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僅僅只有0.44平方公裡的面積、不到一千的人口。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無論在經濟上或是軍事上都是沒什麼地位可言的:在經濟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計算世界各國的GDP時都不計算梵蒂岡的,因為梵蒂岡的GDP數據基本上不會對國際經濟格局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說白了也就是梵蒂岡的數據可有可無。目前梵蒂岡的防務工作主要由瑞士近衛隊以及梵蒂岡憲兵承擔:瑞士近衛隊人數約為110人,負責保護教宗、顯要人物及所有屬於教宗的建築;梵蒂岡憲兵人數約為130人,負責梵蒂岡城的社會秩序、邊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調查及一般警務工作。
天然缺乏戰略縱深的梵蒂岡當然也不可能發展成為軍事大國。據說當年史達林就曾帶著嘲諷的口吻問道:「梵蒂岡教皇有幾個師啊?」事實上梵蒂岡在聯合國承認的195個獨立主權國家中是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在某些方面有著和美、中、俄等大國一樣重要的國際影響力。這麼說也許有人不會認同,甚至可能有人連梵蒂岡在哪兒都不知道。這其實主要是因為梵蒂岡至今未和我國建交,所以我國公民一般對梵蒂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感受不深。梵蒂岡其實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
就是這個國土完全被義大利所包圍的彈丸小國卻在義大利眼皮底下始終維持著獨立地位,甚至即使是美國也對梵蒂岡禮讓三分。當然這絕不是說美國惹不起梵蒂岡,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幾乎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分分鐘滅了梵蒂岡。世界各國之所以不願招惹梵蒂岡實在是不願為自己樹立一個完全不必要的敵人。為什麼世界各國都對梵蒂岡有所忌憚呢?這和梵蒂岡獨特的國情息息相關。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是羅馬天主教的教皇,所以這個國家的誕生其實是和宗教密切相關的,而梵蒂岡如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相當程度上也來自於宗教。
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在巴勒斯坦地區。基督教在歐洲傳播的早期階段受到了羅馬帝國的迫害,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才在米蘭敕令中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國教。這時尚不存在」羅馬教皇「的稱謂,當時的羅馬主教與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條克、亞歷山大4個地區的主教在職權上是平等的,這五大主教區都受到羅馬皇帝的管制在,這一時期教權尚不足以同皇權分庭抗禮。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開始與湧入原西羅馬帝國領地的日耳曼統治者合作並趁機掠奪土地。
公元555年東羅馬帝國從日耳曼人手中收復了義大利全境,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將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授予羅馬主教,也就是從這時起」羅馬主教「的稱謂開始逐漸被」羅馬教皇「所替代,象徵著教皇權威的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也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一系列國家,其中絕大多數猶如曇花一現般很快歸於沉寂,相比之下法蘭克王國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歷史舞臺的主角。公元732年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已大權旁落,實際統治國家的是出自加洛林家族的宮相查理·馬特。
就在公元732年查理·馬特擊敗了企圖越過庇里牛斯山進入歐洲腹地的阿拉伯軍隊,查理·馬特因此以鐵錘查理之名被奉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儘管如此查理·馬特卻並沒廢黜早已有名無實的法蘭克墨洛溫王室,他依然以宮相之名實際統治著法蘭克。公元741年10月22日查理·馬特去世,他的權力轉移到他的兩個兒子卡洛曼和丕平手中。兩兄弟共同擁立了墨洛溫家族的一位後裔為王——當然這不過是表面文章,與此同時他們清除了所有忠於墨洛溫王朝的貴族。兄弟倆的合作可不是出於手足情深,完全就是利益的聯盟,當外部的隱患被清除乾淨後兄弟倆之間很快就爆發了權力之爭。
在公元746年的決鬥中弟弟丕平大獲全勝,哥哥卡洛曼被迫遁入修道院。至此法蘭克王國的實權完全操之於丕平之手,只是此時他頭上依然還有著一位有名無實的國王,這在他看來是多麼的不協調啊。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似乎不是什麼難題——自古以來權臣篡位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在當時的歐洲實行的是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的話語邏輯下君權來自於上帝的背書,篡奪君位意味著對上帝的背叛。在歐洲當時嚴格的封建制度下各地貴族均有一定的自主權,如果丕平強行篡位又如何能服眾呢?為此丕平希望爭取羅馬教會對自己的支持。
那麼如何才能讓教會支持自己的篡位行為呢?丕平開始為此冥思苦想。正當丕平冥思苦想之際上帝居然主動將一個絕佳的機會送到了他面前:751年倫巴第人攻陷東羅馬帝國控制的義大利拉文納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統治的羅馬公國。儘管當時教皇的權力比之世俗君主有過之而無不及,可那是因為在基督教王國面前教權對其境內的貴族和百姓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然而面對當時還是異教徒的倫巴第人而言:教皇就是一個光杆司令。教皇不得不尋求世俗君主的支持,此時的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最強大的國家,於是教皇的使節就前來尋求法蘭克的支持。
教會勢力的主動上門拜訪令丕平看到了自己名正言順取代墨洛溫王朝的良機,於是他通過地區主教向羅馬教皇扎卡利亞斯捎去了口信:「法蘭克國王雖屬王族和稱王,可除在公文上簽名外實際沒有任何權力。換言之他們無權,只會照宮相的吩咐辦事。「教皇自然對丕平的心思心知肚明,如今是教皇有求於丕平,自然不敢忤逆丕平的意思,於是教皇答覆道「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這句話實際上是為丕平的篡位行為開綠燈。既然教皇已做出表示,丕平也就不需要再假裝客氣了。公元751年丕平在蘇瓦松舉行王國大會上教會為其塗抹聖油、賜予王權。
加洛林王朝由此取代墨洛溫王朝統治法蘭克。與此同時法蘭克王國和教會勢力之間結成了共同統治歐洲的政治宗教聯盟,然而這種聯盟對身為異教徒的倫巴第人而言是毫無約束力的:兩年後倫巴第人兵圍教皇所在的羅馬城。753年冬新上任的教皇史蒂芬二世冒著風雪穿越阿爾卑斯山區來到法蘭克王國。這是羅馬教皇首次離開羅馬城去拜會一名世俗君主,丕平親自為教皇牽馬,法蘭克的廣大信徒、民眾也對教皇的駕到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歡迎,這使教皇感到無比的欣慰,長途跋涉的辛苦一掃而光。經過一段時間的詳談,國王與教皇籤訂了一個旨在「互相協助,互相保護」的盟約。
史蒂芬二世重新為丕平舉行了加冕典禮,並賜給他的兩個兒子以羅馬貴族的頭銜,同時教皇宣布:「禁止任何人從別的家族中選立法蘭克國王,違者將被逐出教門。」丕平承諾將在未來的戰爭中所徵服的義大利土地中劃出拉文納至羅馬的狹長地帶捐贈給羅馬教會。次年丕平率兵護送教皇返回義大利,丕平的軍隊在阿爾卑斯山對倫巴第國王拉赫斯展開了一場惡戰,直到倫巴第國王保證歸還教皇領地拉文納以及教皇要求歸還的全部羅馬財產為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後倫巴第國王卻並不打算遵守諾言。756年丕平連續兩次率軍南下,揮戈進入義大利,徵服了倫巴王國。
至此丕平徵服了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丕平兌現了自己對教皇作出的承諾:將徵服的拉文納 、利米尼 、具沙羅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史稱「丕平獻土」。自此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大片領土便劃為教皇轄區,從此歐洲的歷史舞臺上就出現了一個教皇國:羅馬教皇不僅漸漸成為了西方的精神領袖,而且還是義大利的一個世俗君主,人神兩界均在其管轄之下,從此教會的權力開始進一步擴張,成為中世紀歐洲舉足輕重的一股勢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輕易挑戰這股勢力。後來教皇國的領地一度擴張到10萬平方公裡,佔整個亞平寧半島1/3左右的面積。
15世紀後歐洲各國相繼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與此同時各國的王權得到極大的提升,民族國家逐漸取代了封建採邑國家,教皇已無法再幹預各國的世俗政治生活了。1870年致力於完成統一的義大利派軍隊進入羅馬城,羅馬教廷從此失去世俗權力,此後一直蟄居梵蒂岡。1929年2月11日時任義大利元首的墨索裡尼為爭取天主教世界的支持而與教皇籤署了《拉特蘭條約》:正式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梵蒂岡的國際法地位由此確認,同時梵蒂岡已被確定為永久中立國。梵蒂岡儘管被確定為永久中立國,然而作為被義大利國土所包圍的國中之國仍不可避免捲入到二戰中。
當時的梵蒂岡教皇庇護十二世為避免戰火波及到梵蒂岡致力於在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建立平衡:他動用梵蒂岡在宗教文化上的影響力以及梵蒂岡在全球範圍內的投資交易換取了美國不轟炸羅馬的承諾。同時他也與希特勒、墨索裡尼保持著某種默契,所以他對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暴行從不發表任何觀點。他在回憶梵蒂岡與第三帝國關係的歷史書上寫道:梵蒂岡偏愛德國,這即使在納粹上臺後也絲毫沒改變。當時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在教皇無繆誤的信條下保持了沉默不語,但全世界猶太人及二戰受害國家人民則對此進行嚴厲譴責。戰後教廷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歷史觀點。
從梵蒂岡在二戰中得以避免遭受池魚之殃這點就可以看出梵蒂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相當程度上源於宗教的力量:教皇不僅是梵蒂岡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信徒的教主,身兼宗教領袖、國家領袖的雙重角色。由於天主教在全球有十多億信徒,這就使梵蒂岡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同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即使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還有人敢懟,然而卻幾乎不會有任何人會找梵蒂岡的麻煩。像梵蒂岡這樣的小國佔了也沒什麼戰略意義,反而會使自己承受不必要的外交壓力,可謂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即使是強大如美國也不會去找梵蒂岡的麻煩。在美國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的人是基督徒,所以在美國沒哪個政黨和總統敢去招惹梵蒂岡,除非他們不在乎自己的選票。即使是美國總統見到教皇也都是畢恭畢敬。不僅美國如此,事實上基督教國家幾乎無不如此。基督教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宗教,除了中國、日本、印度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外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幾乎是清一色的基督教國家。時至今日很多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在宣誓時也是需要將手放在《聖經》之上的,由此可見宗教信仰在西方國家的政治社會生活中有著何等的力量。
梵蒂岡除了在宗教上的影響力之外在國際金融和文化領域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梵蒂岡在北美、歐洲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黃金和外儲備超過100億美元,因此有「國際金融帝國」之稱。梵蒂岡除了是天主教的聖城外,還是一個藝術之都: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殿、西斯廷教堂等都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風格的建築作品,這些建築中珍藏著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大師名家的作品。梵蒂岡還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其中收藏著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眾多藝術品。每年造訪梵蒂岡博物館的遊客數量多到需要提前預約的程度。
事實上梵蒂岡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超過其規模體量百萬倍的影響力,然而對此我們很多時候通常是感受不到的。這這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宗教因素在國際政治中一般是隱性的,畢竟決定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核心要素在於各自的國家利益,尤其我國是秉承無神論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對宗教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在相當時間內是較為忽視的。現在看來宗教因素固然不會對國際關係起決定性影響,但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一直存在。導致我們感受不到梵蒂岡的國際影響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迄今為止梵蒂岡未與我國建交,所以很多中國人對梵蒂岡缺乏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