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2020-12-27 好奇心日報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早在 2010 年,美國團隊就創造出了世界首個具有合成基因組的微生物,他們用的是絲狀支原體(Mycoplasma mycoides),基因組非常小,只有 100 萬個鹼基對,而且設計變動並不大。

本次的人造基因組擁有 400 萬鹼基對,用 A、T、C、G 表示,列印在 A4 紙上長達 970 頁,是科學家們迄今合成過的最大的基因組,對其改動程度之大也是史上首次。「此前人們完全不清楚,合成這麼大的一個基因組,還是徹底變動過的,是否具有可行性」,領導項目的 Jason Chin 教授說。

皿中的編輯後大腸桿菌 Syn61

細胞通過讀取 DNA 上的遺傳信息合成生物生長所需的胺基酸。在 DNA 長鏈上,A,C,T,G 代表四種化學鹼基(核苷酸),每 3 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對應一個特定的胺基酸或是終止蛋白質合成的信號。一共可以排列出 64 個密碼子,其中的 61 個編碼 20 種必需胺基酸,3 個是終止密碼子。

但是一種胺基酸不止對應一個密碼子,這就造成了密碼子的「浪費」。研究人員所做的就是優化這樣的冗餘,最後只用了 59 個密碼子,就合成出了所有必需胺基酸。

第一步操作在計算機上進行。這項工作比較容易,被形容為在《戰爭與和平》的電子文本裡查找替換某些單詞。對於基因組中的 TAA、TAG 和 TGA 3 個終止密碼子,研究人員找到了所有的 TAG,將它們全部換成 TAA;有 6 個密碼子都可以合成絲氨酸,他們把其中的 TCG 和 TCA 替換成了同義密碼子 AGC 和 AGT。一共有 18218 個密碼子被替換。

真正的挑戰在於把重設的基因組進行化學合成,並將其嵌入活細胞中。這個流程包括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分解成小片段,將合成的新基因一段一段加入其中,之後通過不斷迭代,新基因逐漸替換了原基因組的其他片段。編輯後的大腸桿菌 Syn61 比同類更長,分裂速度要慢 1.6 倍,但是生長良好,合成出的胺基酸與正常大腸桿菌相比無異。

Chin 認為,重設基因組可以在日後派上很多用場。因為 DNA 和原先細胞不同,入侵的病毒將很難在細胞中擴散,所以自動讓其具備了抗病毒屬性——在生物醫療領域,大腸桿菌常被用於胰島素、癌症特效藥、多發性硬化、心臟疾病的治療,但是病毒感染微生物很容易就毀掉整個治療過程,因而抗病毒是十分關鍵的特性。另外,釋放出的多餘密碼子,其轉運 RNA 可以讓其他的非天然胺基酸附著,為在活細胞內合成人工定製的酶、蛋白質和藥物提供幫助。

題圖來自iStock

相關焦點

  • 這個大腸桿菌牛在哪裡?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夏至(關西科健產業研究院)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本周又有一株大腸桿菌登上了科學界的巔峰《自然》雜誌,號稱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基因組被改寫的人工合成微生物雖然「基因組改寫」和「人工合成」這樣的名詞在人造生命研究領域已經不算是新鮮說法了,這株人造大腸桿菌還是登上了各國科技媒體的頭條。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稱得上歷史第一呢?通俗地說,研究者們對大腸桿菌的整套DNA中的一些編碼進行了同義替換,然後從頭合成了這套「全新」的基因組,造出了這株叫做Syn61的人造大腸桿菌。
  • 致病性大腸桿菌致病機理研究獲進展
    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德國漢堡—埃普多夫大學醫學中心、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單位主導完成的德國致病性大腸桿菌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雜誌
  • 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掃盲系列|2
    本系列內容涉及基因組學、高通量測序相關基本概念,基因組分析中常見問題等,每期5-10個FAQ,希望對大家有用。大家有其他相關的問題,可以在後臺留言,我們會盡力在下期為您解答。前期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掃盲系列連結: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掃盲系列|1Q1:
  • 研究分析一大腸桿菌致病菌結構
    近期德國等歐洲地區出現的急性大腸桿菌致病菌引起的疫情倍受關注,這一事件也將致病性大腸桿菌推到了風尖浪口,科學家們也希望能更多深入了解這種病菌,獲得更好的治療方法
  • 大腸桿菌素或能殺死大腸桿菌本身
    近日,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分子科學中心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對付大腸桿菌菌株的新線索。研究人員指明了如何使「細菌素」——能夠殺死其他細菌菌株的物質——進入細菌細胞進而殺死它,以及如何讓大腸桿菌產生的大腸桿菌素A有針對性地到另一個細胞蛋白(TolA)中創建一個新的「特洛伊木馬」武器,並最終從內部殺死該細菌細胞。這項研究對於了解分子如何穿透細菌細胞的防禦有重要的意義。
  •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21:00:22 中國臺灣「中研院」James C.
  • 第九章 腸道桿菌--第一節 大腸桿菌
    腸道桿菌屬於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分類尚未完全統一,過去主要依據生化反應和抗原結構進行分類。近十多年來,應用DNA同源性研究、抗生素敏感譜、種和型特異性噬菌體,以及電子計算機分析技術等,使其分類日趨合理。目前腸桿菌科至少有25個菌屬,90個以上菌種、生化群和血清群,其中與醫學關係較密切者見表。
  • 家禽細菌性疾病——大腸桿菌敗血症
    唐彩琰 譯 王晶晶 審摘  要:大腸桿菌是家禽生產中常見的病原體,給家禽業帶來較大的經濟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了大腸桿菌敗血症相關的基本情況,如病原、流行病學、指示生物、發病機理、剖檢結果等。關鍵詞:雛雞;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敗血症大腸桿菌是一種帶鞭毛(微小的鞭狀附屬物,可以推動細菌通過水膜)的革蘭陰性桿菌。
  • 大腸桿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統的建立研究取得進展
    這些產物在細胞內積累,影響正常的細胞生理功能,阻礙進一步提高微生物細胞工廠類胡蘿蔔素的產量。因此,大型疏水分子需要一種新型的人工運輸系統,幫助其運輸至胞外。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團隊和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在大腸桿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統的建立方面取得新進展。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大腸桿菌又名大腸埃希氏菌,在1885年被德國人Escherich發現的,起先一直被當作正常的腸道菌群組成部分,也就是非致病菌。但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比較複雜,通常分為菌體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三種,表面抗原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而根據大腸桿菌抗原的不同性,大腸桿菌可分為150多種之多,其中有16種血清型的大腸桿菌為致病性的大腸桿菌。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英國食品標準局發布大腸桿菌預防指南
    本指南主要用於指導食品商店採取措施保護消費者,避免產生大腸桿菌汙染事件。  許多商店將要按照指南中提供的具體步驟執行,同時也提倡各商店採取儘可能的措施預防交叉汙染。英國食品標註局也希望各地食品安全主管部門在發揮監管職能時能夠採納本指南中的措施。
  • 上海交大生科院團隊在大腸桿菌新型寬範圍木糖生物傳感器的設計和...
    木糖是木質纖維素水解產物中含量僅次於葡萄糖的可發酵糖,提高其利用效率對於水解液的高效全糖轉化至關重要,因此,構建能良好利用木糖在內的混合糖的重組微生物菌株是生物質生物煉製的重要研究內容。近年來,針對不同底物或代謝產物所設計的各種生物傳感器(biosensor)被廣泛應用到菌株選育中。
  • 科學家完成世界首個梨基因組測序
    這是全球首個梨基因組及其基因遺傳密碼的成功解密,該研究不僅為進一步解析梨的包括產量、品種等在內的重要農藝性狀提供良好的基因數據平臺,同時也將為指導和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梨新品種奠定堅實的遺傳學基礎。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此次所合成的這個染色體「synⅢ」,是基於釀酒酵母最小的3號染色體設計的。研究人員歷時7年,使用計算機模擬出酵母菌16個染色體中最小的一個染色體,有27萬多個鹼基對,增刪了其中許多元件以讓其功能更安全、齊全。
  • 快速檢測食品、環境、水中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
    可快速檢測【食物】、【環境】和【水】樣品中的【大腸桿菌】、【克雷白菌】、【銅綠假單胞菌】和【沙門氏菌】。中文名:HiDtect桿菌與大腸桿菌鑑別鑑定紙英文名:HiDtect Differential Coli-E.coli Identification Disc品牌:HiMedia貨號:DT013規格:10DS外觀無菌鑑定DT013紙片呈現白色。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而這項研究發現,微生物修飾的膽汁酸會強烈刺激受體,從而抑制肝臟中產生膽汁酸的基因表達。這一發現為微生物在驅動肝臟和其他疾病,以及影響治療藥物活性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為未來針對受體的藥物設計指出一種新的方向。
  • 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
  • FEMS高分綜述:追蹤微生物群落中可移動遺傳元件的實驗方法
    隨後的研究表明,霍亂弧菌以T6S依賴的方式獲得較大的基因組區域(大於150個鹼基)。類似地,T6S介導的A. baylyi對大腸桿菌的殺死也增加了A. baylyi對遺傳物質的水平獲得。為了在更複雜的系統或環境中研究這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必要開發工具,使之能同時監測各種水平基因轉移事件和其他類型的微生物相互作用。
  • 南方黑芝麻糊二度上通報榜 大腸桿菌超標
    原標題:二度上榜 南方黑芝麻糊大腸桿菌超標  近日,西省食藥監局發布《2016年第28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通告》,江西省食藥監局組織抽檢3類食品(茶葉及相關製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方便食品)共124批次,其中不合格6批次,3批次南方黑芝麻糊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