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醬文化2018年時微信號矩陣用了兩年時間用戶才300萬,當時上線小程序後,2個月時間用戶就到200萬,現在,小程序矩陣用戶已超過千萬,並以每日新增2萬+增長,新增次日留存達48%,人均每日分享次數達到10.5次。
這個時間三級跳背後,其實反映出行業的變遷,今天小程序早已成了底層流量入口。也暗示了變化的再度到來——「微信社群+小程序」釋放出了新的巨大機會。
果醬文化總裁龐亞男告訴見實:90%粉絲追星行為發生在社群裡,裂變速度、社交互動活躍度、運營效率上,都遠勝其他。到現在,社群已成為粉絲經濟整個底層基礎設施,類似水電煤一樣。
結論背後是果醬團隊走訪了200多位站姐(指在某個明星後援會中擔任管理的粉絲),他們看到一個後援會站姐少則撬動幾千上萬人,多則可以撬動十餘萬、數十萬人。過去這個團隊旗下品牌「果醬音樂」已是國內頭部音樂新媒體,走訪讓他們藉此把觸角伸向了粉絲經濟,利用「果醬愛豆榜」小程序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站姐組織。因此也踏中了2019風口之一——內容工具型小程序的爆發。
這個結果,當然也是因為用戶行為習慣發生的調整——見實一直強調用戶行為習慣,是因為這是大部分產品觀察的基礎,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能了解為什麼發生變化、如何應對等。
團隊在站姐走訪中發現了什麼?聊到了什麼?又是怎麼從這些聊天中理解和抓住的最新變化?為此,見實約到龐亞男坐下來深聊。對了,龐亞男也會來919見實大會做深度分享,歡迎一起和他面對面聊更多的趨勢和數據。
果醬文化總裁 龐亞男
見實:為什麼果醬要走粉絲經濟路線?
粉絲經濟確實不是一個時髦的事,是一個挺老的事。以前果醬做音樂新媒體矩陣的時候,嘗試了蠻多業務,辦過演出,籤過藝人,做過MCN,後來再過渡到小程序、內容產品化、資源電商化等。現在果醬文化體系下,我們稱之為是兩隻抓手:一手抓基於音樂跨界的文化傳媒,一手抓基於粉絲經濟社交娛樂。
新的機會總是在無心插柳時候發生。我一會兒後面來講這個無心插柳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先繼續我們在實踐粉絲經濟過程看見了什麼?
市場上玩家多數還是急功近利的薅羊毛,談到粉絲經濟,首先想到的就是蹭熱點,吸引大批流量之後不負責任的薅羊毛。比如今年二月「蔡徐坤1億轉發被央視點名」一事,就是業內某些急功近利玩家的「作品」。
再比如今年4月,市場中突然冒出來50多個「野榜」(粉絲對不正規榜單的稱呼),這是一個極其不健康的狀態。我們對幾次大行業事件的深度分析,及對這個行業深度考察,發現粉絲經濟還有機會。
如果大家都在薅羊毛,我們可以用什麼產業方式切入這個生態?
早期《創造101》綜藝熱點時,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小的藝人排行拉票運營活動,在沒有任何資源拉動情況下,湧來大規模流量。這個就是前面提到的無心插柳。比我們之前測試過、嘗試過的很多方向效果都要好。
於是我們開始深度復盤,分析這次活動用戶行為的本質需求是什麼?粉絲最本質的需要又是什麼?
見實:得到什麼判斷?什麼結論?
龐亞男:這讓我們開始嘗試產品化,先做了一個獨立的榜單微信小程序,「果醬愛豆榜」。運營了兩三個月之後,整個用戶路徑、變現閉環都能走通。
但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創造101》和《偶像練習生》熱播期間,活躍、留存、轉化都非常好,熱度一過持續性就很差。可以做成運營事件,但很難產品化,也很難持續規模化。
我們先想:是不是應該思維變化,不再先入為主以線上線下作為規模化前提,而是去思考產業本質。產業中流量在哪兒,我們就該在哪兒發力。這就是剛才說的復盤時重點討論的問題。
為此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回到線下,去走進用戶。和他們一起聊天、一起追星、一起應援、一起打榜,通過共同參與去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要什麼?粉絲作為粉絲經濟的最重要的主體,沒有人真正走進她們,更沒有人成為她們中的一員。
到目前為止,我們團隊飛了150 多次,深度和站姐建立溝通,線下親自拜訪了兩百多個後援會的站姐,建立起了全國最大的站姐組織。也因此獲得了一些重要結論:
第一,社群才是粉絲經濟整個最底層的一個水電煤這樣的東西,我們發現社群是最底層的基礎。
第二,90%的粉絲追星的行為是發生在社群裡。主要是微信群和QQ群,尤其微信群。粉絲間最有價值的行為,如打榜、投票、助力等,需要微信群來襯託,流量源頭也基本都在微信群,因此微信群在裂變速度、社交互動活躍、運營效率上都好過其他。
前不久周杰倫夕陽紅打榜團大戰蔡徐坤粉絲團這個全民熱點,在微博超話完成輿論場擴散,但真正的轉化卻是在微信群中,大家在社群中不停地傳播、裂變,並以此為樂。
社群粉絲行為路徑,包含了最常見的打榜、投票、做公益、綜藝傳播、籌款、飯制內容生產和消費等,這些都是粉絲自發在社群中進行的。粉絲社群是一個非常有組織性的存在。不接觸前難以想像。他們非常有條理地規劃內容,誰負責什麼事情,誰誰做什麼事情,什麼時間會相互之間拉票,相互之間分配任務,還有人專門統計這些任務,這些行為全部發生在社群。
見實:你提到的復盤的關鍵問題,那麼答案是?用戶變化在哪?需求的關係發生變化了嗎?
龐亞男:是的。在社群裡,粉絲會實際去發生打榜,應援等,有更多具體行為,且本身就可以產生閉環。不僅僅是蹭明星流量熱度,而是通過一個產品化工具做為基礎切入,To B站姐的粉絲群運營需求和To C 粉絲的「為愛發電」需求。
見實:拉新、留存、裂變、轉化、變現,這個長鏈條,這款產品現在跑通了嗎?
龐亞男:「果醬愛豆榜」小程序驗證出的結論非常簡單:第一,流量來源還是在社群裡,自己本身就能夠跑通這個閉環。如拉過來的流量,可以通過內購可以實現變現閉環。因為粉絲在打榜應援的行為中,存在很多節點是有付費機會,可以促成交易。
內購打榜道具
第二,不僅可以獨立形成收入閉環,還可以作為導流埠,導流給果醬旗下其他幾個業務模塊,從而實現流量的流轉。
第三,市場上流量比較大的愛豆,也就一百多個,他們就能覆蓋大部分偶像流量。
一個明星平均會有三到五個後援團,一個站姐可以撬動幾千上萬人,多的話能夠短時間內撬動十萬人,甚至幾十萬人。
當和站姐建立深度信任關係之後,由站姐在社群發起的裂變能量,大到難以想像,它會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在粉絲社群中形成目的明確的規模化傳播,快速聚集大量流量。
所以,我們選擇和站姐建立深度關係,果醬不去創造需求,不去炒作話題,服務好站姐的日常行為就可以獲得大量流量。
見實:那麼你提到的復盤的「需求的本質」這個問題,答案是?
龐亞男:一個是粉絲為什麼要去追星,追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見完這幾百個站姐之後,進了很多粉絲的社群,發現他們其實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建立自己的社交。
果醬愛豆榜-8月月榜季軍易烊千璽
粉絲打榜行為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愛豆打到前面去,不能落後,必須要證明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也希望自己的愛豆更好。因為愛豆代表了他自己,本質上代表了對更好自己的一種嚮往。
所以發生在社群就比較容易理解,因為社群裡面它有更強的互動與交流,有更多的人在這裡。不是簡單一個社交平臺就能滿足這一點。目前在我們看來,只有社群這個形式是粉絲們社交互動的最佳場景。
見實:現在的站姐是否還是早期的站姐們?變化了嗎?
龐亞男:國內絕大部分站姐以前是韓飯圈來的,也就是哈韓的那一撥人。現在活躍在微信社群的站姐多數也曾經活躍在百度貼吧、活躍在豆瓣,變化不是很大。本身的行為、需求,還有包括藝人工作室、站姐、粉絲之間的關係變化並不大。只是平臺遷移了,互動場景互動的效率變了。
見實:果醬愛豆榜小程序用戶多少了?
龐亞男:果醬文化小程序矩陣用戶已過一千萬。愛豆榜用戶是500多萬,女性用戶佔90%以上,年齡分布最多的就是18到30歲之間,可以佔到80%以上。
後援會站姐是我們目前主要流量源頭,然後是通過粉絲在社群中的裂變帶來的流量,目前我們的產品中人均每日分享次數達到10.5次。
每日新增用戶2萬以上。收入分為廣告和內購兩部分,今年上半年收入環比去年下半年增長了95%。只是具體數字還不方便透露,果醬愛豆榜在商業化上並不激進,我們想先把平臺化做好,服務好粉絲和站姐再說。
見實:粉絲的留存體系是怎麼做的?
龐亞男:更多還是依賴於站姐去做這個事情。因為站姐會有一個清晰目標:為愛發電,所以行為一定是對愛豆是有好處,通過站姐去影響粉絲們。然後,我們會去做普通用戶的留存,如道具、籤到、排行,以及閃電卡加速,求祝福加速等等。
當普通用戶留存體系做起來後,才能夠讓我們更好去碰微信群的社交流量的場景。目前,果醬愛豆榜的新增次日留存是48%,日均使用時長28.3min,時長對比愛奇藝、優酷、騰訊等視頻App日均使用時長已經差不多了。(小編註:愛奇藝這類網絡視頻App日均使用時長為28.7min,數據來源於極光大數據)
其實從數據角度看,粉絲經濟確實發生了平臺遷移,遷移到了微信生態內,也就是「微信群+小程序」。這會是很大一個機會。
見實大會一直注重話題的組合和啟發。希望每一個來到現場的人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帶著滿滿收穫而走。截止到現在,見實已經確定了27位創始人、CEO以及他們將要分享的關鍵話題。
歡迎你也一起,現場深度討論。見實9月19日在北京等你。
更歡迎從隨手禮、展位合作、冠名贊助等各種合作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