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2020-12-22 中國軍網

「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採訪對象:王燕生,1951年生。北京市人大附中學生,1969年1月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住同一孔窯洞。當年底參軍入伍,復員後曾在工廠和科研單位工作。1993年出國留學。2011年退休前在外企任職。

採 訪 組:本報記者 邱 然 黃 珊 陳 思 等

採訪日期:2016年5月11日

採訪地點:中央黨校電視臺演播室

採訪組:王燕生同志,您好!很高興採訪您,請您講一講當時知識青年下鄉插隊的大背景。

王燕生: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市裡吃閒飯!》的文章,公開發表了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那個時候,全國各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達毛主席的指示,大家熬著夜上街遊行,敲鑼打鼓。

我是人大附中的,家在農科院。原本我想年底徵兵的時候去參軍,但毛主席指示一下來,我考慮還是響應毛主席號召,去當知青。我們那一批知青裡面,大部分人去插隊都是因為聽了毛主席的指示,可能還有家庭、個人所處的環境等因素。

採訪組:您還記得離開北京去插隊的情形嗎?

王燕生:北京知青是從北京站坐專門的列車走的,來送行的人特別多。我記得自己從北京站上火車的時候,我父母沒來,是我的兄弟姐妹來送我的。當時心裡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我忘記自己是否哭了,來送我的家人可能哭了。我們乘坐的那列火車,車廂裡面是一個個的格子,每個格子裡面坐七八個知青。

那時候坐火車可到不了梁家河,連北京直達延安的火車都沒有,我們是從河南繞過去的。我記得是在陝西銅川下的火車,在附近住了下來,住的地方沒有床,我們就把稻草鋪在地上,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我們坐大卡車到延安,在那裡住了一個晚上。第三天,我們坐大卡車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文安驛公社在公社大院請下鄉知青吃了一頓飯,用大籠屜蒸的白饃,還有豬肉燉菜。知青們圍成一圈,蹲在院子裡吃。我們這些從北京來的孩子覺得這些飯菜很普通,沒有什麼特別的。後來,經歷了插隊的艱苦生活,回想起那頓飯來,真是了不起。當時公社為了招待我們知青,拿出了他們能拿出來的最好東西。

我們知青在文安驛公社大院裡吃飯時,很多老百姓都趴在牆頭上看。當地老百姓很淳樸,一聽說北京來的知青,都說是「中央來的知青」,「毛主席身邊來的人」。吃完飯以後,開始集合,念名單,各村來接各村的知青,這時候我們才知道被分到了梁家河。梁家河的人來幫我們搬行李,我們就給人家遞煙。農民看到我們給的是過濾嘴香菸,都是雙手接煙的。當時,我們給的煙都是牡丹、中華,也有大前門。大前門雖然在北京屬於很一般的煙,但在農村算是非常高檔了。

採訪組:你們是怎麼從文安驛到梁家河的?

王燕生:來接我們的梁家河村民,幫著把大件行李和箱子放在毛驢背上和平板車上,很快就堆滿了。剩下的都是小件行李,村民們就幫忙拎著。行李堆中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棕箱,一位叫張太平的社員覺得這個箱子比較小,拎著就行了,不用放在平板車上了。誰知,他拎起來之後就大聲說:「這個小箱子看著不大,咋這麼沉啊?」我最初也不知道那是近平的箱子,後來才知道是他的,裡面裝得滿滿的都是書。

就這樣,梁家河的社員和我們一起走到了梁家河村。到村裡時,天已經快黑了。

到了梁家河,由於我們知青的灶還沒開起來,晚飯就到各家各戶吃派飯。村民家裡都點著煤油燈,讓我們上炕吃飯。我吃派飯的那戶村民給我做了餄餎面。我吃的時候,在餄餎裡發現了一丁點兒羊肉沫兒。我當時還覺得肉少,後來才知道,農民過年才能吃這個。

我從村民家裡出來,村民說送我回去,我說不用送了,結果一出門,外面沒有路燈,黑咕隆咚的,我兩眼一抹黑,還真找不到我們住的窯洞了。等我找到了窯洞,近平他們吃飯也都回來了,我們一交流,各家各戶的派飯都做得挺好,有高粱面的餄餎,有饃饃片。

我們六個人要在一鋪炕上睡覺,當天晚上分鋪位。楊京生愛乾淨,離灶臺遠一點,住在靠窗戶的第一個。雷平生的母親在延安待過,她告訴雷平生離灶臺近的地方暖和,他就睡在離灶臺最近的鋪位,結果那個地方太熱,把被子都給烤糊了。近平沒有刻意選,就在雷平生旁邊的鋪位住。

採訪組:當地有的社員說,你們到梁家河之後,拿出麵包來餵狗,在那個糧食匱乏的年代,他們有些不理解。您了解具體情況嗎?

王燕生:其實這是一個誤會。我們下鄉時,每個人都可能隨身帶一些吃的、用的。有人帶了麵包,可是在路上走了好幾天,麵包一直都捂在包裡,到梁家河的時候就發黴了。發黴的麵包就不能吃了,人吃了會拉肚子的。村裡的狗都不怎麼拴,隨便亂跑,跑到我們院裡的時候,我們就把發黴的麵包拿出來餵狗了。剛到梁家河時,我們和村民彼此還比較陌生,接觸少,互相不了解情況,所以就出現了這個小誤會。後來,我們和村民漸漸熟悉起來,就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誤會。

採訪組:你們幾位知青,初次從首都北京到陝北農村生活,經歷了哪些困難?後來是如何適應的?

王燕生:一開始覺得很不適應,我們畢竟都是大城市裡長大的,覺得陝北農村的生活各方面都太艱苦,太原始,什麼都不方便。現在我倒是覺得,年輕人多吃苦,多體驗,對成長有很大好處。

講到生活方面不習慣的地方,我就想起以前我在電視上看到近平接受採訪,談到「過五關」的時候,一講到「跳蚤關」,我就笑了。這是一種會心的笑,只有我們這批人才能講出這樣的話。這讓我想起我們當時所經歷的「磨難」。近平講得非常真實,沒有經歷過那種生活的人,說不出來這些細節。

我們剛到陝北,身上就開始長大疙瘩,那時候都不知道是跳蚤咬的。這種包比蚊子叮得還嚴重,我們用手反覆地撓,撓得多了就撓破了,流血。當時的被子都不像現在,是沒有被罩的,我們的白色被裡上粘得都是血點。身上的這些包,撓破了就疼,不撓破就特別癢。我們問村民,他們也說不明白怎麼回事——當地人都沒有這個毛病,北京娃娃來了怎麼就得這種病呢?

有些知青就往家裡寫信,也沒有說明白,就說身上總是起很癢的大包,家裡回信就猜測說,可能是水土不服吧。到了後來,我們才發現是跳蚤咬的。在陝北農村,家畜家禽的身上都有跳蚤和蝨子,窯洞裡四面都是黃土,地面不像現在鋪地磚,當時都是壓實了的黃土地面,跳蚤在裡面很容易滋生、繁殖。而當時的生活普遍貧困,北方農村的老鄉,一年到頭也不洗澡,冬天穿著大棉襖、大棉褲,棉衣的縫裡面都是蝨子、跳蚤。後來我們告訴老鄉,我們身上起的包是跳蚤咬的,他們還不相信,不停地說:「我們咋沒事呢?」其實,他們在這個環境中已經適應了,身體對蝨子、跳蚤的毒素已經有了免疫力。

採訪組:在那樣的環境中,你們的個人衛生問題怎麼解決?

王燕生:我們六個人住在一個窯洞,一鋪炕上。一月份是嚴冬,陝北這邊臘月裡非常寒冷,但是屋裡的炕燒得很熱乎,我們六個人擠在一起,覺得挺暖和,挺好,也不覺得十分難熬。冬天,我們沒法洗澡,也不覺得有多難受。但刷牙是個習慣,不刷真是不舒服,因為我們都是從幼兒園開始就刷牙的。村裡肯定買不到牙膏,到了文安驛也不容易買到牙膏,但能買到牙粉。這樣,刷牙的問題就解決了。

天氣轉熱,上山幹活回來出一身汗,又長期沒條件洗澡,我們就覺得很難受。像我,在北京從小就住公寓樓,家裡有衛生間,能洗澡,雖然當時北京的條件也不好,沒有熱水器,但我家的樓房,一個星期能供應一次熱水,所以每周至少能洗一次澡。然而到了陝北,就沒有這個條件了。

我們都想洗澡,於是就一起到村裡一條溝下的井邊去衝涼。我們都穿著遊泳褲下了溝,把水從井裡打出來衝一下。那個井旁邊有個跨溝的小橋,也是梁家河村的交通要道。後來發現過橋的大姑娘小媳婦,見到我們都捂著嘴就跑,還有那些年紀大一些的婦女,就指指點點地笑話我們。後來到勞動的時候,村裡的婦女就笑話我們說:「你們這些大娃娃,也都快成大人了,咋能在村裡光腚呢?人家婆姨都不敢看你們!」旁邊那些婆姨就哈哈大笑,我們就解釋說:「我們哪敢光腚,都穿著遊泳褲呢!」她們都一臉茫然,說:「遊泳褲是啥?」原來她們都不知道遊泳褲,像城裡那種遊泳池,她們沒見過。知道這個情況之後,我們就不在井邊衝涼了。

採訪組:你們吃飯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王燕生:最初,村裡派石春陽的父親給我們弄柴、做飯。不久,我們知青就得自己做飯了。做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燒柴,我們在北京用蜂窩煤,沒有燒過柴,對砍柴的理解僅僅局限在書本上,以為只要拿著斧子、柴刀去山上砍柴就可以了。可是真正在梁家河解決燒柴問題,卻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那裡的黃土地很貧瘠,山上沒有什麼樹,我們只能把草根一點一點地摟回來當柴燒。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的生活真艱難,做飯還要為燒柴發愁。

我們知青下鄉的第一年是吃國家供應糧,但還要靠自己勞動,不僅要去拉糧食,回來還要自己加工糧食。我們費很大勁,把糧食從文安驛拉回梁家河,有麥子、玉米、小米、高粱等。但是這些糧食是半成品糧,我們住的那個窯洞前面有個碾子,我們用毛驢或騾子拉那個碾子,加工糧食。比如玉米粒,就要用碾子碾成玉米碴子,煮粥吃;或者用磨盤磨成更細的玉米粉,可以做糰子吃。一開始我們幹這些活都是很費勁的,趕不好毛驢,拉不好磨,加工糧食耗費很多時間。所以我們就先吃那些容易加工的糧食,比如小米不用加工,直接做小米飯就吃了;玉米,碾一碾就能吃了;到了最後我們才吃麥子,因為麥子加工起來最麻煩。

相關焦點

  • 書寫華美的青春樂章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習近平在譜寫那七年青春樂章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獨特品質,依然值得我們細細揣摩。致遠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七年知青歲月,書籍是習近平最好的夥伴。被採訪者武暉說:「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上全都是書。現在回憶起來,近平他們住的那個窯洞特別溫暖,也特別神奇,就像是知識的寶庫。」
  • 青年的楷模 學習的榜樣——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現在,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下簡稱《歲月》),了解了總書記青年時期的點點滴滴,我們再來回味和咀嚼這段話,更有一種跨越歷史、直擊人心的觸動與震撼,更能體會到總書記在講這一番話時的語重心長、殷殷囑託。我理解,總書記這段話是說給廣大青年聽的,同時每一個字又是對自己知青歲月的深沉感悟。
  • 陝師大開設「《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必修課 激勵學生紮根...
    近日,記者從陝西師範大學了解到:由百篇學生學習心得集結而成的《理想信念與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將要出版發行。從2017年秋季開始,陝西師範大學為新入學的免費師範生開設「理想信念與卓越師範人才培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通識教育核心必修課,並逐步將範圍擴大到了全體免費師範生。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感悟】無奮鬥 不青春
    談到青年時代,我不由得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梁家河度過的七年青春時光。《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採訪對象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
  •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最近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書籍還原了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訪談內容豐富、事例生動活潑、文字樸實感人,讀完以後感觸頗多。習總書記有堅持學習和思考的態度習總書記在知青歲月裡,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閱讀,閱讀面十分廣,像《中國通史簡編》等各種書籍,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公裡路才借到。習總書記同時注重閱讀的深度,餓著肚子也要把喜歡的書讀完,要研究透徹。
  • 一名新排長關於《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讀後感悟
    從「上山下鄉」到「上崗下連」——一名新排長關於《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讀後感悟(徐文瀚 常軍整理)1969年1月13日,青年習近平背負行囊,乘上一趟知青專列,奔赴陝北延安農村,開始了上山下鄉的艱苦歷程。
  • 【村官感悟】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近日,在韓家房村工作之餘,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又對比讀了《求是》刊發的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深有感觸的是:習總書記真懂農民、真懂農村!每句話,都把準了脈、指準了方向,我想結合這一段時間農村工作和生活,聊一聊我的部分感受。
  •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
    現在,我們想從宏觀上了解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以便從更大的範圍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我們了解到您當年也是「老三屆」插隊知青,請您談談那時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背景。何毅亭:你們這個想法和思路很好,了解了整個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確實有利於更深刻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那七年知青歲月。
  • 「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原標題:   採訪對象:趙華安 張春富(曾用名張春福)二人均為北京市八一學校學生,1969年1月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夢想從實踐開始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1972年時曾有大學來招生,當時雖然名義上實行群眾推薦制,但梁家河有一個知青被招走了,村裡領導和習近平他們卻根本不知情,直到那個知青臨走才知道。後來才聽說,那個知青的父親是北京教育系統的一名負責人,那次給梁家河的招生名額是「戴帽下達」的。我也是幾次申請上大學,但因為當了幹部,縣裡不放。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品讀青春 打磨人生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習近平非常愛讀書,他去插隊的時候就帶了很多書,很多知青都講過他讀書的故事。後來,清華大學在延川招生時他被推薦錄取。習近平在延川插隊的時間幾乎是知青當中最長的,差不多七年,到1975年秋天才上了清華大學。 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是所謂「工農兵學員」。1970年,中央作出《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請示報告的批示》。後來,其他高校也陸陸續續開始招生。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最「青春」的選擇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我的黃土情支教心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採訪日期:2017年1月16日 採訪地點:中央黨校電視臺演播室 採訪組:對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的知青生活,我們已分別採訪了梁家河的村民和一些北京插隊知青,了解和掌握了他知青生活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現在,我們想從宏觀上了解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以便從更大的範圍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
  • 「近平真是個好後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近平真是個好後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原標題:   採訪對象:趙家河村民  採訪地點:陝西省延川縣趙家河村武剛文家中
  • 「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各地各校學習《習近平的七...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經出版便產生了轟動效應。按照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秘書處部署,各地各校深入開展「『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全國大中學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主題學習活動」,以此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學思踐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習近平的青年工作思想。
  • 「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全國大中學生《習近平的七...
    「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全國大中學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主題學習交流會舉行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攝  傅振邦在講話中指出,《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對廣大青年學生而言是「青春寶典,精神寶藏,工作寶訣,黨史寶卷」。要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從小故事中讀出大道理,從眾口述中洞察大時代,從真情懷中感受大擔當」。
  • 感悟《歲月》精神 | 一心一德,共揚青春於無窮——徐西雯
    在全國人民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我校學生社團團委書記團的同學們認真研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並有所感想,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對這本書的理解與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