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2020-12-14 央視網

「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原標題:

  採訪對象:趙華安 張春富(曾用名張春福)二人均為北京市八一學校學生,1969年1月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趙華安,1953年生,1970年底入伍,退休前在海澱區市政園林局工作。張春富,1952年生,1971年在延川縣永平鎮政府參加工作,2012年退休。

  採 訪 組:學習時報記者 邱 然 黃 珊 陳 思 等

  採訪日期:2016年6月6日

  採訪地點:中央黨校電視臺演播室

  採訪組:趙華安、張春富同志,你們是和習近平同一批到梁家河下鄉插隊的知青,對當年的情況有不少了解。請講一講當年知青下鄉的情況。

  趙華安:知青下鄉是毛主席當時一個戰略部署。「文革」時期,很多單位都無法正常工作,就業崗位非常有限,而當時城市青年學生的狀況是,畢業生特別多,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那時候,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聽毛主席的話,毛主席說讓我們下鄉插隊,我們就毫不猶豫地去。

  我們與習近平同一批從北京去的梁家河。當時習近平、雷平生、戴明、王燕生、楊京生被分到二隊,他們這個隊是「後隊」。我和張春富被分到一隊,是「前隊」。當時梁家河村子很小,總共就兩個生產隊。

  張春富:是的。毛主席在全國人民心中有崇高威望,他老人家說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回過頭看,知青下鄉對廣大農村有很多好處:我們知青給農村帶去了新鮮事物,有比較先進的生活方式,還有科學文化知識。另外,知青返城後對插隊的地方念念不忘,經常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鄉們的生活水平。

  下鄉對我們知青自身也有很多好處:我們在農村鍛鍊了生存能力和認識社會的能力,更加深入理解了國家的現實狀況和最基層農民的生存狀態,這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深刻影響和啟迪。

  採訪組:你們從北京到梁家河,一路上的情況是怎樣的?

  趙華安:我們在北京火車站乘坐知青專列離京。那是一列綠皮火車,還是那種燒煤的蒸汽機火車頭。火車上的知青很多,車上的知青和站臺上送站的親友們都掉眼淚。

  我們坐火車一路到了陝西銅川,在銅川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起來,又坐軍用卡車往延安去。卡車路上開得很慢,時速也就40公裡左右,主要是因為當時路況不好,車鬥裡坐了很多人。到了延安,我們又休息了一個晚上,再坐卡車經過延川縣到了文安驛公社。我們一下車,就看到當地來接我們的老鄉。梁家河來了差不多二十個人,幫助我們背行李,領我們回村。

  採訪組:從北京大城市到陝北農村生活,你們一定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吧?

  趙華安:從首都到農村,生活差異很大,一開始確實很不適應。窯洞裡到處都是蝨子、跳蚤、臭蟲,我們在炕席下面撒66粉、敵百蟲等一些藥粉,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還是被咬得全身都起包。

  有時候窯洞裡面還會進來蠍子、蛇之類的東西。我被蠍子蜇過一次,小腿腫了好幾天,後來還是老鄉告訴我一個偏方才治好了。老鄉特別真誠樸實,他們也充滿智慧。我們當時有個什麼頭痛腦熱的,老鄉就告訴我們偏方,幫我們治病。我有一次上火,嗓子又紅又腫,都說不出話來了,老鄉教我一個偏方,把煮熟的雞蛋在水井裡冰一夜,第二天吃下去,還真治好了這個病。

  採訪組:我聽別人說起過,有一次習近平晚上去挑水,回來煮飯吃完之後發現裡面有一條蛇?這個事情你們知道嗎?

  趙華安:具體這個事情我不清楚,但這樣的事情在窯洞裡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我們住的窯洞裡面有時候會進來蛇,這是因為當時的窯洞都是土窯,冬暖夏涼,蛇就喜歡往裡鑽。我記得有天晚上下著大雨,我們房東的孩子王新平來叫我們:「你們趕緊來幫個忙,我們家進來一條蛇,就在我們炕上呢!」我跑上去一看,好長的一條蛇,有一米五長,還是一條紅色的花蛇,正在他家炕上盤著,蛇頭伸在外面,吐著信子,十分嚇人。王新平的家人都嚇得躲在了灶臺後面。我當時什麼也沒想,就趕緊拿了一條被子給蛇給捂住了。我想把它打死算了,省得再跑出來嚇人。王新平的家人說這東西有靈性,不要打死它,還是把它放走吧。我就冒著大雨拎著蛇走了好久的路,把它扔到了一個溝裡頭。經過這一件事情,老鄉和我們的感情更親了。王新平一家人把我當成自己家人,對我們特別好。那時候農村都很窮,吃不上什麼東西,他們平時有什麼吃食都會叫我去。王新平現在還和我們保持聯繫,仍然像一家人一樣來往。他來北京玩,我都是請他住在家裡。

  採訪組:請你們講一講在梁家河生活和勞動的情況吧。

  張春富:我們剛開始吃農村食物,真的很不習慣。當地人用糠做的糠糰子,黑哩吧唧的。一開始,我們覺得挺新鮮,就想嘗一嘗,結果吃了一次就再也不想吃了。這糠糰子非常幹,難以下咽,噎得人吃不下去。當時,國家給我們知青有專門的供應糧,我們比老鄉吃的稍微強一點。

  趙華安:在農村插隊,我們這些半大小夥子都要自己料理生活,像縫補衣服,之前都沒幹過的活兒,現在都要自己幹了。衣服破了,我們都不怎麼會縫,就學著縫,穿針引線,補得歪歪扭扭,也不在乎好不好看,補上窟窿就行了。我見過近平有一次縫自己的一件衣服,針腳挺長,不過好歹縫得還挺整齊。

  後來,很多知青離開了梁家河,村裡就把前隊、後隊的知青合在一起,都住在一排知青窯裡。文安驛有集市,我記得是十天有三個集。近平去趕集的時候,從我們窯洞門口路過,就給我們打招呼,問問誰願意一起去,就結伴同行。近平不是那種話很多的人,他性格隨和,對人友善,喜歡交朋友。通過接觸,我們也發現他這個人性格直率,說話直截了當,講什麼事情很清晰、很明確,也非常入情入理。

  我們一般去文安驛買牙膏、牙刷、肥皂等日用品,還有像信封、信紙一類的文具。買煤油也得去文安驛,不過要憑票購買,最多只能買半斤。因為每次去文安驛買東西花費的時間比較長,我們臨時需要買什麼東西都覺得很不方便。這也是近平後來在梁家河搞代銷點的原因之一。有了代銷點,大家買東西就方便多了。

  張春富:剛開始時,我和近平一塊在基建隊打壩、修梯田。我在坡上挖土的時候,看見近平用架子車拉土,他幹活非常賣力。砸夯是很累的體力活,四個人用石頭拽著石頭夯的四個犄角,中間一個人扶著把,往下砸。近平打壩時,我就在半山上掏土。雖然打壩很辛苦,但一場大雨就可能把打好的壩衝垮,我們只好反覆地打壩。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每天早晨起得太早了,雞一叫就要起來,那時候天還不亮,我們就一擔一擔地把豬糞、羊糞、牛糞往山上送。我們那時候挑擔子都不會換肩,實在累得不行了就把擔子放在那兒,歇口氣再重新挑起來。

  採訪組:請你們講一講當時知識青年在農村的學習情況。

  張春富:插隊期間,農村經常搞社會主義路線教育活動,我們晚上經常在一起學習,通常一兩天就要學習一次。我們知青都在一起開會、學習。有時候,我們還要去文安驛開會。去文安驛開會的時候,都得早起,走很遠的路才能走到。並且那個時候開會可不像現在有會場、有座位,大家都在公社大院裡面,都是站著聽,通常都要站一兩個小時。

  社教運動的時候,我們就都聚集在一間窯洞裡面,點著馬燈,學習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有的時候念念老三篇,有的時候念念報紙,講講當時的國際形勢、國內形勢。那時候,我們學這些東西一點都不煩,還是很有積極性的。

  趙華安:在窯洞裡的時候,近平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寫字。天氣暖和的時候,他就搬一塊石頭,坐在石頭上,趴在磨盤上寫。他寫字的姿勢挺有意思,把紙斜著放,手也順著紙的角度,斜著寫字。後來我也試過一次那樣寫字,感覺是比較順手。近平寫字很規矩,一筆一畫地寫,每一個字都整整齊齊,清清楚楚。

  近平很喜歡學習,平時也很喜歡看書,喜歡思考,喜歡寫東西。他帶來不少書,不僅自己經常看,也把書借給別的知青和村裡的老鄉看,他也從別的知青那裡借書、找書看。

相關焦點

  • 青年的楷模 學習的榜樣——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現在,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下簡稱《歲月》),了解了總書記青年時期的點點滴滴,我們再來回味和咀嚼這段話,更有一種跨越歷史、直擊人心的觸動與震撼,更能體會到總書記在講這一番話時的語重心長、殷殷囑託。我理解,總書記這段話是說給廣大青年聽的,同時每一個字又是對自己知青歲月的深沉感悟。
  • 書寫華美的青春樂章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習近平在譜寫那七年青春樂章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獨特品質,依然值得我們細細揣摩。致遠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七年知青歲月,書籍是習近平最好的夥伴。被採訪者武暉說:「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上全都是書。現在回憶起來,近平他們住的那個窯洞特別溫暖,也特別神奇,就像是知識的寶庫。」
  • 「近平真是個好後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近平真是個好後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原標題:   採訪對象:趙家河村民  採訪地點:陝西省延川縣趙家河村武剛文家中
  •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最近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書籍還原了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訪談內容豐富、事例生動活潑、文字樸實感人,讀完以後感觸頗多。習總書記有堅持學習和思考的態度習總書記在知青歲月裡,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閱讀,閱讀面十分廣,像《中國通史簡編》等各種書籍,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公裡路才借到。習總書記同時注重閱讀的深度,餓著肚子也要把喜歡的書讀完,要研究透徹。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感悟】無奮鬥 不青春
    談到青年時代,我不由得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梁家河度過的七年青春時光。《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採訪對象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
  • 陝師大開設「《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必修課 激勵學生紮根...
    近日,記者從陝西師範大學了解到:由百篇學生學習心得集結而成的《理想信念與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將要出版發行。從2017年秋季開始,陝西師範大學為新入學的免費師範生開設「理想信念與卓越師範人才培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通識教育核心必修課,並逐步將範圍擴大到了全體免費師範生。
  •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
    現在,我們想從宏觀上了解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以便從更大的範圍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我們了解到您當年也是「老三屆」插隊知青,請您談談那時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背景。何毅亭:你們這個想法和思路很好,了解了整個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確實有利於更深刻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那七年知青歲月。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採訪對象:王燕生,1951年生。文安驛公社在公社大院請下鄉知青吃了一頓飯,用大籠屜蒸的白饃,還有豬肉燉菜。知青們圍成一圈,蹲在院子裡吃。我們這些從北京來的孩子覺得這些飯菜很普通,沒有什麼特別的。後來,經歷了插隊的艱苦生活,回想起那頓飯來,真是了不起。當時公社為了招待我們知青,拿出了他們能拿出來的最好東西。我們知青在文安驛公社大院裡吃飯時,很多老百姓都趴在牆頭上看。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品讀青春 打磨人生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一名新排長關於《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讀後感悟
    從「上山下鄉」到「上崗下連」——一名新排長關於《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讀後感悟(徐文瀚 常軍整理)1969年1月13日,青年習近平背負行囊,乘上一趟知青專列,奔赴陝北延安農村,開始了上山下鄉的艱苦歷程。
  • 【村官感悟】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近日,在韓家房村工作之餘,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又對比讀了《求是》刊發的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深有感觸的是:習總書記真懂農民、真懂農村!每句話,都把準了脈、指準了方向,我想結合這一段時間農村工作和生活,聊一聊我的部分感受。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夢想從實踐開始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我的黃土情支教心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全國大中學生《習近平...
    團中央學校部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姜寧)9月30日上午,由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秘書處、中央黨校報刊社、中央黨校團委共同主辦的「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全國大中學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主題學習交流會在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舉行。
  • 「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當時,梁家河的十幾個知青,大部分都已經當兵或招工走了,另有幾個沒走的也待在北京不來,只有習近平和雷氏兄弟還在村裡。我進了窯洞,第一眼就看見炕上、窗臺上、箱子上,到處都堆著一摞一摞的書。聊天過程中,我隨手拿起一摞書最上面的一本《共產黨宣言》打開翻了翻,只見裡面幾乎每頁邊空上都密密麻麻地用娟秀的字體寫著批註,扉頁上有「雷英夫」的籤名。當時我暗自稱奇,心想「共產黨的幹部裡還有這麼認真讀書的?!」
  • 「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各地各校學習《習近平的七...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經出版便產生了轟動效應。按照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秘書處部署,各地各校深入開展「『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全國大中學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主題學習活動」,以此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學思踐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習近平的青年工作思想。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最「青春」的選擇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我和習近平都屬於那批知青中年齡最小的,因為我們都是初中六八屆的,小學又少上了一年,所以比其他同屆的孩子還要小一歲,都是15歲插隊,與那些十八九歲、二十多歲的知青比起來,要單薄瘦小得多,但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開始陌生而又艱苦的生活。 採訪組:您和習近平一樣,都是在勞動之餘不懈努力學習,後來又都回到北京接受高等教育。請您講講知青當年都是怎樣讀書學習、怎樣去上大學的?
  • 讀書正當時!跟習近平學高效閱讀
    【「學習筆記」按:】  平日裡忙於工作,不少領導幹部感嘆:挺想讀書,就是沒時間。  烈日炎炎,不妨趁此機會在室內靜下心來讀一些書。今天筆記君就帶大家一起學習習近平的讀書心得,看看比我們忙一萬倍還堅持讀書的他,如何高效率讀書學習?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採訪日期:2017年1月16日 採訪地點:中央黨校電視臺演播室 採訪組:對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的知青生活,我們已分別採訪了梁家河的村民和一些北京插隊知青,了解和掌握了他知青生活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現在,我們想從宏觀上了解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以便從更大的範圍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