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學生記者對話陳應松、李曉東 聆聽文壇故事 見證青島文學盛世

2020-08-27 半島網

半島:董婉婉

半島學生記者:青島超銀中學(廣饒路校區)2018級十班王晨、2018級六班王曦、2019級六班李長志、徐笑葦、2019級八班杜佳欣、啟元學校曹涵傑

8月14日上午,由市南區總工會和市南區文聯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支持,市南區琴島作家協會、半島都市報社共同承辦的「時代需要文學」名家講座在市南區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啟動。青島市文聯主席團委員、市作家協會主席高建剛,市南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聯黨組書記馮曉松和200名文學愛好者參加了上午的開幕式。開幕式由市作家協會主席高建剛主持,本次「時代需要文學」名家講座將由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幹、陳應松、石一楓將分別以《寫作的化學反應》《作家要有自己的根據地》《書寫中國現實》為題開講,著名評論家李曉東主講《新時代文學的主體特徵》。

「這個時代需要思想,所以需要文學。」半島學生記者團有幸參與其中,感受這一場別開生面的、以「時代需要文學」為主題的文學大咖見面活動,聆聽了名作家陳應松、著名評論家李曉東的講座,提升了自身文學素養,充實提高寫作水平。

小記者手札:

學生記者:王晨、王曦

陳應松老師今天的講座話題是「作家需要自己的根據地」。

何為「作家的根據地」?陳應松老師提到,當年建立起井岡山根據地,在自己的根據地上大力發展事業,最終燃起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燎原之星。革命如此,文學亦如此。陳老師居神農架二十年後寫出長篇巨著《森林沉默》,當生活和寫作都聚焦於自己這片根據地時,陳老師心情平靜安寧,感受到自己對自然、工作、生活的熱愛。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他在理想與現實的根據地裡自由徜徉,感受到自然之美並獲得寫作和生活的力量,將思考注入筆尖,終寫出這篇蘊含無限哲理的作品。

陳老師的講座深入,他開始傾心地向聽眾闡述一個作者的人生規劃,寫文章不是短期的投資。正是當代政治和經濟的騰飛,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寬鬆,城市和人民都是活的潮流,潮流離亂,水流倒灌。造成了新時代下的流浪者。這不僅是身體的流浪,也是精神的流浪:寄人籬下,背井離鄉,感受著床前明月光的鄉愁;他又提出了一個我之前從未聽聞過的一個詞:精神遊子。一個孩子,她想念家鄉的水,南水軟,北水硬,雖然北水好喝,但她更想念家鄉的南水。她喝著北水,想著到底哪裡是我的家鄉?社會造就進步,經濟造就成功。如今的中國不再閉塞,人往高處走,大家都不拘泥於狹小的範圍,不願受其束縛。這也造就了文化的碰撞和轉型。

之後,他提到佔山為王,不能因為別的原因成為流寇。我們應該不改初衷,至死不渝的堅守一塊土地,慢慢的霸佔它,慢慢地擁有它,使這塊土地徹底成為自己的世襲領地,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學生態系統。陳老師的巨著《森林沉默》以森林古猿的遠古鄉愁為切入點,自謙為半吊子知識分子,這不僅是自己的肉體故鄉,也會成為自己的精神故鄉,內心故鄉。

他批判很多人跟風寫作,沒能找到自己的東西,他告訴我們要找到盤根錯節的親屬關係和人脈,這樣才容易產生故事。當你在根據地安營紮寨,你會感到脫胎換骨,當你在根據地築成堡壘,你會感受到鳳凰涅磐。在那裡有新的召喚和起點,在文學的打工生涯重建起自己的文學寶庫。和尚沒有寺廟,怎樣向他人布施?基督信沒有教堂,怎樣叫人信他?我們要甘願做一個文學的打工仔。將生活和理想都投入到一個地方,好好的琢磨它。城莊是社會的縮影,作者就要像一個土匪一樣,佔領一個地方,熟悉它的地形、地質、地貌,於大量的現實中還原一個生活場景,使之成為一個系統的工程,根據地就會逼著你學習。陳老師的《森林沉默》裡有許多有關動植物的科普知識,這些都是他在經過大量採訪和做筆記後,潑墨揮毫寫下的。

提到作者要有自己的logo或地理標識:好作家是一個賣土特產的野路子,單槍匹馬,獨往獨來,遠離群體,尋找自己的老巢;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經常應景寫作,文學不是趕大集,一人一生只傾心於一物,慢慢的磨,千萬不要濫愛。要想像你自己渴望的生活或遠方的生活,而不是熟悉的生活。可以落筆於傳媒人和其他作者少接觸的文字——上帝遺忘的地方。學會非虛構教學,你熱愛的地方,撞倒南牆不後悔。你會對它產生感情;你是膽怯的,懦弱的,都要想像自己是一個勇士,熱愛盛大的山河。做一個文學流浪漢,心靈要強大,不論彷徨恍惚,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怎樣一腔熱忱作協是寫作的組織?如何避免自己在大浪淘沙中成為一個打工文學的寫雜者?那些光怪陸離的與自己思想不切合的文學中,喪失了自己的才華與生命。一輩子和文學捉迷藏也值得。縱有滿腹才華,只寫自己熟悉的,不斷重複,豈不是拾人牙慧?

最終的採訪互動環節,我提出疑問,我們學生如何將陳老師提到的根據地理論運用到實際的考試中。我們從小一直有寫作夢想,也想向陳老師詢問建議。陳老師認真想了一會兒,說道:「你們考試是可以不必深入挖掘。平常可以借鑑我分享的寫作技巧,比如記日記練筆,注重平時的積累、閱讀、摘抄。還可以多參加些文學活動,與人切磋觀點。咱們要關注並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不斷嘗試不同的寫作風格……至於你的寫作夢想,」他向我們露出和藹的微笑,「當然要先好好學習增長知識,沉澱下人生閱歷,選擇在合適的時間發展自己,找準自己位置,堅持一定會成功的!加油!少年強則國強!」我聽著他親切的鼓勵,不禁被他的仁愛胸襟和關心後輩的偉大人格深深感動。

青年、時代、文學是形影相隨的鐵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濤。老一輩的優異成績,早已成為你我青年奮鬥的基石。經過這次活動,我深深感受到: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資源充分共享,文學蓬勃發展。時代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我們最大的文學夢想。

學生記者:李長志

本次主講的是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的國家文匠——陳應松老師。本次講座以「作家需要自己的根據地」貫穿全文。陳應松老師講述了許多自己與神農架的故事,他還著重強調每個作家都應當有自己精神上的故鄉,也就是寫作的根據地。他還把並沒有根據地的作家比作「精神流寇」,接著又講述了許多關於它自身的問題。

活動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對陳應松老師進行了提問。陳應松老師指出作為中學生想寫好應試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書,把書中的優美段落詞句在本子上記錄下來,不斷積累自己的文學素養,就肯定能夠寫出讓自己和老師滿意的作文。陳應松老師又對網絡作家的問題進行了點評,他認為網絡作家偏向於科幻,而實際作家更偏向於寫實,但是未來一定會有更更多種多樣的文體被關注。

伴著午後的陽光,講座圓滿結束了。此次講座完美地彰顯了陳應松老師的寫作風格,也讓聽者受益匪淺。

學生記者:徐笑葦

今天,我很榮幸可以聆聽陳應松老師的講座—「時代需要文學」。講座中陳老師著重提到一點:寫作,要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何為「根據地」,陳應松老師說要對自己的文學作品有規劃。眾所周知,陳應松老師在神農架山林生活了近20年,文學作品的許多靈感也來源於神農架。他說,許多青年作家正是因為寫作沒有一個像神農架一樣的「精神故鄉」,而是盲目跟寫,所以寫了很多作品都不見得出名。按陳應松老師的話說,就是寫的作品要「有logo」—陳老師的logo就是神農架,比如莫言老師的logo就是紅高粱。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logo,那文章再美妙再生動,也會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特點而顯得空洞,從而無法出名。

問到青少年該如何寫作,陳老師說要多讀、多寫、多摘抄。平時要多注重積累,才可以在寫作中開出屬於自己的那朵花。破解作文枯燥乏味的密碼,就是去積累別人積累不到的東西。

這一次的講座給我的寫作帶來很大的幫助,我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活動能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生記者:曹涵傑

在八月十四號下午,半島學生記者團來到了青島軟體園共同傾聽李曉東老師帶來的「新時代文學的主題特徵」講座。

李曉東老師是文學博士,也是小說選刊雜誌社副主編。有豐富的寫作經驗,也可以看出此次講座機會難得。在講座上李曉東老師從高角度,高視角來點評講解中國新時代文學的主題特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師說現在的少年減少了面對社會,接觸社會的經歷。每天的行程基本一樣,從家坐私家車到學校,再坐私家車回家。這令青少年幾乎沒有社會經驗。

在講座最後我問了李曉東老師在他的寫作生涯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事是什麼,李老師回答道:「在我的寫作生涯中,影響比較大的事在童年時期。因為我出生靠近在山西煤礦,所以積攢了豐富的素材,為後面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學生記者:杜佳欣

陳應松老師從什麼是根據地,建立根據地的好處到如何寫好文章,

從陳老師的講座中我了解到,根據地可以是你非常喜歡的地方,只有你想像的地方才是你的根據地,不能你把你厭惡的地方建立成自己的根據地,因為你對它是沒有任何感情的。根據地是被傳媒,甚至被上帝遺忘的地方,或是你想像的地方,這才是你的文學根據地。建立根據地的好處是什麼?能讓我們有一個標誌,一個logo。一個作家對一個地方進行社會解刨,重點一個村,認真地寫它。村莊是時代的縮影,世界就是一個村莊,村莊就是一個世界。要將歷史人格,人文風情,從大量的現實中換成一個一個的生活場景。寫一個地方要了解、認識、學習它的背景和各種各樣的知識。除此之外,也要大量的採訪,大量的做筆記。一個作家不是什麼都能寫的,不是萬能的,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總是寫同一個事物。文學不是趕大集,不是光扎在人多的地方。文學是守貞的結果。

最後陳老師鼓勵我們,寫作不是要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寫你想像的生活,你渴望的生活。你想像的生活,你渴望的生活是你最好的生活。多讀書,積累語言,找一個本子記下來好的段落,好的名言,用到作文裡。

相關焦點

  • 激揚文字、放飛夢想 第五屆「二中·半島杯」學生記者徵文大賽正式...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 劉愷琦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達「激揚文字,放飛夢想」。12月5日,由青島二中教育集團、半島傳媒、青島市作家協會、青島盟諾學校聯合舉辦的第五屆「二中·半島杯」學生記者徵文大賽正式啟動。
  •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傳統文學期刊「觸網」要格外小心
    11月2日,2019《四川文學》全國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省作協報刊聯盟年會在成都召開,紅星新聞記者獨家採訪到了《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就目前文學期刊雜誌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在他看來,並不是所有的文學刊物內容都適合新媒體傳播。李曉東說,「拿《小說選刊》來說,如果開設了電子刊,那麼紙刊肯定會斷崖式下滑,或許一本都賣不出去,致使紙刊迅速『死亡』。因此,傳統文學期刊如果要『觸網』,一定要格外小心。」
  • 半島學生記者到考點採訪實踐 提前感受青島中考氛圍
    半島記者 孫雅琴 實習生 陳昊 考場內考生們奮筆疾書地答題,考場外半島學生記者們也提前感受考試氛圍,對陪考家長們進行了採訪。7月15日,來自青島超銀中學(鎮江路校區)的徐艾新華,青島三十九中的王瑞禹、仇嘉良,青島廣雅中學的王小元以及李滄實驗小學的張浠芮五名半島學生記者,一大早就來到青島五十三中考點門口進行採訪。學生記者們起初還比較羞澀,不敢上前詢問採訪,但是在半島都市報記者的帶領和幫助下,他們從開始需要記者老師帶領採訪,到最後可以自己獨立採訪,逐漸變得勇敢起來。
  • 半島都市報又「押中」高考作文 青島校園看半島很流行
    「這次山東的高考作文題目我們很熟悉,今年半島都市報組織了『提筆戰疫情』徵文比賽,我們認為活動很有意義,就組織老師和學生一起參加,就是寫了『隔而不隔』的主題。」7月7日中午,看到今年的山東高考作文題,新鏵教育教研中心語文課題組組長劉進興奮地告訴記者。看到2020山東高考作文題目後,老師們都非常興奮,感謝半島組織的「提筆戰疫情」徵文大賽,幫他們押中了題目,讓學生在作文素材上有充足的準備。
  • 半島學生記者中考答卷喜洋洋 30人被青島二中、58中錄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董婉婉青島市2020年中考成績正式發布,與眾多成績理想的中考家庭一樣,半島學生記者團也是好消息頻傳。記者從半島學生記者團了解到,半島學生記者團中初三年級學生記者近80人,其中有30名半島學生記者,經中考被青島二中、青島五十八中錄取,人數創新高。
  • 遇見未來 半島學生記者走進人工智慧教育聯盟大會
    半島:董婉婉半島學生記者:青島超銀中學(廣饒路校區)八年級五班 杜寶拉、八年級三班 王韜睿、八年級二班嶽嘉豪、八年級七班劉君藝、包頭路小學劉雅卓2020年8月12日由青島市教育局主辦,以「AI聚智、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人工智慧教育聯盟大會在青島召開,來自教育部、省教育廳、膠東五市、沿黃九省一市部分市教育局領導及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專家、海信、海爾、科大訊飛、華師教育雲、
  • 青島二中三名半島學生記者現場直擊 提前感受高考酸甜苦辣
    來自青島二中的三名半島學生記者也心繫高考,來到了青島電子學校市北校區高考點進行採訪,在這裡,她們從考生、家長、老師等人的口中了解了當下的高考狀況、陪考心情,認真地完成了自己第一次高考採訪報導。三名學生記者的採訪熱情十分高漲,她們穿梭在考點旁的大街小巷上,認真地採訪著考生家長、送考老師,還有維護周邊高考環境的工作人員。
  • 聆聽紅色故事,了解歷史建築——探秘青島德國總督府舊址博物館舊址
    原標題:聆聽紅色故事,了解歷史建築——探秘德國總督府舊址博物館近日,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紅色展覽宣講小組,攜「青島近代歷史沿革與紅色故事」專題展覽,走進青島寧安路小學,在一中午的時間裡,隊員們跟隨講解員阿姨走進迎賓館,了解歷史建築,傾聽紅色歷史。
  • 專訪|陳應松:現代傳媒世界裡,沒有「森林的聲音」
    小說故事發生咕嚕山區的浩瀚森林,主人公是神農架農婦與野人的後代——猴娃。【對話】澎湃新聞:《森林沉默》寫了三年。當初怎麼想到圍繞「猴娃」,寫這樣一個故事?批評家李敬澤在評論裡說:「陳應松欠中國文學一個森林。」這句話深得我心,我也覺得我的確欠自己和神農架一個森林。神農架最具傳奇性的應該是那兒的野人,但野人寫多了沒什麼意思。所以我根據自己的寫作特點,寫了神農架傳說中那個個頭高大、能講話、但智力不是很高的一個人(猴娃)。
  • 走近青島以琳康教展能中心 半島學生記者牽手星星的孩子
    半島記者 董婉婉半島學生記者 夏琳 張浠芮在我們的身邊有著這麼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因為有語言交流和社會交往障礙,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就是自閉症兒童。正值以琳創辦20周年華誕及寧海以琳一周歲生日,半島學生記者團的小記者們來到位於城陽區的青島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與這裡的孩子零距離溝通。活動伊始,以琳陽光班的同學們熱情飽滿迎接小記者團的到來,歡迎儀式上星娃與小記者們互換禮物。據以琳學校張春華老師介紹,以琳創辦於2000年,是經民政局登記註冊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機構。始終致力於自閉症人士的康復訓練及教學研究。
  • 晚報校園記者對話繪本名家
    晚報校園記者對話繪本名家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6.28 星期四 活動中,來自青島實驗高中、超銀學校等校園記者站的晚報校園記者們對熊亮進行了專訪,並聆聽了他對於「傳統中的人性覺悟」的主題分享,感受著優秀原創繪本所內藏的成長價值和翻新式思考。解讀原創繪本的新思路    「我上三年級的時候,我爸給我建了一個畫室,我就天天呆在裡面,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從小到大我有許多五花八門的想法,爸爸媽媽也非常理解支持我,並不幹涉我的想法。
  • 半島學生記者團走進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 續寫抗疫「心」故事
    半島全媒體記者 董婉婉 一位位敬業的醫生,一臺臺巨大的呼吸機,一個個藍白相間的口罩,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抗疫故事。暑假的尾巴,半島學生記者團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有幸採訪到了這些可愛的白衣天使們。
  • 文學期刊:堅守文學本身 擁抱新媒體
    而為了擁抱新媒體時代的新讀者,大多數文學期刊都開闢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今日頭條等新媒體。不過,據記者調查,它們的反響卻不同。有的雜誌仍舊是爭搶名家新作首發資源,以求穩固雜誌的文學品質和影響力。有的雜誌則格外重視文壇新人尤其是基層作者的優秀稿源,以求拓展雜誌的讀者群,避免出現「文學期刊只是辦給作家看的」這類尷尬。
  • 文壇教父童慶炳心臟病去世 曾主編《文學理論教材》
    今天上午,記者從北京師範大學了解到,北師大文學院童慶炳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6月14日晚去世,享年79歲。北師大文學院在童先生的家裡設置了靈堂,告別儀式暫定周四。童慶炳在文藝學領域是泰鬥級人物,曾培養過該領域眾多知名學者,莫言、餘華、劉震雲等知名作家曾是他的學生。
  • 半島客戶端海防知識答捲風靡青島學生圈(圖)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自暑假開始,由青島市教育局、中國海軍博物館、半島都市報共同舉辦的國防教育大課堂系列活動正如火如荼進行,記者了解到,自半島客戶端的海防知識答卷上線以來,受到全市中小學生以及孩子家長的熱烈響應,報名熱線如潮水般湧來,半島客戶端「海防知識答卷」頁面單日打開量平均4萬左右,也極大帶動了半島客戶端在島城中小學生及家長群體內的下載量和認可度
  • 大咖會診:文學期刊路在何方
    而為了擁抱新媒體時代的新讀者,大多數文學期刊都開闢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今日頭條等新媒體。不過,據記者調查,它們的反響卻不同。有的雜誌仍舊是爭搶名家新作首發資源,以求穩固雜誌的文學品質和影響力。有的雜誌則格外重視文壇新人尤其是基層作者的優秀稿源,以求拓展雜誌的讀者群,避免出現「文學期刊只是辦給作家看的」這類尷尬。
  • 賈連友新作《當代文壇名家紀實》李青石文學評論集《漢中文壇風景...
    60多位作家、文藝評論家和文學愛好者參加了首發座談。賈連友的《當代文壇名家紀實》一書記錄了陳忠實、賈平凹、雷抒雁、莫伸、葉廣芩等十五位享譽中國文壇名家的生活狀態與藝術追求。作者現任漢中市文聯主席,且長期工作在宣傳思想文化系統,與書中描寫的多位文壇名家有著多年的交往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第三屆"二中·半島杯"中英文徵文大賽筆試昨開賽
    2016年第一屆「二中·半島杯」學生記者徵文大賽在全青島引起了廣泛關注,近兩千名學生進入複賽。2017年第二屆徵文大賽在原來基礎上加入了英文寫作,吸引了三千多名學生參賽。今年是第三屆,由青島二中、青島二中分校、半島都市報社、青島市作家協會、青島盟諾學校聯合主辦,嶗山旅遊集團參與協辦,得到了青島市教育學會的指導,參賽人數再創新高。
  • 半島學生記者走進報紙印刷廠,了解一份報紙的「誕生」
    8月16日上午,半島學生記者團走進了位於青島市市北區興德路的半島都市報印刷廠,探索一份報紙「誕生」的秘密。上午九點半,半島都市報印刷廠的車間卻沒有機器運作的聲音,一片寧靜。據印刷廠班組長張峰說:「印刷廠工人的上班時間主要在凌晨十二點到早晨五點,根據不同報紙的發行時間,規劃印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