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與講道》|| 為什麼要學習清教徒(一)

2021-03-02 清教徒與講道

前言:親愛的朋友們,很高興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盼望也祈求神的靈與我們同在,只有神的靈來,人才能完成神的使命,如果祂不與我們同在,一切都是虛空。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來一起分享清教徒的講道及著作,並且希望從中汲取針對於我們今日的牧養講道中當學的功課。

現在我們先瀏覽一下將要學習的內容大綱: 

1、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清教徒;

2、清教徒思想中講道的重點;

3、關於教牧服侍的呼召;

4、什麼是講道,什麼不是;

5、理解聖經和講道前的預備;

6、通過清教徒的例子了解講道:

(1)根據清教徒的例子看如何講道:

A、聚焦於基督的經歷性講道;

B、區分式講道;

(2)根據清教徒的例子看講什麼: 

A、神的屬性和偉大;

B、三位一體和神的救贖之工;

C、律法的至關重要性;

D、律法和福音間的關係;

E、基督的位格、工作和榮耀;

F、對不敬虔之人的稱義;

G、恩典的記號;

H、恩約的框架;

I、神的主權與人的責任

J、屬靈的掙扎與喜樂;

K、敬虔是在基督裡的信心的果實。

 

  

一、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清教徒
1、清教徒的特徵:集純正教義、屬靈經歷、敬虔生命三者於一身

清教徒在教會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名稱。在宗教改革之後,這個時期各個國家的教會,尤其是在英格蘭的教會需要改革。大多數清教徒是出自英格蘭,而他們的影響也傳播到蘇格蘭、北美、荷蘭、尼格蘭。清教徒運動是在基督教會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因為他們集教義上的純正,屬靈的經歷與敬虔的生命,三者於一身,這在教會歷史上是很罕見的。所以,我們會詳細的談這三點,這三點對中國的教會來講也是至關重要的:就是什麼是純正的改革宗教義,什麼是真正的屬靈經歷,什麼是真正的敬虔。

清教徒一詞的最早起源是1560年,但是,當時「清教徒」這個名詞是個貶義詞,是消極意義的。他們是被稱為清教徒,而不是自稱為清教徒,他們是一群想潔淨教會的牧師。你們可能也知道一些相關歷史:亨利八世剛與第一任妻子離婚,但是當時的天主教會不同意離婚,所以他的想法是與羅馬天主教會割裂,自己來做教會首領。而他並不是新教徒,而是天主教徒。所以,當時的安立甘宗教會其實是新教與天主教的混合體。當亨利八世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接位。他是一個敬虔的人,就像聖經中的約西亞王一樣有改革教會的心志。但是他的身體非常虛弱,在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隨著他的去世正在進行的宗教改革也停止了下來。接下來,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的女兒瑪麗成為女王。瑪麗非常恨惡新教徒,也恨惡宗教改革的教義,於是她竭力地逼迫新教教會。然而神的恩典是,她在1558年就去世了。

屆時,又一位亨利的女兒接任,既伊利沙白女王繼位。跟她的父親一樣,她是一個走中間路線的人,既想討好新教,又想取悅天主教。但是新教並不滿意。而在她上任的1558年,此時,正是清教主義成為一項運動的時候。一般來講,被稱為清教徒之父的是:威廉·帕金斯,當時,在他的領導下以劍橋大學為發源地清教主義運動拉開序幕。在他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被呼召進入了服侍。1604年詹姆斯一世登基,雖然他也是新教徒,但是,他想讓所有的新教牧師都順服他的掌管,導致許多清教的牧師處於壓力之下。之後的查理一世當政時,情況變得更糟糕。查理一世時期有一位天主教的大主教名叫勞達,他支持查理一世,所以也帶給了新教很大的迫害,此時有許多的清教徒們就開始移民到了荷蘭。

1629-1642年,經歷13年的逼迫。1642年開始形成了議會。於此同時,在克倫威爾的領導下英國起了內戰。1645年的時候,查理一世與勞達主教被趕上斷頭臺。期間,一件非常蒙福的事情是在英國內戰時期,英國召開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會,來自於不同教會的清教徒他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起草了偉大的威敏信條。

但是,在克倫威爾之後查理二世復闢了,因此又迎來了大逼迫,約翰·班揚就是生存在這個時代,班揚也不例外的被投入監獄遭受逼迫。1662年,英國有一項法令——《統一法令》,其目的是為了統一英國的國教教會。因此,此法令禁止安立甘宗按立的牧師以外的人員講道,如果想要講道,則必須加入安立甘宗。這一要求對當時的清教徒來說是不可能遵行的。於是,近兩千名牧師因拒絕統一法令而被驅逐離開教會。接下來禁止他們聚會,也禁止他們講道。

這個逼迫從1662年持續到1689年,許多的清教徒在其間去世、受迫害,但是他們對基督的一腔熱火從未熄滅,他們常在荒野聚會,傳講神的話語,聖靈也與他們同在,他們也寫了許多的著作,直到今日我們仍然在享用。他們是受苦的清徒徒,是受逼迫,在患難中的清教徒,但是神就用這樣的蒙恩的管道來潔淨他們,他們便成了神讓他們成為的樣子。他們在黑暗的世界中發出光來,基督榮耀的光,這個光到今日仍然在照耀,只有被基督開啟的人才有看見它的眼睛。

如今他們還在向我們講話,在向我們講在亞當裡的死人,講唯獨在基督裡的生命,還有聖靈那可稱頌的工作,還有祂恩典的神跡,祂救恩的大能。父在祂主權的揀選之愛中的榮耀。所以,一個非常奇妙的事就是,當你讀清教徒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的性格不一樣,教會論也不一樣,但是他們在救恩論上是非常一致的。親愛的朋友們,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在救恩論上的教義不對,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沒有價值,我們所有的勞苦也是枉然,因為我們傳講的不是真理。如果在這段一起分享的時間你什麼都沒有記住,也希望你記住一點:救恩的真教義是什麼?讓我們真正傳講祂話語的真理,也把這個放在我們的實踐當中。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清教徒與講道》|| 理解聖經與預備講道(八)之解經步驟
    比如清教徒曾用過這樣一個例子:出埃及記中法老讓以色列百姓交相同數量的磚,卻不給草料,這在屬靈層面上指向什麼呢——在埃及受奴役、受捆綁比喻人的靈魂在罪惡當中受捆綁,法老的苦待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律法,律法要求人有完美的順服,人必須要遵守神的律法,但是就像法老不給以色列人草料做磚一樣,律法也沒有賦予遵行律法的能力。所以我們為了會眾們應該在禱告中尋找經文的屬靈教導。
  • 《清教徒與講道》|| 關於教牧服侍的呼召(五)
    約17章中祂作了絕美的禱告,我們可以學習並感覺祂是如何渴慕父的榮耀,祂是如何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祂的羊群。所以,一個基督的僕人即使是軟弱的,但內心深處仍然渴慕著基督的榮耀。基督說,我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做多人的贖價(可10:45)。但是你可能因為一些心理缺陷或軟弱或需要,而想要得到認同。所以你在教牧侍奉中尋找這份認同。我們實在需要聖靈來顯明我們真實的動機。
  • 清教徒的養育兒女觀
    經文:弗6:4-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你們還記得,清教徒是在1550年到1700年間大大興旺的英國和美國的基督徒。當然他們在對神話語的認識,或者它在他們生活的應用上並不是完全的,但是他們對此追求所付出的精力和表裡如一,是當代信徒中極少有人能比得上的。我們不必在每一點上都跟從清教徒,但我們能向他們學習,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 清教徒的十種生活觀之——教育觀
    清教徒的十種生活觀之——教育觀 經文:彼前1:13-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調查發現大多數美國人非常關心教育,但我想我們到底是不是真是如此。非常少的學生願意為教育下功夫,非常少的學校願意提供教育,非常少的父母願意為教育付出。 贊成教育,這是很容易的,只要它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就像讀一本書,或者把電視機關上一樣。為我們自己接受教育,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教育,這才是不容易的事。
  • 【0037】靈修神學發展史·5清教徒運動
    清教徒重視閱讀神的話語,認為這是神給個人與大眾的一條誡命,但卻強調宣揚神的道比閱讀神的道重要。」可見,清教徒的一個特點是重視講道。十七世紀英國的法律規定人人都要在主日到教會守禮拜。在聖公會與請教徒的制度下,人若不上教會,就會受處罰,輕的罰款,重的坐監。此外,講道在當時是最壯觀的一種場面,就如今日的足球、羽毛球等賽事一樣。  一個典型的虔誠的基督徒家庭是怎麼開始一個星期的生活呢?
  • 清教徒的教育觀(利蘭·賴肯)
    作者 | 利蘭·賴肯本文轉載自:基督教聖城網 選自《入世的清教徒
  • 經典閱讀 ||《入世的清教徒》05第一章:最初的清教徒是什麼樣的人?(5)(音頻&文字)
    清教徒不注重浮華的外在表現,而確信巴克斯特所說的「一個人生活的內在原則」。理察•格裡納姆(Richard Greenham)抱怨那些「沒有神採、表面光鮮內裡脆弱、……冷漠、……對單純傳揚基督造成很大損害」的講道。用現代話來說,清教徒崇尚「所見即所得」。理察•巴克斯特寫道:「真理愛光明;毫無遮掩的真理最美麗。」
  • 清教徒,不是清貧的教徒
    在英國國教中,因為不受羅馬教皇的管轄,只有坎特伯雷和約克大主教是最高級別的宗教人物,當然還是要歸國王領導。1610年,桑迪斯做了一次旅行,包括法國、義大利、君士坦丁堡、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耶路潵冷只是他旅程中間的一站,並不是專門只來的耶路潵冷。
  • 歷史:五月花朝聖者,清教徒為什麼來到新大陸?
    清教徒到達阿姆斯特丹時,兩個分離主義社區已經存在,一個來自倫敦,另一個來自蓋恩斯伯勒,但這兩個團體因意見分歧而四分五裂,1609年,為了尋求和平,清教徒們決定遷往荷蘭南部的萊頓。清教徒為什麼來到新大陸?在荷蘭生活了11或12年後,這群人開始厭倦了在荷蘭的生活。
  • 告訴你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那幫清教徒為什麼要去美國?
    如果我們從時間上算的話,英國在美國的第一個殖民地是維吉尼亞,它要比五月花號到達美國要早13年。英國為什麼要在美國建立殖民地呢?為什麼這批清教徒到達美國才算作美國歷史的起點呢?英國為什麼要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在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非洲和南美洲,大發橫財,而此時英國只能看著眼紅,而且此時英國的人口急劇增加,英國政府認為向殖民地輸出人口,才能緩解巨大人口增長的壓力。
  • 《清教徒的禮物》:是誰顛覆了美國精神?
    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在英國時就已做好準備,從收到通知到上船,準備時間極短,其間他們要賣掉房子,購買農具等,可他們卻從容應對。世界上有的民族經得起大遷徙的考驗,有的卻不行。在遷徙中,組織隨時可能崩潰,看到身邊人一個個倒下,餘下的人會失去理智,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人人都會固執己見,可最終只能聽一個人的……面對這些困境,清教徒們挺了過來,在《清教徒的禮物》作者看來,他們身上蘊含著真正的美國精神,而這,是決定美國興衰的關鍵。什麼是清教徒精神在前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在信仰中,信仰不會告訴你為什麼,只會說「信則靈」。
  • 歐美歷史—英格蘭清教徒前往美洲的故事!
    可是也該著清教徒倒黴,後來信奉新教的伊莉莎白死了,詹姆斯一世登基,詹姆斯比較同情天主教徒,看清教徒將天主教欺負得狠了,就時不時地敲打幾下。這樣清教徒們的願望實現不了,就覺得受到迫害,總想找個自由的地方,後來他們去了荷蘭。荷蘭的宗教政策比較寬鬆,各個教派之間和平相處。在荷蘭過了十幾年,清教徒們紮下了根。
  • 莎士比亞與清教徒|哄好女王,就可以轉身去撕別人了?
    作為禁欲主義者,清教徒認為戲劇是一種有傷風化的娛樂,會使人道德淪喪、誤入歧途,因而極力反對在倫敦城區興建劇院,更是在1642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關閉了所有劇院。 在「敵對」的環境下,莎士比亞逮住機會就要在劇作中對清教和清教徒加以嘲諷和批判。
  • 十七世紀他與清教徒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事?
    在1620年清教徒到達普利茅斯之後,隨著新殖民地和城鎮的建立,新英格蘭的清教徒人口迅速增長。在最初幾十年的定居生活中,清教徒與鄰國萬帕諾亞格、納拉甘塞特、尼普馬克、佩科特和莫黑根部落保持著一種不穩定但基本和平的關係。清教徒將每個族群分開對待,用歐洲產品交換美洲原住民的貿易商品。
  • 系統崩潰之清教徒版本的資本主義
    大資本攪動下,引發的社會矛盾是這樣的,本就競爭激烈,生存艱難的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剩下的企業為了生存下去,帶著悲情,窮其所能,盡顯清教徒主義的商業本質。沒有道德束縛的清教徒主義在美國是主流,因此,每種事物可自由無束地發揮到極端,豪強巨鱷,在這種環境下極易成形,唯利是圖的清教徒主義商業本質,在這裡彰顯的也是窮兇極惡。
  • 【五月專題】勞動、職業與清教徒的革命|城與邦
    清教徒提出的解決方案起步於一個非常傳統的概念:勞動。清教徒認為勞動有助於促使一個人遵循種種社會戒律,不斷培養各種積極的美德,並且克服懶散、奢侈、通姦等等惡行。所以清教徒們熱烈地讚美了同時代勤勞的荷蘭人過著勤勞而有條理的生活。勞動不僅具有世俗層面的價值,同樣還有著重要的宗教含義。清教的牧師將人的勞動稱為宗教信仰的公開告白。勞動是敬畏上帝者自我肯定的行為。
  • 楊旺:清教徒生活的馬琳
    至於自己,馬琳則設計了一種近乎清教徒的生活:他不抽菸,少喝酒,不玩遊戲,上網也就瀏覽體育新聞。頂多,他會給熟人發幾條黃段子。  但在人尖扎堆的桌球團體,很難說馬琳過得有多愜意。每次名額的競爭,每次規則的更改,每次技術的革新,甚至每次封閉前的減肥,都可能牽扯到馬琳。施之皓曾形容輸給國外對手等於丟了一條命,馬琳則說,為了奧運會,自己丟過七條命。
  • 走進哈佛大學英語聽力01:清教徒和哈佛
    清教徒不僅在美國歷史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同樣在哈佛大學的歷史中也起到了重 要作用。很多清教徒選擇移民到新大陸。 In 1620, a ship named Mayflower left England.船上有102名乘客,其中1/3多的人是清教徒。在接下來的10年中,清教徒 隊伍逐漸壯大起來,並於1628年建立了麻薩諸塞灣殖民地。 Many Puritans had received classic sty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xford University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England.
  • 清教徒的禮物|令人仰慕已久的「美國管理文化」究竟是什麼?(上)
    今天,我要向你推薦的這本書是西方學者霍博兄弟的著作《清教徒的禮物》。它的名字聽起來雖然像是一本有關宗教文化的書,但實際上,是一本描述從英國的清教徒移民開始近 400 年來的美國管理發展的史書。為什麼,今天我要向你推薦這本書呢?因為,這本書通過解析歷史的獨特角度,回答了以下幾個重要問題:移民構築的美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清教徒企業家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 書摘|帝國軟實力:英國雄霸天下的秘訣在於清教徒?
    例如,實驗科學家波義耳認為,如果沒有了造物主,沒有他的智慧所創造出的宇宙和世間萬物都要遵守的規則,那麼科學家們對自然的研究就失去了意義(波義耳,1664: 71-72)。清教徒包容了科學,部分原因是它「既彰顯了上帝的榮耀,又強化了人類的美德」(默頓, 1973:232)。儘管默頓的論證方法存在問題,特別是例證的方法,很容易通過列舉那個時代很多不是清教徒的科學家的例子而證明默頓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