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回眸(六)

2020-08-27 鍾舒文

路困求學

儘管老師們不斷勉勵學生來上學讀書,但邊遠山區的大多數學生上學路途太過遙遠,通鄉通村道路路況差,走在山間小路上,一路坡陡路窄,有的為懸崖掉坎,隨時都有滑落之險。加之有的學生尤其是女孩子要承擔家務和幹農活,所以還有不少輟學的學生,有的到了適齡上學的孩子,卻要帶弟妹幫父母幹家務活,當時不來上學的孩子也不少。 我想起有段時期新聞報導的&34;上學,確實是沒有一點兒誇張。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34;下面的一條新路建成,山裡的群眾和學生告別了&34;。

目前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工程在廣大貧困山區得以充分體現和實施,在國家和地方共同的努力下,我慶賀山區孩子能更加便利地上學了。

複式教學

循序漸進的複式班教學。複式班教學是山區農村一種特色教學, 兩個甚至三個年級的學生坐在一個班學習,教師直接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交替進行,教學頭緒多、時間緊、任務重。

我這位&34;老師 兩個複式班先後都任教過,並且擔任複式班的全部課程,包括語文、數學、政治、音樂、美術和體育,哈哈,可謂萬能老師!

陳老師是學校的負責人,四位老師中只有溫老師是國家正式編制的教師。

另三位老師都會教我如何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我會不恥下問,學習他們如何教學,觀察他們是怎樣分配兩個年級的教學時間。

然而不同年級會相互幹擾,直接教學和自主學習的時間安排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做出,比如,二年級學生進行直接教學需要15分鐘,那四年級學生就要安排他們做15分鐘的作業,也就是讓他們自主學習,如果安排作業量大的話,他們可能很難完成,會馬虎了事,作業量少的話,他們做完作業又會閒著沒事,必然坐不住,會影響二年級教學,因此我要精心備課,穩操勝算

我是初出茅廬,這些孩子好動和我鬧著玩,他們有時把我備課筆記藏起來;我在黑板上寫字,下邊一齊跺腳,你一回頭都老老實實的看著我微笑;課堂上會出現學生竊竊私語嗡嗡講話聲音,我需要重新組織教學,教學任務是靠拖延時間來完成的,我想反正我一人包打天下,大不了我辛苦點就是了!但上級領導會來檢查學校工作,會聽我的課,那不是出乖露醜嘛!

我開始反思了,上課之前身先士卒,正確地安排學生自習&34;的時間內所做的作業量,並計劃好教學&34;的時間內,所授內容的教學方法、步驟、時間等等。幾經摸索,我還總結出應該考慮年級難易重點,不能每一節課兩個年級平分秋色,還要有明確的教學順序,&34;&34;搭配也沒有一定的模式

其次,在減少課堂上兩個年級聲音幹擾方面下功夫。如上語文課,不朗讀,只範讀或默讀,把朗讀放到自習或其他時間。自主作業的學生遇到作業中的難題需要提問,以及有的學生不做作業而聽其他年級的講課內容,或不遵守紀律去講話等等,我就著重培養了一批學習好,責任心強,樂於幫助別人的得力小助手,如檢查練習,作業完成情況,輔導接受力慢的同學,管理紀律等。我設法把幹擾減少到最低,有利了學生專心學習。

複式教學實踐讓我認識到:任何事情,只要克服困難,努力去探索、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都能循序漸進、駕輕就熟。

 &34;老師。

音樂課上,因為我喜好唱歌,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我的嗓音不算很亮,但還算得上寬和厚,教學生唱歌還會邊唱邊演,教個表演唱還能順風駛船。

順帶表一表,前幾年,我受邀參加師生聚會,四十多年未見的一位學生提起:&34; 說完他就唱了起來。他的話和歌讓我思緒萬千,暫且不提,言歸正傳。

然而作為音樂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生唱歌,還要教讀譜知識,自己要會彈奏樂曲等等,我與正規的音樂教師相比,恰似雲龍井蛙!

山區學校的體育活動真叫人發愁,學校只有一張桌球桌,配有兩付桌球拍,校舍後面的空地上師生自己挖了個沙坑。

我打桌球削、攻、拉球藝不錯,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在這裡派上了用場。除了教打桌球、跳繩、跑步,還想起什麼教什麼,會什麼教什麼,在體育器材匱乏的情況下,如何上好體育課我動足腦筋了,組織學生迎面接力比賽,組織做遊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鷹抓小雞、蒙眼點小丑鼻子、拉繩比賽、仰臥起坐比快等等,真是&34;,這些遊戲提高了孩子們的競爭和群體意識。學生從小封閉在山村莊裡,對外界的新鮮東西很敏感,有強烈的求知慾,喜歡這種體育教學,看到他們快樂自由的模樣,我也樂此不疲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上美術課可就難為我了,那是一門專業技巧課,要有美術專業水平!怎麼辦?外柔內剛的我&34;,自我感覺力所能及,可能是父親的遺傳基因,父親當過製圖老師,有美術天賦。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教學生畫兒童畫、簡筆畫、素描等,還算差強人意

稱自己是一名音、體、美萬能老師,那是戲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職場萬金油博而不精。

轉而再沈思默想,為了時代社會的需要,有多少同道中人&34;老師,正在起著歷史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知青民辦教師。1966年至1977年,這段時間正值&34;,中小學入學人數的增加,對師資需求劇增,再加上出現了師範院校招生的停止,公辦教師來源也中斷,因此民辦教師隊伍日漸壯大。

對農村來說,生長於城市的下放知識青年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有較多的文化知識,自然擔負起了文明使者的責任,眾多下放的知青充實到農村民辦教師隊伍之中。

知青民辦老師分擔了國家缺乏師資的困難,給農村帶去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科學知識。

我在公社、縣城、上高縣各地區參加教師集訓時,得知不少教師是知青,知青老師中有一人一校,身兼校長,帶一至五年級的班,既教語文和數學,又教音樂和體育,這就是當時農村學校的現狀。

知青走上了三尺講臺,成為民辦教師隊伍裡的中堅力量,多多少少改變了山區農村文化落後、封建傳統、陳規陋習,推動了農村文明建設,為農村掃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知青老師在農村孩子們的眼中大多是帥哥靚女、不同凡響。

學生描述過我當年的儀態,「身材勻稱的一位年輕女教師,皮膚細膩,一頭髮黃的秀髮,梳成松松的一根辮子,斜搭在肩頭,五觀相貌並不是特別標緻,卻是那麼莊重典雅」;

學生還說,「……是那種特會教的老師,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通俗易懂……」。

眾所周知,知青老師曾是照進學生生活的明媚陽光,讓農村的學生時代豐富多彩,讓他們成長得更飽滿、豐碩;

許多學生耳濡目染,他們說,知青老師是他們的幸運之神,這些老師當時那麼年輕,沒經歷過師範教育的培訓,只是高中或初中畢業,卻是好老師,整體素質讓人豎大拇指!

1978年起,我國對民辦教師隊伍進行整頓,淘汰部分經培訓仍不合格的民辦教師,將部分優秀民辦教師轉為公辦,進行妥善安置等措施。

民辦老師隊伍龐大,高峰時曾佔到全國教師總數的60%以上,毋庸置疑,這是一支對農村基礎教育特別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進程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隊伍

沒有民辦教師,就沒有九年義務教育今天的普及程度,我國民辦教師和其中的知青民辦教師,我為他們對教育事業立下的不可磨滅的功績而引以自豪!

儘管有的知青當民辦教師時間不長,但生命裡有了這段歷史,讓知青體會了教師的崇高和光榮!

科技知識經濟崛起,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時代到來,下幾代人也許真的很難想像民辦教師曾經處於怎樣的生活狀態。

然而我對&34;教師的那份情深,卻足以穿透歲月的屏障,已沁入肺腑。

我當民辦教師的熱情與務實,註定了我與教師職業結緣。

不久我轉為了國家正式公辦教師,並接受各級培訓任教英語。為了勝任中學英語教學工作,我又以自學為主先後分別在教育學院英語專科和師範大學英語本科畢業。

我一個學疏才淺的女孩子因自強不息而逐漸成為桃李滿天下的優秀園丁。

我們的知青歲月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它留給我的是經歷、艱苦、財富、沉思······

原創作品 謝謝閱讀 待續 下集更精彩!

相關焦點

  • 我的知青歲月(8)
    當知青的日子,難過得還不是缺米少鹽,不是異鄉客的孤獨難熬,而是在無望中等待!人本就是靠希望活著:或希望將來,或希望後代,或希望其他。而作為70年代,知青中的個體我,能看到什么希望?只是像『塵土,飄蕩在不盡地流年裡。其中的悲哀,是無法言狀的。 生活總是會有意外。1977年全國突然恢復高考,給百方青年帶來曙光。我像溺水者抓住稻草,無用,也死死不放。報名去,名落孫山也比沒有機會強。
  • 知青歲月回眸(五)
    學校綜述黃石大隊中心小學座落在黃石生產隊的徐屋村,從黃石鋪公路旁走上一段陡坡路再走一段羊腸小道,大約有六、七分鐘的路程。黃石中心小學有學生40多個,五個年級分成三個班,五年級為單式班,二、四年級和一、三年級學生各為複式班,每班人數均為十多個。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因此也只有小學六年級文化水平。戲稱小學本科生。我和我們連隊的上海市區知青,就是這類「本科生」。據史料記載,上山下鄉期間,離開上海市區的上海知青共有60萬7千多人。其中奔赴到雲南農村和兵團的有55944人。我和我的上海知青戰友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拍攝於2015年11月重返知青連隊。
  • 盤錦:大窪區趙圈河「知青總部」,這裡存儲了多少人的知青歲月
    旨在發掘、保護和宣揚中國歷史文遺產,頌揚當年知青的歷史功績,目前景區已經開發了集住宿、餐飲、娛樂、展覽於一體的服務設施,搭起了一個重溫激情歲月的平臺,為知青文化愛好者創建了一處汲取文化精髓的場所,為旅遊愛好者開闢了一席體驗知青生活的天地。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夢想從實踐開始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品讀青春 打磨人生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14)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再結合我們兩月有餘的支教經歷,我們對書中青年習近平的知青歲月產生了強烈共鳴。青春是什麼?七年歲月,習近平把汗水揮灑在黃土高原上,打磨人生,品味青春。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最「青春」的選擇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杭大歲月回眸 | 不尋常的大學年華(六)
    我們這個年級共有兩個班,我所在的是中一(1)班。我們班有33個人,其中插班生3人,均來自全省各地。杭大歷史悠久,前身是創建於1897年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是一所文理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師資力量比較強,當時講師職稱以上就佔教師總數三分之一;學校圖書館藏書達50多萬冊,在全國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文安驛公社在公社大院請下鄉知青吃了一頓飯,用大籠屜蒸的白饃,還有豬肉燉菜。知青們圍成一圈,蹲在院子裡吃。我們這些從北京來的孩子覺得這些飯菜很普通,沒有什麼特別的。後來,經歷了插隊的艱苦生活,回想起那頓飯來,真是了不起。當時公社為了招待我們知青,拿出了他們能拿出來的最好東西。我們知青在文安驛公社大院裡吃飯時,很多老百姓都趴在牆頭上看。
  • 行走千裡草原,帶你零距離穿越到知青歲月
    正值晌午時分,位於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的知青小鎮迎來當日第五批遊客。步行知青小鎮,「穿越」感撲面而來,供銷社、新華書店、國營照相館....等特色房內,遊客細細觀看屋內陳設,在不經意的瞬間仿佛回到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我的黃土情支教心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人生難忘「北大荒」 舉杯著文譜華章——「北大荒」杯「知青歲月」徵文頒獎紀實
    ▲澧縣縣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譚登山(右)為特別獎獲得者白國慶(左)頒獎,其獲獎作品為《繞不過的知青時代》▲澧縣文旅廣體局黨組書記、局長關洪日(左)為一等獎獲得者陳小鷹(右)頒獎,其獲獎作品為《圓夢復旦,感恩知青歲月》
  • 知青劉平
    文革期間,他倆曾經是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六團的上海知青,又是山東老鄉(父母均為山東藉)。所以,他倆與我都是「雲南知青」戰友了。另外,在那個年代,我們都被劃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類,簡稱「可教子女」。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泉州長途抵達葛坑知青點後, 我與知青點的另兩名男知青Y和C第一次見面認識。隨後, 一名落單的男知青S也匆匆趕到。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六位知青在同一屋簷下, 開始了共舀一鍋飯的生活。在葛坑三隊, 我們的住屋不搭左鄰右舍, 獨自佇立在小山包後山通往葛坑墟集小街的小路上。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感悟】無奮鬥 不青春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採訪對象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上山挑擔240斤不腿軟, 下山拖竹五六百斤氣不喘, 挖石駁坎敢於和頂尖勞力抬扛。我用實力證明我不是個軟蛋!山民是最實在的。他們評判標準也是一個「實」字。我的工分從初時婦女兒童工分的5分、8分馬上躍至7分、8分, 接著又給我評為9分、8分。全天候頂級勞力是10分, 我一年山齡卻拿了9分、8分, 你說我行不行?
  • 青年的楷模 學習的榜樣——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現在,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下簡稱《歲月》),了解了總書記青年時期的點點滴滴,我們再來回味和咀嚼這段話,更有一種跨越歷史、直擊人心的觸動與震撼,更能體會到總書記在講這一番話時的語重心長、殷殷囑託。我理解,總書記這段話是說給廣大青年聽的,同時每一個字又是對自己知青歲月的深沉感悟。
  • 陝師大開設「《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必修課 激勵學生紮根...
    近日,記者從陝西師範大學了解到:由百篇學生學習心得集結而成的《理想信念與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將要出版發行。從2017年秋季開始,陝西師範大學為新入學的免費師範生開設「理想信念與卓越師範人才培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通識教育核心必修課,並逐步將範圍擴大到了全體免費師範生。
  • 10位大連知青在瓊結的青春歲月_雜誌_中國西藏網
    圖為大連知青於1976年8月16日赴西藏前在大連火車站臺合影留念。  那是在2019年9月,我見到他的時候,他的雙鬢早已被時光染上了點點白色,而他似乎並不在意,仍熱情地與當年下鄉的地方——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下水鄉下水村(原久河公社)村民打招呼、熱情地擁抱,尋找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回憶和使命初心。  他便是44年前響應國家號召從大連市申請到西藏的畢業生中,精挑細選的10位知青之一,林權久。
  • 我的知青生活 (一)
    一九七七年七月,我從長春市實驗學校十年二班畢業,上山下鄉來到了吉林省榆樹縣秀水公社蘇家大隊第六生產隊集體戶,當了一名知青。下鄉前,父親單位贈送我們下鄉知青每人一個木頭箱子,一個筆記本。父親單位出大客車,有家長陪同,把我們從家樓下一直拉到集體戶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