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董婉婉
半島學生記者:青島超銀中學(廣饒路校區)2018級十班王晨、2018級六班王曦、2019級六班李長志、徐笑葦、2019級八班杜佳欣、啟元學校曹涵傑
8月14日上午,由市南區總工會和市南區文聯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支持,市南區琴島作家協會、半島都市報社共同承辦的「時代需要文學」名家講座在市南區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啟動。青島市文聯主席團委員、市作家協會主席高建剛,市南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聯黨組書記馮曉松和200名文學愛好者參加了上午的開幕式。開幕式由市作家協會主席高建剛主持,本次「時代需要文學」名家講座將由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幹、陳應松、石一楓將分別以《寫作的化學反應》《作家要有自己的根據地》《書寫中國現實》為題開講,著名評論家李曉東主講《新時代文學的主體特徵》。
「這個時代需要思想,所以需要文學。」半島學生記者團有幸參與其中,感受這一場別開生面的、以「時代需要文學」為主題的文學大咖見面活動,聆聽了名作家陳應松、著名評論家李曉東的講座,提升了自身文學素養,充實提高寫作水平。
小記者手札:
①
學生記者:王晨、王曦
陳應松老師今天的講座話題是「作家需要自己的根據地」。
何為「作家的根據地」?陳應松老師提到,當年建立起井岡山根據地,在自己的根據地上大力發展事業,最終燃起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燎原之星。革命如此,文學亦如此。陳老師居神農架二十年後寫出長篇巨著《森林沉默》,當生活和寫作都聚焦於自己這片根據地時,陳老師心情平靜安寧,感受到自己對自然、工作、生活的熱愛。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他在理想與現實的根據地裡自由徜徉,感受到自然之美並獲得寫作和生活的力量,將思考注入筆尖,終寫出這篇蘊含無限哲理的作品。
陳老師的講座深入,他開始傾心地向聽眾闡述一個作者的人生規劃,寫文章不是短期的投資。正是當代政治和經濟的騰飛,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寬鬆,城市和人民都是活的潮流,潮流離亂,水流倒灌。造成了新時代下的流浪者。這不僅是身體的流浪,也是精神的流浪:寄人籬下,背井離鄉,感受著床前明月光的鄉愁;他又提出了一個我之前從未聽聞過的一個詞:精神遊子。一個孩子,她想念家鄉的水,南水軟,北水硬,雖然北水好喝,但她更想念家鄉的南水。她喝著北水,想著到底哪裡是我的家鄉?社會造就進步,經濟造就成功。如今的中國不再閉塞,人往高處走,大家都不拘泥於狹小的範圍,不願受其束縛。這也造就了文化的碰撞和轉型。
之後,他提到佔山為王,不能因為別的原因成為流寇。我們應該不改初衷,至死不渝的堅守一塊土地,慢慢的霸佔它,慢慢地擁有它,使這塊土地徹底成為自己的世襲領地,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學生態系統。陳老師的巨著《森林沉默》以森林古猿的遠古鄉愁為切入點,自謙為半吊子知識分子,這不僅是自己的肉體故鄉,也會成為自己的精神故鄉,內心故鄉。
他批判很多人跟風寫作,沒能找到自己的東西,他告訴我們要找到盤根錯節的親屬關係和人脈,這樣才容易產生故事。當你在根據地安營紮寨,你會感到脫胎換骨,當你在根據地築成堡壘,你會感受到鳳凰涅磐。在那裡有新的召喚和起點,在文學的打工生涯重建起自己的文學寶庫。和尚沒有寺廟,怎樣向他人布施?基督信沒有教堂,怎樣叫人信他?我們要甘願做一個文學的打工仔。將生活和理想都投入到一個地方,好好的琢磨它。城莊是社會的縮影,作者就要像一個土匪一樣,佔領一個地方,熟悉它的地形、地質、地貌,於大量的現實中還原一個生活場景,使之成為一個系統的工程,根據地就會逼著你學習。陳老師的《森林沉默》裡有許多有關動植物的科普知識,這些都是他在經過大量採訪和做筆記後,潑墨揮毫寫下的。
提到作者要有自己的logo或地理標識:好作家是一個賣土特產的野路子,單槍匹馬,獨往獨來,遠離群體,尋找自己的老巢;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經常應景寫作,文學不是趕大集,一人一生只傾心於一物,慢慢的磨,千萬不要濫愛。要想像你自己渴望的生活或遠方的生活,而不是熟悉的生活。可以落筆於傳媒人和其他作者少接觸的文字——上帝遺忘的地方。學會非虛構教學,你熱愛的地方,撞倒南牆不後悔。你會對它產生感情;你是膽怯的,懦弱的,都要想像自己是一個勇士,熱愛盛大的山河。做一個文學流浪漢,心靈要強大,不論彷徨恍惚,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怎樣一腔熱忱作協是寫作的組織?如何避免自己在大浪淘沙中成為一個打工文學的寫雜者?那些光怪陸離的與自己思想不切合的文學中,喪失了自己的才華與生命。一輩子和文學捉迷藏也值得。縱有滿腹才華,只寫自己熟悉的,不斷重複,豈不是拾人牙慧?
最終的採訪互動環節,我提出疑問,我們學生如何將陳老師提到的根據地理論運用到實際的考試中。我們從小一直有寫作夢想,也想向陳老師詢問建議。陳老師認真想了一會兒,說道:「你們考試是可以不必深入挖掘。平常可以借鑑我分享的寫作技巧,比如記日記練筆,注重平時的積累、閱讀、摘抄。還可以多參加些文學活動,與人切磋觀點。咱們要關注並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不斷嘗試不同的寫作風格……至於你的寫作夢想,」他向我們露出和藹的微笑,「當然要先好好學習增長知識,沉澱下人生閱歷,選擇在合適的時間發展自己,找準自己位置,堅持一定會成功的!加油!少年強則國強!」我聽著他親切的鼓勵,不禁被他的仁愛胸襟和關心後輩的偉大人格深深感動。
青年、時代、文學是形影相隨的鐵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濤。老一輩的優異成績,早已成為你我青年奮鬥的基石。經過這次活動,我深深感受到: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資源充分共享,文學蓬勃發展。時代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我們最大的文學夢想。
②
學生記者:李長志
本次主講的是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的國家文匠——陳應松老師。本次講座以「作家需要自己的根據地」貫穿全文。陳應松老師講述了許多自己與神農架的故事,他還著重強調每個作家都應當有自己精神上的故鄉,也就是寫作的根據地。他還把並沒有根據地的作家比作「精神流寇」,接著又講述了許多關於它自身的問題。
活動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對陳應松老師進行了提問。陳應松老師指出作為中學生想寫好應試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書,把書中的優美段落詞句在本子上記錄下來,不斷積累自己的文學素養,就肯定能夠寫出讓自己和老師滿意的作文。陳應松老師又對網絡作家的問題進行了點評,他認為網絡作家偏向於科幻,而實際作家更偏向於寫實,但是未來一定會有更更多種多樣的文體被關注。
伴著午後的陽光,講座圓滿結束了。此次講座完美地彰顯了陳應松老師的寫作風格,也讓聽者受益匪淺。
③
學生記者:徐笑葦
今天,我很榮幸可以聆聽陳應松老師的講座—「時代需要文學」。講座中陳老師著重提到一點:寫作,要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何為「根據地」,陳應松老師說要對自己的文學作品有規劃。眾所周知,陳應松老師在神農架山林生活了近20年,文學作品的許多靈感也來源於神農架。他說,許多青年作家正是因為寫作沒有一個像神農架一樣的「精神故鄉」,而是盲目跟寫,所以寫了很多作品都不見得出名。按陳應松老師的話說,就是寫的作品要「有logo」—陳老師的logo就是神農架,比如莫言老師的logo就是紅高粱。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logo,那文章再美妙再生動,也會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特點而顯得空洞,從而無法出名。
問到青少年該如何寫作,陳老師說要多讀、多寫、多摘抄。平時要多注重積累,才可以在寫作中開出屬於自己的那朵花。破解作文枯燥乏味的密碼,就是去積累別人積累不到的東西。
這一次的講座給我的寫作帶來很大的幫助,我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活動能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
④
學生記者:曹涵傑
在八月十四號下午,半島學生記者團來到了青島軟體園共同傾聽李曉東老師帶來的「新時代文學的主題特徵」講座。
李曉東老師是文學博士,也是小說選刊雜誌社副主編。有豐富的寫作經驗,也可以看出此次講座機會難得。在講座上李曉東老師從高角度,高視角來點評講解中國新時代文學的主題特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師說現在的少年減少了面對社會,接觸社會的經歷。每天的行程基本一樣,從家坐私家車到學校,再坐私家車回家。這令青少年幾乎沒有社會經驗。
在講座最後我問了李曉東老師在他的寫作生涯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事是什麼,李老師回答道:「在我的寫作生涯中,影響比較大的事在童年時期。因為我出生靠近在山西煤礦,所以積攢了豐富的素材,為後面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⑤
學生記者:杜佳欣
陳應松老師從什麼是根據地,建立根據地的好處到如何寫好文章,
從陳老師的講座中我了解到,根據地可以是你非常喜歡的地方,只有你想像的地方才是你的根據地,不能你把你厭惡的地方建立成自己的根據地,因為你對它是沒有任何感情的。根據地是被傳媒,甚至被上帝遺忘的地方,或是你想像的地方,這才是你的文學根據地。建立根據地的好處是什麼?能讓我們有一個標誌,一個logo。一個作家對一個地方進行社會解刨,重點一個村,認真地寫它。村莊是時代的縮影,世界就是一個村莊,村莊就是一個世界。要將歷史人格,人文風情,從大量的現實中換成一個一個的生活場景。寫一個地方要了解、認識、學習它的背景和各種各樣的知識。除此之外,也要大量的採訪,大量的做筆記。一個作家不是什麼都能寫的,不是萬能的,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總是寫同一個事物。文學不是趕大集,不是光扎在人多的地方。文學是守貞的結果。
最後陳老師鼓勵我們,寫作不是要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寫你想像的生活,你渴望的生活。你想像的生活,你渴望的生活是你最好的生活。多讀書,積累語言,找一個本子記下來好的段落,好的名言,用到作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