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山下鄉」到「上崗下連」
——一名新排長關於《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讀後感悟
(徐文瀚 常軍整理)
1969年1月13日,青年習近平背負行囊,乘上一趟知青專列,奔赴陝北延安農村,開始了上山下鄉的艱苦歷程。從此,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個新起點。
儘管有著不同的境遇,但如今我們同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以一個新排長的身份,來到新的單位裡,去適應新的生活,並將開始一段新的徵程。上山下鄉就是要走進人民群眾,上崗下連則要是融入一線官兵。同樣是從基層出發,然而一經比較就會發現,我們是幸運的。當年黃土高原山溝裡的「四大關」已成為了過去,成長在新時代裡的我們又趕上改革強軍的好時候,優越的生活條件、良好的部隊環境、無限的發展可能……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這些,更沒有理由辜負韶華,消磨大好青春。
新的起點,正當立志。初到梁家河,習近平還是個十五歲的少年,但短短幾年裡,他就迅速成熟起來,能夠不負眾望勇挑大梁,帶領農民改變生產生活面貌。「我現在就是個普通農民」,他完全讓自己融入農民之中,把自己看作是黃土地的兒子,心繫人民福祉,憂心群眾利益,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為老百姓辦實事。
再看我們,從院校走向部隊,從學員走上崗位,正當朝氣蓬勃、躊躇滿志,想要幹出一番事業來。這不也正是應當立志之時嗎?「一人立志,萬夫莫敵」。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無往不利,因為有了目標,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隊這樣的特殊環境裡,更是需要信念堅定、不移其志,牢固樹立起為強軍事業奉獻青春的理想信念,如此方能夠路越走越寬、志越磨越明。
紮根土壤,篤行踐志。七年知青歲月裡,習近平吃了許多苦,受了不少罪,但這段人生歷練也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如果說陝北的農村是曾經養育過習近平的土壤,那麼部隊基層將是我們成長進步的搖籃。唯有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去苦幹實幹,才能有深厚的經驗積累與紮實的實踐基礎,在一步一個腳印中穩步前行。
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事跡是有口皆碑的,不僅僅是因為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更在於他的「敢說敢做敢擔當」。修廁所、辦沼氣、打水井……他所幹的每一件實事,都源於他所親身體會到的農家之苦,源於他平日裡的觀察與思考。這也是我們應當學習、體悟並效法的。置身基層,只有走到戰士當中去,才能知道他們關心什麼、需要什麼,才能理解他們、親近他們,才能把工作落到實處去、把問題抓到點子上。也只有了解了戰士的生活,弄清了連隊的狀況,才能讀懂「基層部隊」這部大書,在本職崗位上幹得明白、幹出風採,在踐志逐夢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默默「蹲苗」,潛心礪志。習近平插隊有三「最」:他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知青;他去的陝北是插隊知青中條件最艱苦的的地方;而他卻是全國知青裡插隊時間最長的極少數人之一。他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白天幹活、晚上讀書,在那裡一待就是七年。這種任隨「雲捲雲舒、花開花落」的淡定,這種能夠「埋頭苦幹,無問西東」的堅持,也就是不忘初心了。
當下,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淡定與堅持。匹夫之志尚不可奪,更何況新時代軍隊裡的一名軍官!也許部隊現實與我們的期望之間會存在落差,也許困難與逆境會讓我們受苦、受挫,但若信念不移、初心不改,這些終將成為砥礪自我的磨刀石,成長提高的墊腳石,行穩致遠的鋪路石。
「強軍漫道真如鐵」,我們要拿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勁頭,迎難而上,激流勇進,在礪志之中感悟軍旅人生,讓我們的夢隨強軍夢圓!
責任編輯:劉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