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喬治.桑迪斯:第一個英裔美洲人
本節的主人公是喬治.桑迪斯,英國旅行家、殖民者和詩人,他是約克大主教的兒子。在英國國教中,因為不受羅馬教皇的管轄,只有坎特伯雷和約克大主教是最高級別的宗教人物,當然還是要歸國王領導。
1610年,桑迪斯做了一次旅行,包括法國、義大利、君士坦丁堡、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耶路潵冷只是他旅程中間的一站,並不是專門只來的耶路潵冷。
(桑迪斯像,自網絡)
桑迪斯回到英國後,寫了一部書《1610年開始的旅程》,並把這本書送給當時還是威爾斯親王的查理(後來被砍頭的查理一世)。
1611年,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授意下,英文版的《聖經》才翻譯出來。
英國國教,也稱安立甘教或聖公會教,是介於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一個英國特有的基督教派。起因還是因為教皇不批准亨利八世離婚,逼的亨利八世搞的一個「宗教改革」(並非發自內心的),聖公會教中還有很多天主教的成分,比如聖像和儀式等。所以英國有一批虔誠的新教徒希望清除掉國教中的天主教成分,即所謂「清教徒」,不是說清教徒就是清貧的意思(很多人都亂用這個詞)。
而清教徒又遭到國王的打擊,所以才有了「五月花號」的一百多人冒死去往美洲大陸(1620年),也就是本書中所說的新的耶路潵冷,這才有了後來的美國。
桑迪斯作為維吉尼亞公司的會計也去了美洲,他也參與了搶劫、屠殺當地土著的活動。桑迪斯後來回了英國,說他是第一個英裔美洲人,我也搞不懂是從何說起。
書中還提及了一些同時代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但都點到為止。
一,1618-1648年,歐洲還爆發了著名的「三十年戰爭」,數百萬人喪命。書中說是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戰爭,其實這只是表象而已,實則是法國想爭霸歐洲,最後是天主教的法國幫助新教同盟打天主教同盟。
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烏克蘭的哥薩克首領,當時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被波蘭和立陶宛(兩國合一)統治著,天主教的波蘭對烏克蘭的東正教非常歧視,引發了波蘭的哥薩克人(跑到烏克蘭的俄羅斯人)的反抗,領頭人就是赫梅利尼茨基,由於他出色的軍事才能,最後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脫離了波蘭和立陶宛統治,併入到了俄羅斯。所以赫梅利尼茨基在烏克蘭歷史上算是民族英雄。但是,對於猶太人來說,赫梅利尼茨基就是個十惡不赦的罪人,因為他在反抗波蘭的同時,將猶太人視為幫兇,所以有上萬的猶太人被屠殺。本書作者是猶太人,立場當然就很鮮明了。
三,查理一世與克倫威爾,這是英國史上的大事,可能很多人都清楚就不多解釋了。查理一世可算是第一位經審判而被砍頭的歐洲君主(1649年),至於路易十六,那是144年後的事了。(下圖查理一世像,作者攝於英國華威城堡)
查理一世死後,克倫威爾也不敢稱王,只是發明了一個「護國公(護國主)」, 雖然他是病死的,但他的屍體也沒躲過劫難。
克倫威爾是個清教徒,同情猶太人,書中說他是一個希伯來主義者,清教徒是最早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克倫威爾允許猶太人進入英國,但隨著他的死亡,政策就無法繼續了。
前一篇:《耶路潵冷三千年》導讀32-1B新教徒、方濟會和城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