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為什麼能夠保留在義大利羅馬城內?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梵蒂岡和義大利
作者:嘉峪關   編輯:Thomas

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城作為歐洲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在這麼一個文化古城內,竟然還坐落著一個國家—梵蒂岡。作為一個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的國家,梵蒂岡因其土地面積的限制,總人口只有800多人,當地國民的生活必需品基本都來自於義大利。

可如此一個小國卻有著與其體量不相符的影響力。目前世界上天主教徒約有將近12億,教皇甚至可以通過向世界各地的教會分支管理者下達指令的方式,從而影響這些教徒的行為,從中可見教皇確實有著不小的影響力。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梵蒂岡在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下,能夠屹立在羅馬城內呢?


▲梵蒂岡俯視圖



一、教皇國的成立

基督教自公元後創建以來,就一直在歐洲廣泛傳播。由於其教義提倡人們忍受痛苦,基督教教徒比較便於被管理和統治,再加上教徒遍布歐洲,因此基督教深受羅馬皇帝推崇。於是在公元392年,基督教正式確立成為羅馬的國教,此後的基督教呈現出了欣欣向榮之勢。

不僅如此,羅馬皇帝為了表示自己對於基督教的重視,還將拉特蘭宮贈送給了教會,此後的教會便一直收到來自皇室和貴族的捐贈和賞賜。不過雖說羅馬教會的財富和土地在不斷增加,但是教會只有對其的使用權,而沒有佔有權。

▲拉特蘭宮

由於羅馬帝國領土過大,北方蠻族入境侵擾時調兵禦敵十分不便。到了公元395年,最後的羅馬帝國的統一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為了更好的管理國家,於是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別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羅馬帝國便正式分為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理論上一分為二相較之前統一的羅馬帝國,在軍事行動上更加靈活,更有利於抵禦外敵。但是在實際中,由於當時整個歐洲都處於民族大遷移時期,東西羅馬帝國都不斷地面臨著蠻族的侵擾。公元476年,日耳曼蠻族首領奧多亞賽廢除了末代皇帝羅,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

▲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原有領土相繼落入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的東哥特和倫巴第人的手中。由於當時入侵羅馬的日耳曼民族文化落後,加上羅馬基本只有教會人員讀書識字,因而教會就成了當時羅馬的學術保障,當時的大多數日耳曼族部落也逐漸開始皈依基督教。

但教會的勢力不僅沒有因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遭受打擊,反而因此大大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在這個過程中,教皇的勢力也開始逐漸壯大。

到了七世紀至八世紀上半期,義大利的土地上主要存在拜佔庭(東羅馬帝國)、倫巴第和教皇三種勢力。而這其中教皇的勢力最為弱小,教皇時刻面臨著周邊倫巴第人的威脅,教皇急需來自外界的保護。而此時西歐大陸上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法蘭克王國。

教皇勢力極力向法蘭克尋求庇護,與此同時,法蘭克王國內也出現了一位強有力的軍事家——矮子丕平,這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軍事家從自己父親那裡繼承了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一職,但他並不滿足自己此時的地位,他還想通過篡位奪取王位。

▲矮子丕平

但篡權是一件名不正言不順的行為,丕平就需要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為自己篡位的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他想到了遠在羅馬城內的教皇,因為天主教徒遍布歐洲大陸,只要教皇以上帝的名義承認他奪權的合法性,就可達到所謂「君權神授」的目的,從而獲得國內廣大天主教徒的主持。

法蘭克王國

而恰好此時教皇需要外界勢力的保護,雙方一拍即合。丕平回國立刻廢黜了統治法蘭克的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希爾德裡克三世,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加洛林王朝。

754年,盤踞在教皇國周圍的倫巴第人入侵羅馬,嚴重威脅到教皇的勢力,於是教皇立刻向自己曾經幫助過的丕平尋求幫助。由於丕平對之前教皇幫助他奪取王位的事情一直心存感激,他立刻發兵徵服了倫巴德人,並把從倫巴德人手中奪回的土地贈予教皇管轄,這便是西方歷史上著名的「丕平獻土」。至此,教皇擁有了大片土地,教皇國正式成立。

▲丕平獻土



二、統一吧,義大利!

羅馬教皇掌握實權之後,基督教徒已經遍布整個歐洲,基督教徒不僅包括平民,連皇室裡的各個大臣甚至是皇帝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中世紀教皇勢力一度凌駕於各皇室之上。

而教皇國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通過侵略的方式來擴張自己的領土,教皇勢力又不允許自己國土周邊出現統一強大的國家,因此教皇勢力一度幹涉周邊國家內政,刻意挑起戰爭,中世紀的意大因而分裂成了數個國家,其中主要有撒丁王國、熱那亞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教皇國和那不勒斯王國等幾個國家。

▲分裂的義大利

到了十四世紀時,由於黑死病在歐洲的肆意蔓延,將近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在這場瘟疫中喪失生命。在如此強大的天災之下,教會代表的上帝並未發揮實質性的作用,歐洲人對自己崇拜已久的上帝失望至極,歐洲人民開始普遍懷疑教會的權威。

之後的歐洲又緊接著爆發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繼在歐洲各個國家展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紛紛脫離了教皇的管制,教皇勢力因此大受打擊。

▲黑死病下的歐洲人民面貌

十九世紀時,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拿破崙軍隊打進並徵服了義大利,建立了義大利王國,雖說此時的義大利處於法國的統治之下,但義大利也因此逐漸出現了民族主義思潮,各地人民也逐漸產生了民族認同感。

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戰敗後被流放,之後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歐洲列國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一次外交會議,史稱「維也納會議」。

這次會議的主要宗旨是使各個被拿破崙佔領土地恢復到被佔之前的局面,同時防止法國的再次崛起。受此影響,義大利再次遭受分裂。這一舉措引起義大利各地人民的不滿,各地一直進行著起義運動。

▲維也納會議

1848-1849年,義大利第一次統一戰爭爆發,新思想潮流傳播到了羅馬(教皇國領地)。1848年11月16日,羅馬市民發動遊行,要求教皇國進行資本主義改革,破除政教合一的體制。教皇庇護九世為了自保,將自己化妝成普通教士趁亂逃跑出國。1849年1月21日,市民舉行了首屆自由選舉,以組成制憲會議。2月8日,制憲會議宣布正式成立「羅馬共和國」。

而教皇逃跑出國後就立刻向其他天主教國家求助。當時的法國總統拿破崙·波拿巴為赫赫有名的拿破崙的侄子,他當上總統後並不滿足,還想通過復闢帝制的方式使自己成為像伯父那樣的皇帝。


這時的他便像當年的丕平一樣,希望通過獲得教皇的支持來使自己達到成為皇帝的目的。於是他為了彰顯誠意,下令聯合奧地利出兵鎮壓羅馬起義勢力,並且最終將其消滅。之後他還將一部分軍隊留在羅馬,作為教皇的保衛軍。


義大利人民通過自己的不懈抗爭最終統一了除威尼斯和教皇國以外的絕大部分領土。於是在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正式成立,此時的義大利從以往的地理概念正式成為了一個政體的名稱。

但是此時義大利的統一還未完成,除了威尼斯還在奧地利的控制下,在義大利的領土上還橫亙著一個教皇國,並且羅馬也沒有光復。義大利實在無法允許自己的領土上存在如此強大的不穩定因素,而且有心遷都至羅馬,畢竟羅馬作為曾經歐洲的政治文化中心,有著無可比擬的吸引力。

▲義大利的統一及年份,羅馬附近於1870年被統一

這時的歐洲局勢則朝著有利於義大利統一的方向走。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為了爭奪德意志地區霸權,爆發了激烈的戰爭。而義大利為了收復威尼斯,遂與普魯士結成反奧聯盟,參與了普奧戰爭,這次戰爭最終以反奧聯盟的勝利告終,義大利因而收復了威尼斯地區。

統一威尼斯後,義大利軍隊進駐羅馬的行動卻因為教皇有法國拿破崙三世的保護而遲遲無法進行。

但是到了1870年9月,由於法國和普魯士因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的統一問題而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留駐在羅馬保護教皇的法國軍隊被迫全部回國參戰。義大利軍隊牢牢把握了這個時機,在法國撤軍後,義大利立刻向羅馬進軍。

1870年9月20日,義大利軍隊攻陷了羅馬,教皇庇護九世被迫退縮至梵蒂岡城堡內,至此教皇國正式滅亡。之後義大利隨即就把首都從佛羅倫斯遷到了羅馬。

▲義大利軍攻入羅馬



三、從教皇國到梵蒂岡

面對羅馬城內僅剩的教皇勢力,義大利政府此時感到相當的頭疼,因為雖然說消滅此時的教皇勢力易如反掌,但由於天主教徒仍然遍布整個世界,其勢力實在不容小覷。

義大利王室如果強行消滅教皇勢力,勢必會引起世界各地天主教教徒的激烈反抗,其後果不堪設想。無奈之下義大利政府做出妥協。1871年,義大利政府頒布法令,宣布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權,允許對外自由來往,並且義大利會每年給予其經費。

教皇庇護九世對於自己領土的喪失感到極度氣憤,他義正言辭地拒絕接受義大利政府頒布的法令。為了抗議意軍消滅教皇國的行為,宣稱自己是「梵蒂岡囚徒」,以此向全天下的天主教教徒表示自己的不滿。之後教皇對義大利政府長期保持敵對狀態,並且拒不承認義大利政府對羅馬的所有權,雙方就這樣一直僵持了將近60年。

▲庇護九世

1922年,墨索裡尼正式上臺。他正在擬定自己的獨裁計劃,他希望以解決梵蒂岡教皇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來得到教皇和民眾對自己統治地位的支持。於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墨索裡尼採取了一系列向教皇示好的行為。

比如說,他下達命令,將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掛在國內所有教室的牆上,辱罵神父和詆毀天主教被認定為是犯罪;天主教課程成為小學必修課;甚至在1923年他還帶著自己的妻子以及三個孩子接受神父的洗禮。

事實證明,墨索裡尼的一系列的示好行為的確得到了梵蒂岡教皇庇護十一世的肯定,同時庇護十一世也認為與義大利的長期敵視對於雙方都沒有好處。雙方開始進行了和平談判,最終達成了共識。1929年雙方共同籤訂了《拉特蘭條約》,這項條約總共27條,其中詳細地規定了義大利政府與教皇的相互關係。

▲雙方籤約現場

首先,教皇承認義大利政府和首都羅馬的合法地位,義大利政府也承認教皇對梵蒂岡的主權,並且給予教皇世俗統治權、外交權、與外國自由來往權等各項權利。不僅如此,義大利政府還給予教廷一大筆賠償金,並且將天主教定為國教。條約於1929年6月7日生效,從這一天開始,教皇統治的梵蒂岡國正式確立。

梵蒂岡建國後逐漸與179個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如今的梵蒂岡雖然說各個方面仍然依附於義大利,但梵蒂岡的神聖還帶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往羅馬,推動了義大利旅遊業的發展,雙方如今處於一種平等互利的和平狀態。

作為世界天主教的「中央政府」,教皇擁有著可與大國相媲美的影響力。義大利作為歐洲文明的搖籃和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對於歐洲文明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當代的歐洲政治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作者:嘉峪關   編輯: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義大利為何能夠容忍梵蒂岡?作為一個國中國,梵蒂岡有什麼魅力呢
    在羅馬帝國的時候,梵蒂岡還沒有獨立,自從公元四世紀的時候,西羅馬帝國政權崩塌,羅馬城主教乘機大肆的兼併土地,兩百年過後,已經取得了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並且統治者對外宣稱「教皇」。後來因為幫助法國的國王丕平獲得王位,受到了法國的巨大回報,兩次出兵義大利,並且將所佔據的土地都贈送給了教皇。隨著不斷的兼併以及權力的擴張,梵蒂岡成為了歐洲非常強大的國家之一。
  • 彈丸之地的梵蒂岡,為什麼沒有被義大利吞併?
    很多人都會好奇,作為世界上最小的城中之國,梵蒂岡為什麼沒有被強大的義大利吞併?故事要從羅馬帝國說起。雖然現在基督教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在傳播的早期,它是被羅馬帝國定為邪教,並遭到舉國封殺的。
  • 梵蒂岡:位於義大利國土內的「國中之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梵蒂岡不僅僅是「國中之國」,簡直就是「城中之國」,這個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的西北角,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城中之國,人口數量僅有800人。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很顯然梵蒂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和宗教的巨大影響力有關係,梵蒂岡意為「先知之城」,大約在公元4世紀末開始,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城主教乘機掠奪土地。
  • 二戰期間,作為義大利境內的彈丸小國,梵蒂岡為何能屹立不倒?
    梵蒂岡,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一直處在義大利的包圍中,可以說是義大利的國中之國。那麼為什麼二戰的時候義大利沒有直接的吞併了梵蒂岡呢?從東羅馬帝國將羅馬城賜給羅馬主教開始,羅馬主教就開始稱自己為教皇,圍繞著羅馬城,羅馬教皇就開始以羅馬為中心進行擴張。
  • 全球最小國家梵蒂岡,義大利的城中之國,為何影響全球1/6人口
    不過準確來說,梵蒂岡更為獨特,應該稱之為「城中之國」,因為它甚至是被義大利的一座城市,首都羅馬給包圍了。 梵蒂岡的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天安門廣場那麼大。我們知道,國家和經濟的發展,通常都與本國工農業發展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梵蒂岡這麼小的地盤,甚至都沒有自然資源,也就沒辦法發展工農業。
  •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嗎?你怎麼看?
    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歐洲的「梵蒂岡」,梵蒂岡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國家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城內,經緯網位置為(41°54′10″N,12°27′11″E),是一個「城中之國」,國土面積僅為當然,你可能有疑問,為什麼義大利會允許一個城中之國的存在呢?
  • 大C遊世界 參觀羅馬教皇的梵蒂岡教堂
    【ZOL旅遊攝影頻道原創】梵蒂岡是被義大利羅馬包圍的一個非常小的國家,這個國家最著名的地方就是梵蒂岡的教堂,而且教堂和廣場的佔地面積非常大,可以說佔據了這個國家非常多的國土面積。當然,來到羅馬旅行,如果沒有去梵蒂岡的教堂參觀,也算是白來了。
  • 義大利度假的亮點:參觀梵蒂岡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參觀梵蒂岡是您義大利度假的亮點之一,但也很容易。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這意味著梵蒂岡城的所有景點都在步行距離之內。如果您計劃訪問梵蒂岡,請務必閱讀本文,以便您完全準備好無需花費數小時排隊等完美旅行!因此,根據拉特蘭條約,梵蒂岡被認為是一個新實體,而不僅僅是像當時義大利中部大部分地區的教皇國。後來,這些教會國家將被納入義大利共和國,梵蒂岡城除外,它將始終保持獨立。梵蒂岡城最重要的景點雖然它很小,但是當你參觀梵蒂岡時還有很多事要做。
  • 在歷史義大利為何不吞併聖馬利諾、梵蒂岡,一統亞平寧半島?
    梵蒂岡可是全世界天主教的聖地!借給義大利十個膽子它也不敢吞併梵蒂岡,而聖馬利諾則有恩於義大利,因此也保持了獨立歐洲有許多的秀珍國家,比如說:安道爾(常常在微信中出現)、摩納哥、列支敦斯登、盧森堡、梵蒂岡、馬爾他、聖馬利諾。這些國家的面積都與中國的鄉鎮大小差不多,甚至有些國家還不如你家的小區的大。
  • 梵蒂岡不可思議的10件事!
    當測算遊客和當地人口的比例時,梵蒂岡絕對傲視群雄。共830名常住居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近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 羅馬象徵著輝煌歷史,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用含有「羅馬」的國名?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871年撒丁王國軍隊進入羅馬城,分裂長達1400年的亞平寧半島才重新實現統一,這個新國家被命名為「義大利」,首都還是羅馬城。羅馬城不但是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以羅馬語為核心的拉丁語同樣也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基礎。那麼,為什麼義大利統一後,卻沒有恢復「羅馬」的國名?
  • 走進名校|義大利羅馬大學碩士項目
    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又稱羅馬第一大學或羅馬一大,由教皇博義八世(Bonifacius PP. VIII)興辦於1303年,是義大利最重要的大學之一,註冊人數在義大利最多,歐洲第三(包含遠程教育)。
  • 世界最小國家梵蒂岡,有著不可思議的10件事!
    當測算遊客和當地人口的比例時,梵蒂岡絕對傲視群雄。共830名常住居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近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遊客呢?
  • 「教皇之國」梵蒂岡: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國家,也是人口最少國家
    「教皇之國」梵蒂岡梵蒂岡是梵蒂岡城國的簡稱,梵蒂岡位於歐洲地中海國家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城內,是一個「國中之國」,經緯網位置為( 41°54′10″N,12°27′11″E),一個國家居然可以標記為一個經緯網的坐標點,實在是因為梵蒂岡的面積太小了,梵蒂岡的面積僅為
  • 「教皇之國」梵蒂岡: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國家,也是人口最少國家
    「教皇之國」梵蒂岡梵蒂岡是梵蒂岡城國的簡稱,梵蒂岡位於歐洲地中海國家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城內,是一個「國中之國」,經緯網位置為(41°54′10″N,12°27′11″E到了公元555年,東羅馬帝國收復義大利全境,查士丁尼大帝將羅馬城的統治權授予羅馬城主教。此後,羅馬主教宣稱自己為「教皇」,並開始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後來又修建了加洛林宮。後來,教皇的權勢不斷擴張,在亞平寧半島中部出現了一個以天主教教皇為君主,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
  • 第九期:媽媽咪呀,歡迎來到義大利羅馬
    說到義大利這個國家,最初的印象可能就是在小時候,地理課堂當中那個形似靴子的國家,而時間推移,真當你能夠前往義大利旅遊的時候,就會陷入選擇恐懼症,因為好玩的地方真的太多了。除了首都羅馬,還有水上之城威尼斯,時尚之都米蘭,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讓人充滿了期待和幻想。而且城市之間的交通是非常便利的,火車票網上或者APP中訂購,列車班次也很多。
  • 為什麼有人說如果攻打梵蒂岡,整個西方都會向他開火?
    梵蒂岡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國土面積也不是特別的大。如果羅馬能夠狂妄一點勢,必能夠說出我們這一座城市裡面還有一個國家。雖然梵蒂岡的國土面積比較小,但是所處的地理位置卻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又或者是一艘城市,能夠替代梵蒂岡所處的優越環境。正因如此才會有人直接表示:「如果有人攻打梵蒂岡,整個西方國家都會向他開火」。
  • 梵蒂岡的軍隊才100多人,為何卻沒人能威脅它?它背後還有義大利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梵蒂岡與義大利的羅馬相接近,國土面積不足0.5平方公裡,也就是說和我國的首都天安門廣場的面積相似。而且梵蒂岡四處都被義大利所包圍,這個國家也在世界上被稱為國中國。在公元555年整個義大利全部被東羅馬馬所徵服,而東羅馬帝國在收服義大利之後就把這個國家的統治權力交給了當時的羅馬主教,羅馬主教稱自己為教皇統領整個義大利。
  • 梵蒂岡在國際上有多大地位
    事實上梵蒂岡在聯合國承認的195個獨立主權國家中是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在某些方面有著和美、中、俄等大國一樣重要的國際影響力。這麼說也許有人不會認同,甚至可能有人連梵蒂岡在哪兒都不知道。這其實主要是因為梵蒂岡至今未和我國建交,所以我國公民一般對梵蒂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感受不深。梵蒂岡其實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
  • 為什麼羅馬在黑暗的中世紀能保留下來許多古羅馬遺址?
    首先是因為羅馬度過了中世紀最好的時光。自從三世紀的危機以來,羅馬已經從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大都市變成了只有大約3萬人的城市(人口有時甚至比3萬人更少)。市中心也從中心的古羅馬廣場周圍轉移到了臺伯河對岸的梵蒂岡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