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年,A股市場半導體行業以王者之姿錄得128%的漲幅,而韋爾股份則以1238億元的市值站上半導體行業之巔,成為A股第二家破千億市值的半導體公司。韋爾股份實際控制人虞仁榮的身價也水漲船高,以493億元人民幣的身價成為領域第一人,成為國內半導體行業首富。
在今年1月,集微網發布中國芯財富榜單,韋爾股份虞仁榮、匯頂科技張帆、三安光電林秀成父子以及紫光集團趙偉國分別以452.09億元、444.28億元、235.88億元和222.43億元位列榜單前四,系行業內僅有的身價超過200億元的企業家。近日,「2020胡潤全球富豪榜」發布,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以50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位列全球富豪第281位。
上海韋爾半導體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發、銷售服務為主體的半導體器件設計和銷售公司,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總部坐落於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94.1億元,同比增長39.93%,預計2019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81億元至2.81億元,同比增加136.46%到211.90%。
1、32歲創業,40歲成北京最大分銷商
浙江寧波人虞仁榮199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然後去了浪潮做工程師。2年後,虞仁榮去了一家主營代理分銷電子元器件的公司做銷售,一做就是6年,這6年讓他摸清了電子元器件代理分銷的路子。
1998年2月,32歲的虞仁榮自立門戶,創立北京華清興昌做起了電子元器件分銷,主要分銷電阻、電容等被動元器件。腦子活,路子熟,虞仁榮在分銷這行做的風生水起,但頂多算個大一點的個體戶。2003年,小富即安的虞仁榮得到了供貨商——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安森美一位高管的指點,生意思路煥然一新,虞仁榮認識到未來很重要一類市場玩家是設備方案公司,比如手機方案提供商。
那時候手機剛開始普及,設備方案公司都規模不大,大分銷商看不上這種小公司。於是虞仁榮開始從團隊、技術、行業前景等方面進行挑選,選出一批具備潛力的優質客戶。
除了正常供貨,虞仁榮還會把最新元器件產品提供給設計公司研究,甚至分享自己公司的最新方案。到2006年時,虞仁榮在電子元器件分銷領域已經很有名氣,成為北京地區最大的分銷商。
2、「蛇吞象」,收購世界級公司
站的高了,虞仁榮開始看向利潤更高的產業上遊,成立自己的設計公司。
2007年5月,虞仁榮在上海成立韋爾股份,主營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IC等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被動件、結構器件、分立器件和IC等半導體產品的分銷業務。如果按照企業內生增長的路線發展,韋爾股份的躍進要慢上許多年。虞仁榮選擇了內生增長和併購並行。在2013年-2015年,虞仁榮連續發起收購,小試牛刀。
2017年韋爾股份上市,有了資金支持的韋爾股份開始大手筆收購。其中,足以改變韋爾股份「命運」的收購是對北京豪威的收購。
豪威科技是一家由美籍華人創建的公司,與日本索尼、韓國三星並稱為全球領先的三大主要圖像傳感器供應商。2018年豪威老闆已80高齡,萌生退意。雖然被索尼擠下霸主地位,但豪威在細分領域依舊是世界級公司,截至2018年5月末,全球專利數量高達4060 項(包括正在申請的專利),另有多項核心技術應用於智慧型手機、車載攝像頭、監控攝像頭和醫療設備領域。
收購之後的好處也立竿見影,經過財務報表合併,韋爾股份201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總營收規模已經達到了94.06億元,較往年實現了數倍的增長。
3、成為平臺型半導體設計公司,向IDM方向發展
嘗到了甜頭的韋爾股份並沒有就此滿足,隨後韋爾股份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思比科」及「視信源」。這兩家國產公司的主營業務都是CMOS圖像傳感器晶片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從這一系列的併購中,足可見韋爾股份想在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奪魁的決心。
投行分析人士指出,公司開啟常態化併購之後,未來將晶片設計領域積極布局,最終成為平臺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近期韋爾股份新動向也顯示了其要在晶片領域繼續做大做強的雄心。2019年12月17日,韋爾股份公告擬通過境外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5000萬美元,參與投資由璞華資本管理的境外半導體基金。這是一隻重點參與境內外集成電路領域的併購整合的基金。
通過購買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可以幫助我國本土企業向IDM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國最缺的就是IDM型企業,「國家大基金」也一直在大力扶持本土的IDM型企業,韋爾股份等企業的併購發展模式極具借鑑意義。
2013 年以來,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金額達到 2000 億美元以上,2017 年達到 2500 多億美元,預計 2018 年會繼續增長。面對如此龐大的產業需求,國內自產的 IC 產品僅佔 7%-8%,因此國家將晶片產業發展提高到戰略高度,從政策到基金都給予極大的支持。
在2018年舉行的第二屆集微網半導體峰會上,虞仁榮指出,「半導體市場的發展需要很長的持續性,只要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投入技術,不斷耕耘這個市場,我覺得未來的機會在中國,因為中國市場有巨大的需求,只要我們深耕十年二十年,肯定會出現幾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特別是像 AI、5G 市場,半導體的增長很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