起,都是性空,(【不知觸境是空。】)觸,接觸到一切境界,本來就是空。【將謂世法是實。】認為這是實實在在的。你跟世間人講:這個就是實實在在的桌子嘛!大智慧的人一看,這個桌子在變化的,剎那變化,一百年不壞,一千年也要壞;一千年不壞,一萬年還是要壞。而大智慧的人,看到這個色身,我們各種不同的細胞,骨頭細胞、神經系統的細胞、肌肉細胞、皮膚的細胞、頭髮的細胞,沒有一分一秒停得下來的呀!統統不是實在的。因此,我們在這個不是實在的相上、在境界上,【便於境上住心。】就在這個假相境界上強烈的執著。【正猶猿猴捉月。】跑到水中要撈這個月亮,不可得。【病眼見花。】眼睛有毛病的人,就看到虛空中有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 【若悟真性即無所住。】就是清淨的本性,【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譬如太空。】沒有相,【無有罣礙。】如果【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競起」就是紛紛地起來。【譬如浮雲往來不定。】浮雲,天上的浮雲,往來不定,眾生的心不定,就是這樣子。【維摩經雲。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離卻有無諸法。】徹底的放下有法,還有空法,統統放下。【心如日輪。常在虛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棲泊處,連停頓的地方都沒有,隨著剎那生滅,當下起來,當下回歸,萬法回歸當下這一念,徹底的放下,就是見性。無棲泊處,沒有讓你停留的地方。【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須彌山王當然是很大了,可是,這個還是有相啊!【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呢?【是身為大不。】這個身體大嗎? 【須菩提言。甚大。】一個色身,像須彌山那麼大,當然是很大。須菩提就說:當然很大。【世尊。何以故。】要講真正的大嗎?真正的大,底下就回答了:【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就是無相的意思。無相身叫做非身,沒有辦法形容,你說須彌山很大,會比虛空更大嗎?世尊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你只要是有相的,統統不叫大,無相最大,就像虛空。意思就是:你只要執著,就不叫作莊嚴;你只要顛倒、妄想、分別、執著,有相,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所以,佛說非身,非身的旁邊,就寫一個:無相身,無相才是最大,是名大身。為什麼?無相就是絕對嘛! 所以說:【色身雖大。心量即小。縱如須彌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廣大。等虛空界。無形無相。無可比量。方名大身。】所以,凡所有相,都不叫作大,無相最大。
尊敬的讀者,由於全輯: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內容長,平臺發布內容的篇幅的要求,故在此暫且先轉載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今接昨日師父講的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至如理實見分第五」,從正信希有分第六至莊嚴淨土分第十;餘下的內容將會於隔日轉載…本「講輯」轉載自「百度文庫」,願看到和有緣的讀者和師兄們可以在百度文庫看到全輯;師父於講解《金剛經》的內容中開示「…所以,我說《金剛經》非常重要,這個是成佛重要的一部經典。…」。由於法的重要性和傳遞,故愚痴的「在家居士、我」在此採用這種辦法,阿彌陀佛!願各位尊敬的師兄和讀者原諒,若在以上轉載的內容出現錯誤願各位尊敬的師兄和讀者給予指正…為法的傳遞的重要性和準確性,同時以轉載原處「百度文庫」處為準…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