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近 30 年素食製造經驗,「齊善」認為中國人造肉要靠產品和技術...

2020-12-19 36氪

自古以來,豆製品都是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客,消費者對「素肉」也不陌生。但從口味、口感上來看,傳統素肉離真肉還有很大差距,且往往需要廚師使用複雜手法才能還原真肉的色澤、外形。

去年以來,明星公司 Beyond Meat 上市首日大漲 163% 的成績刺激了中國市場,讓大眾開始關注「人造肉」這一新概念。同樣使用純植物材料,但新一代植物肉產品運用了新技術,還原度變得更高;在歐美消費者基於健康、環保、動物保護等因素而選擇「植物基」飲食的潮流下,植物肉發展迅速,根據美國植物基食品協會報告,2019 年美國植物肉保持著 18% 的高增速,市場規模短短數年就已成長到 9.39 億美元,佔據美國包裝肉零售額的 2%。

雖然海外新品牌發展強勢,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本土素食食品工業已經發展數十年,產品也早早銷往全球,「齊善」就是其中之一。成立於 1993 年的齊善已有 26 年歷史,是中國市場上領先的素食產品和服務供應商,且在全球 31 個國家設有辦事處。齊善 2018 財年的銷售額超過 3 億元,在線下擁有直營店鋪 365 家;也在近幾年通過天貓、京東等平臺開展線上銷售,電商銷售每年基本以成倍的速度增長。

齊善同樣十分關注植物肉在中國的進展,並且已經有相關產品和技術儲備,推出了在海外銷量最高的植物肉品類「漢堡牛肉排」。接下來幾個月,齊善也還有數個植物肉產品即將面市,更看好植物肉食品化和零食化的方向。

近日,36氪採訪了齊善市場部高級經理周啟宇,同他聊了聊齊善眼中的人造肉市場邏輯,以及齊善的布局思路。

截圖來自齊善官網

脫離宗教與價值觀,用產品贏得新的消費者

傳統素食消費脫離不了宗教因素,從信仰上切分出了一批嚴格遵守純素的人群,但並沒有改變主體消費觀念與飲食結構。而在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中,植物佔比一直較高,這是由於我們擁有大量適合耕種的土地、且人口密集,主要人群以農耕為主而非遊牧為主。

過去,牛主要作為生產資料而非食物,肉也是一種「奢侈」的消費品。植物蛋白的意義尤為重大,我們開發了各式各樣的豆製品,豆腐、素肉、豆皮、豆泡、腐乳等等。「在利用植物上面,中國擁有很好的文化積累」,周啟宇表示,「且在我們的意識裡,本身就有一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平衡之道。」

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消費水平提升,肉逐漸成為日常化的蛋白質來源。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佔據全球份額近一半;也正由於豬肉需求龐大,此次豬瘟對中國市場帶來了不小衝擊。此外,肉類在餐桌上的角色越發重要,其飽和脂肪含量高,也給一些消費者帶來健康困擾,出現膽固醇超標的問題。

「中國的主流消費群體很少關注宗教,環保、動物保護等因素現在也很難直接驅動大家改變飲食習慣,我們必須脫離宗教與價值觀,用美味、健康的產品贏得消費者」,周啟宇告訴36氪。

三十年前,齊善之所以能從素食市場中跑出,周啟宇認為其中的核心因素也是產品。齊善並沒有選擇完全還原古方,而是在好吃的基礎上,也在營養學上優化素食產品。過去,食素者往往會蛋白質攝入不足,缺乏維生素 B 族與鐵元素,而齊善進行了相應的產品迭代,在營養學上進行優化。

目前,齊善已經擁有 521 款產品,其中 328 款在國內銷售,其他都銷往海外。根據介紹,齊善產品的平均復購率在 60% 以上,而如果是宗教性素食者,復購率往往在 90% 以上,這也驗證了產品本身的優勢。

近幾年來,齊善也發現素食市場逐漸發生改變:

消費人群年輕化。五年前,齊善主要消費者是 35-55 歲中年女性,現在則有 55% 是 25-35 歲的中青年。也正因為人群年輕化,齊善三年前啟動了電商策略,每年成倍增長;線下,齊善還和盒馬、永輝這樣的新零售企業合作,推出定製化產品,也藉以觸達更多消費者。因宗教購買素食產品的需求變化不大,新的消費者是因為植物肉能夠解決痛點才前來購買。這裡的痛點包括但不限於:對動物產品食品安全的擔憂、對健康的擔憂,以及最基礎的,產品足夠好吃。這些人更歡迎齊善的一些零食產品,包括素食肉鬆、素食肉腸等。

截圖來自:齊善天貓旗艦店

國內技術突破不足,企業需要更多投入研發

周啟宇告訴36氪,過去齊善在海外是十分新潮的產品,2003 年齊善與英國零售商合作推出了「植物肉漢堡排」產品,形態和應用場景上與 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 等企業的主流產品類似。但自從海外植物基趨勢興起,大量資本湧入並推動技術和產品快速發展,如今海外市場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

而相對應的,由於國內素食產業規模不大、產品單價不高企業利潤低、資本不重視等原因,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都很難有充足資金投入研發,海外反而率先拿出了如今的「人造肉」產品。但隨著去年以來市場逐漸升溫,資本開始研究素食的可能性,周啟宇也認為中國企業有機會、也必須要更多關注技術,齊善也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周啟宇在齊善也負責素食研究院的工作,建立了植物蛋白營養與技術應用中心。研究方向主要有二:1. 植物蛋白的營養吸收率以及對健康的影響,齊善一直在做群體性的營養學觀察和研究;2. 植物蛋白質結構優化,探索怎樣的結構才能使得植物肉還原真肉口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齊善目前的產品使用的還是主流植物蛋白,例如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豌豆蛋白、菇類蛋白等,但也在探索和儲備新的蛋白質來源,例如海藻類蛋白和微生物蛋白。

「植物肉有很多優秀特性,我們必須找到需要它的新人群」,周啟宇介紹到。今年,齊善就將重點推進與健身人群相關的產品,即將與上海品牌「七分吃」合作推出新產品。周啟宇同時表示,齊善希望能和更多企業分享並共同探討植物肉解決方案,這個市場需要大家一起來做大。

相關焦點

  • 齊善食品布局全球植物肉賽道30年,要做東方膳食營養文化的嚮導
    對國內外的人造肉初創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作為一家成立於1993年,擁有26年發展歷史,面向全球素食市場的資深企業,齊善食品(以下簡稱齊善)對人造肉今年的爆紅一點也不意外。早在二十多年前,齊善就開始在世界的素食行業進行布局,那時的他們就堅信,食素,這種源自東方傳統飲食文化的可持續性食品解決方案,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
  • 中國人造肉企業盤點|素食企業開拓新業務,食客餐桌添新品
    35鬥曾梳理過全球人造肉頭部企業,發現大部分公司如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都集中在美國。但人造肉在我國並不是新奇的概念,仿製肉食口感的豆製品、麵筋和真菌等素食產品或是寺廟裡的素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不過,這類素食與植物肉產品並不是一回事。
  • 做素食他們是認真的!齊善植物肉寶博會受熱捧
    「我們公司的產品都是素食,只是吃起來像肉而已,也就是植物肉。」周啟宇第一句就扔出重磅「炸彈」。原來展位上供大家試吃的產品並不是肉,而是素食。 「前段時間推出人造肉概念,其實,中國做素肉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目前,齊善是國內技術最全、裝備最優、配方最齊全的企業。」據周啟宇介紹,齊善成立於1993年,擁有27年發展歷史,是一家面向全球素食市場的資深企業。早在二十多年前,齊善就開始在世界的素食行業進行布局,那時的他們就堅信,食素,這種源自東方傳統飲食文化的可持續性食品解決方案,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
  • 人造肉成投資風口!中國有3家公司入局,產品主要銷售寺廟、餐飲業
    事實上,國內早有人造肉公司,最頭部的包括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江蘇鴻昶食品三家,均有著超10年的行業經驗,產品包括素肉火腿腸、牛肉、素牛排、素東坡肉等。就目前來看,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江蘇鴻昶食品算得上國內人造肉公司的領軍者,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然而都為得到資本的青睞,目前都以「素食」公司自居。目前,國內的人造肉主要銷售到寺廟、餐飲行業、工業原料等需求方。
  • 「烈火烹飪」下的中國式「人造肉」
    長久以來,中國仿製肉食口感的素食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為人造肉推廣提供良好土壤,但又和人造肉有著本質區別。前者只是簡單揉合加工,而後者則需要拉伸、擠壓、質構等複雜工序和技術,模擬並最大程度還原肉的風味,技術轉化門檻較高。這為人造肉企業發展提供良好契機。不過,呂中茗也坦言,「背後的挑戰也很大」。
  • 人造肉產業迎來高光時刻,揭秘中國人造肉幾大玩家
    2019年人造肉在國外颳起一陣風潮,很多行業大佬嗅覺敏銳聞風而動,圍繞植物蛋白肉和培養肉兩個方向,紛紛投入大量的資本來布局這條新的產業鏈。而培養肉因其成本問題,還只能停留在實驗室中,無法量產。
  • 人造肉國內首次開售!這家素食食品公司立即打臉
    其實名為齊善食品的人造肉公司早在1993年,便已開始銷售人造肉,其後上線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銷售,該公司被不少素食餐廳經營者視作最大供貨商。 據向日葵爸爸素食小屋老闆介紹,作為一家素食餐廳,「植物肉」等原材料主要從專門的生產廠家處購得,僅需經過簡單的烹飪,便可實現與真正的肉相同的口感。 「可能要比真正的肉烹飪起來簡單一些。」據深圳齊善食品有限公司產品與市場部高級經理周啟宇介紹,該公司從1993年開始從事植物肉的生產加工,至今已有26年時間。
  • 血肉味的素食漢堡成了網紅食物,人造肉離我們還有多遠?
    此外生產這種素食漢堡也更加環保,與傳統的牛肉漢堡相比,Impossible Foods 的素食漢堡只需要使用 1/20 的土地,1/4 的水,能讓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近 9 成。至於這種「人造肉」吃起來是什麼味道?一些媒體在體驗後給出了自己答案。
  • 高段位人造肉玩家在中國相繼出現,請查收
    2019年人造肉在國外颳起一陣風潮,很多行業大佬嗅覺敏銳聞風而動,圍繞植物蛋白肉和培養肉兩個方向,紛紛投入大量的資本來布局這條新的產業鏈。而培養肉因其成本問題,還只能停留在實驗室中,無法量產。真香,這讓我們紛紛猜測在中國第二個「Beyond Meats」可能會是哪家:01齊善素食齊善成立於1993年,產品主要分為高纖維蒟篛(魔芋)製品、大豆蛋白製品、小麥蛋白製品、香菇製品、素食調味醬料等系列,
  • 這家深圳的素食工廠量產的植物肉像「肉」嗎?我們探訪了工廠
    2019年中秋節剛過,「植物肉月餅」、「中國第一代人造肉產品」等關鍵詞的熱度在近幾個月居高不下,中國的植物肉工廠是什麼樣的?中國目前的植物肉產品口感如何?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來到深圳齊善食品的植物肉加工工廠,對植物肉生產線進行了探訪。
  • 歐美「人造肉」風潮不減,素食食品製造商「Alpha Foods」獲 2800...
    尤其是「人造肉」概念一經推出,引發市場和資本的密切關注。與此前的素食食品相比,人造肉廠商們運用新技術將產品與真肉的相似度提升到另一層次。頭部廠商如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都拿到了大筆融資。更是在餐飲渠道表現亮眼,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等都已經推出了人造肉食品且頗受歡迎。
  • 素食文化航母啟程: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鳳凰網佛教始創於2007年,是華語世界最具公信力、影響力、權威性的佛教傳媒第一品牌。作為思行合一的媒體傳播人,鳳凰網佛教每天向全球華人圈傳遞最有價值的文化事件、人物、道場等內容,影響力遍及世界。中國素食龍頭企業齊善食品成立於1993年,是一家擁有27年歷史,面向全球素食與植物肉市場的科技公司,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裝備最優、技術最強、品質一流的專業素食生產與服務商。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不過出於技術、成本的考量,目前中國和國際市面上流行的人造肉都是第一種,也就是「植物肉」。消研所(ID:trendmakers)探究人造肉火爆的背後,分析出幾點原因:一是人們對其有強烈的新奇感,抱著想要「嘗鮮」的態度去消費。
  • 肯德基、星巴克、喜茶為什麼都開始賣人造肉?
    別看人造肉行業在中國發展時間較短,但位於人造肉產業鏈下遊的企業可不止這幾家。成立於2020年疫情爆發後的「Hey Meat」,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立不到1年,Hey Meat已拿到深圳天圖資本和美國矽谷投資人郭威的投資近千萬元融資,其投資人還有人造肉原料供應商雙塔集團。
  • 第一代「人造肉」產品預計 9 月面市,植物肉品牌「Starfield」與...
    而在國內,有植物肉產品積累的以傳統素食企業為主。鴻昶生物科技副總經理邱浩宸告訴36氪,鴻昶 2010 年進入大陸市場,看好中國十多億人口的植物蛋白消費潛力。但經過 20 年發展,這一產業成長速度緩慢,基本只在宗教素食圈子中。
  • 還原人造肉本來的樣子,60年前的植物蛋白技術是智商稅還是風口?
    首先我們要了解人造肉是什麼?目前市場主流的人造肉產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人造肉,用糖、胺基酸、油脂、等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讓它不斷「成長」。這種人造肉屬於真正的肉類於我們平常吃的肉食一樣,但是這種人造肉目前的成本為每公斤一萬美元,且距離量產最少還有五年時間,25塊一斤的豬肉它不香嗎?
  • 解析投資:素食時代的追風者——「人造肉」
    「人造肉」是一種對肉類的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肉類或非肉類製品。目前人造肉主要分類兩種:一種是素肉,另一種是培育肉。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製成,因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而被眾多營養師認同的一種健康食品。培育肉則是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出來的一種人造肉。簡而言之,大豆蛋白肉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製品。
  • 張國棟(棟梁)造價設計:齊善公司訴南崗區齊善素食店商標侵權案
    案情簡介齊善公司為第1313980號、第1353852號&34;商標,第7666787號、第7744046號&34;商標的獨佔許可使用人。齊善公司自1993年一直經營素食食品,上述&34;&34;商標在素食界具有一定知名度。南崗區齊善素食店於2005年10月註冊成立,該素食店自成立起即銷售齊善公司生產的各類素食商品。
  • 要還原人造肉的原貌,是植物蛋白技術60年前的智商稅還是風口?
    目前市場上有兩種人工肉製品,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生產人造肉,糖,胺基酸,油和其他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用來保存「成長」。這種人造肉屬於真肉,跟我們平時吃的肉是一樣的,然而目前這種人造肉的成本是每公斤1萬美元,至少還有5年的時間才能大規模生產,25元一斤的豬肉不好聞嗎?
  • 法媒:更多中國居民崇尚素食生活 市場吸引食品技術公司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受國內食品醜聞的影響,中國消費者更加關注飲食健康問題,中國的素肉市場因而得到蓬勃發展。這個現象引起美國食品技術公司的關注。然而,它們面臨著中國國內素肉製造企業的有力競爭。法媒近日刊登了相關報導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