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還是反抗,一段精神療傷之旅

2020-12-13 雲下日子

1948年,一個26歲的青年和他的朋友,在美國66號公路上開始了一次次狂野不羈的旅程,後來這段充滿刺激與頓悟的旅程誕生出一部重要作品。這個青年的名字叫傑克·凱魯亞克,這部作品叫《在路上》,這部書的問世為傑克·凱魯亞克帶來巨大聲譽,奠定了他在文學上的地位。

作家馮唐說:「凱魯亞克35歲出版的《在路上》是本奇書,這本書讓他一輩子、幾輩子都夠了。只要人類社會還有書店存在,人類還讀書,百年後,千年後,這本書還會立在書店的書架上,還會讓文藝青年熱血沸騰。」

凱魯亞克他以自發性「狂野散文」的寫作方式著稱於世,認為寫作的瞬間不可複製,重視文字的節奏感以及潛意識體驗的傳遞。小說的創作過程很傳奇 ,凱魯亞克將自己關在房間內,伴隨爵士樂、烈酒、藥物,在一卷30米長的打字機紙上一氣呵成的,僅僅用了20來天。

我一輩子都在這麼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因為吸引我的只有瘋子,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

薩爾是《在路上》的主人公,小說開篇:「我和我妻子分手不久之後,第一次見到了迪恩。那會兒我剛從重病中恢復過來,至於生病我懶得多說什麼,總之和我們令人疲憊的可悲的的分手有關,也和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死了的感覺有關。隨著迪恩·莫裡亞蒂的出現,我的生活解開了新篇章,你可以管這段日子叫我在路上的人生。」

在經歷離婚以後,薩爾對他的中產階級生活已經喪失了信心,感覺生活猶如一潭死水,作為一個作家,他急於想擺脫現狀,這時,他遇到了迪恩,一個四處遊走尋找刺激的流浪漢,他們開啟了一段在路上的瘋狂時光。

二戰之後的美國,隨著工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在物質方面得到極大滿足,但也讓一些人的深陷「精神危機」之中,迷惘、找不到方向,他們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薩爾和迪恩就是代表人物。他們渴望著上路,希望自己一直在路上,一路放蕩不羈其實也是自我麻痺、自我逃避。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人?聖人的路,瘋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魚的路,隨便什麼路。

「我們上路了!」這個亢奮的口號一直刺激著薩爾。

為逃避現實,逃避生活中的失敗,薩爾選擇了不停歇的流浪。他與迪恩、瑪麗露等年輕人,幾次橫跨美國大陸,最終到了墨西哥。他們在路上,打破道德束縛和傳統秩序的桎梏,用飄忽不定的行程幫助自己逃離現實生活的壓抑,有蘋果餡餅、冰激凌、酒精和雪茄陪伴著他們。但是一停下來,哪怕片刻停留,廉價的小旅館讓他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只有在路上才會給他自由,給他踏實的感覺。

詩人北島在《宣告》裡說,「我並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薩爾終於意識到,肆意妄為、麻木不仁並不是自己上路的初衷。

薩爾是一個逃避者、反抗者,也是一個信仰的找尋者。和迪恩用身體在路上進行體驗不同,當他意識到,迪恩的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和生活哲學,並不完全正確。當迪恩最後一次來看望薩爾的時候,薩爾的內心已經很堅定,不再動搖,他選擇了音樂會,他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不再依賴迪恩。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過,「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薩爾開始自我反省,開始進行自我精神療傷,他在追尋著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找尋信仰的真諦,他的路變了,開始像朝聖之路,就像藏語電影《岡仁波齊》,一群普通人從家鄉到岡仁波齊,2000多公裡,他們一步一作揖,一步一磕頭,四季變遷,心無旁騖,向著信仰出發,穿越春夏秋冬。

最終,薩爾找到了精神家園,不再放逐自我。

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從身體自由到精神自由,這就是在路上的意義吧!

相關焦點

  • 再見凱魯亞克:「垮掉的一代」終將老去,《在路上》的人永遠年輕
    ----傑克·凱魯亞克凱魯亞克的結局,很難說是毀滅還是輝煌,或許兩者皆有。他的作品廣受追捧,影響了幾代人;他的身體卻無法負荷病痛的折磨,47歲便離開了塵世。《在路上》是凱魯亞克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他把自己和朋友們的七年狂野之旅匯集在一本書中,寫得酣暢淋漓,讓人看得驚嘆連連。
  • 「晴耕雨讀」有圖有真相,有心在路上
    整本書就內容來看,一句話可以總結了:垮掉一代的四次橫穿美國旅途記錄。遊記很多,為啥這本被封為搖滾人聖經?主要是裡面的人物塑造太精彩,整個旅程又很熱血,叛逆,衝動,瘋狂,青春,藐視傳統道德,追求絕對自由等等,能想到的形容詞都跟搖滾氣質十分貼切,一本《在路上》把垮掉一代寫得清楚明白,難怪讓年輕人著迷。
  • 垮掉派與後垮掉派是頹廢派,還是疲脫派?
    垮掉派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垮掉派這一名滿天下的美國文學流派誕生後很快地流傳到中國來了。自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金斯堡、凱魯亞克等一批美國垮掉派作家開始走紅不久,中國翻譯界就開始譯介他們的作品。首先節譯凱魯亞克《在路上》(On the Road,1957)的是李文俊、施鹹榮、黃雨石、劉慧琴等諸位前輩。
  •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他們的青春在路上
    《在路上》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品,被譽為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傑克·凱魯亞克也因為這部作品而名聲大噪,成為美國文壇的一位爭議性比較大的作家。這部作品曾被拍成過同名電影,但是很多觀眾都抱怨電影沒有真正傳達出原著的精神內涵。
  • 從狂歡之路走向沉默,這就是「垮掉的一代」的真實面孔
    上半年,《在路上》的公版讓圖書市場上增加了十餘種不同的譯本。「在路上」與「垮掉的一代」,也再次喚醒了年輕讀者內心的野性。遠方、逃離、激情、追逐自我等概念讓人們嚮往不已,這也是「垮掉的一代」至今仍擁有強盛魅力的原因。書中的人物是瀟灑的,所留下的足跡也成為了文化地標。在單薄的地標牌前,年輕讀者容易將他們的歷程誤解為單純的觀光旅行或無止境的尋歡作樂。
  • 啟發凱魯亞克寫出《在路上》的那封信終於找到了
    讀完這種新文學體的信後,凱魯亞克立即放棄了手頭小說《在路上》最初的草稿,然後用了三周的時間晝夜加緊寫作,把他的小說風格修改成了類似卡薩迪的那種,也就是之後被稱為的「垮掉派文學」。凱魯亞克在他去世前不久曾提到過這封信,說它如果沒有遺失的話會改變他那位反傳統文化的繆斯偶像卡薩迪的文學地位,讓他成為高聳入雲的文學大人物。
  • 《在路上》: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無論種族與國家,年輕的靈魂永遠在路上,世界永遠屬於年輕的一代。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被公認為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這本書是圍繞幾個年輕人荒誕不羈的生活,來反映對追求個性生活的嚮往。
  • 凱魯亞克《在路上》:一場尋找靈魂救贖與寄寓的激情之旅
    ——瓦爾特·惠特曼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1957年問世後,傑克·凱魯亞克成為「垮掉的一代」代言人,成為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在路上》中呈現的行為和思想,在當時遭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凱魯亞克在1951年就寫出了這本書,但是沒有出版社敢於出版。
  • 《在路上》:Hope you never grow old
    《在路上》的出現,影響了美國、乃至世界文化潮流,掀起了美國年輕人反傳統、反權威的思潮。它讓咖啡、牛仔褲、背包客、旅行、搭車,成了當時年輕人追捧的新美國精神的標籤。書中定義了二戰後垮掉的一代,反抗主流的批頭族是跨掉一代的參與者;它催生了美國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無數美國青年因為它踏上了背包客的旅程。在藝術創作方面,它是眾多公路片的靈感源泉,鮑勃·迪倫、披頭四樂隊、帕蒂·史密斯等搖滾樂的大拿們,都認為凱魯亞克對他們的音樂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厚影響。
  • 凱魯亞克《在路上》新添多個中文譯本
    3月12日,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誕辰九十八年周年紀念日。作為「垮掉派」的靈魂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在中國影響深遠,其作品也廣受出版商和讀者青睞。隨著出版行業陸續復工,近期市場上出現了《在路上》的多個版本。    凱魯亞克在青年時期結識了一群思想獨立、放浪不羈的年輕作家,其中有「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堡、作家威廉·巴勒斯等,他們構成了「垮掉的一代」的核心成員。
  • 專訪|《在路上》譯者陶躍慶:凱魯亞克及其燃燒的時代
    ,凱魯亞克從來不是一個社會理論家,而《在路上》卻極大程度地介入美國人的精神構建與日常生活。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沈東子便同意讓他們二人翻譯全本的《在路上》,這讓當時還是學生的陶躍慶非常激動。我們就從八九十年代時中國的青年人的狀態與對《在路上》的接受開始聊起。
  • 忘羨番外篇—療傷80
    番外篇(80)—療傷昨夜在大家勸說下回房休息的藍曦臣,天沒亮他突然驚醒,急衝衝來到他們的房間,地面上一口鮮血讓他倒吸了一口氣,這肯定是羨羨的,看著羨羨幫助忘機療傷,他再也不敢離開,靜靜陪伴著他們。半夜醒來的魏嬰,看著忘機安靜的睡在那裡,「哥,你答應過我的不會扔下我,我不管你要去哪裡,你說過我們如影隨形,上天入地你別想丟下我。」
  • 奇幻之旅戈壁徒步,人生就是不斷地在路上
    去敦煌戈壁徒步,其實人生就是不斷地上路,然後不斷地在路上。從來沒有想過一場戈壁徒步可以令人感觸良多並受益匪淺,這種歷練轉化為人生的精進和修行,這對於人生是種沉澱,是屬於自己的精神財富。可以說,這是有認知以來最為重要的一次行走。四天三夜108公裡的路程,對於每個走過的人是一場生命的洗禮,也是從平凡到不凡的一次生命的擺渡;更是肉體與靈魂的一段朝聖之路。真的有這麼強大的治癒力量嗎?
  • 淄博市精神衛生中心 團體心理輔導——自我成長之旅(十)
    魯中網·海報新聞12月27日訊(記者 荊睿 通訊員 孫銘婧 孫秀珍)為踐行「全心全意為大眾心身健康服務」的醫院宗旨,12月26日下午,淄博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中心三名心理諮詢師童靜謠此次團體心理輔導是自我成長系列的第九篇章,也是自我成長之旅的最後一段旅程。本次團輔活動以「明天會更好」為主題,邀請實驗學校初二某班的40名學生參與其中。   此次團體心理輔導共分三個階段。首先是熱身活動,一隻青蛙。
  • 《先人祭》中的波蘭反抗精神
    而知道他的讀者可能不少還是從魯迅作品中知道的。這位19世紀波蘭的偉大詩人、劇作家、教授,同時還是一名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革命者,他的多重身份,使其作品的影響早就超出了歐洲,超越了文學。這部長篇詩劇是少見的不按劇目順序寫作的作品。作者1821年先寫了第一部的主要內容沒有發表。兩年後,1823年作者寫作並發表了第二部和第四部。過了9年,1832年作者才寫作發表了第三部。
  • 泰國愛情片《見鬼的戀愛季節》:融合恐怖與浪漫的療傷之旅
    失戀的小琳,獨自到泰國山間旅館療傷,遇上尋找靈感的魯蛇編劇小普,兩人起先互看不順眼,後來了解彼此的心碎過往,攜手踏遍處處鬼魅魍魎的山林與溪流,愛苗也逐漸滋長。泰國鬼片出了名恐怖,本片喜感與浪漫的成分多一點,恐怖畫面點到為止,不過逼真的特效化妝還是讓人嚇到不敢直視。尤其男女主角夜宿農家的戲,整屋子的鬼,多到快滿出來,再加上房屋主人宛若吃角子老虎般高速旋轉的眼球,讓人看了想吐是一定的。
  • 受了傷,就來看看療傷情話 每天學著為自己療傷,慢慢成長
    受了傷,就來看看療傷話 每天學著為自己療傷,慢慢成長。不打女人,無論她傷過你還是騙過你。男人,要說話算話,吐出去的東西再咽回來,自己都覺得噁心。男人,可以不帥,但一定要有風度修養內涵底蘊。男人,可以醜,但決不能醜陋。7,沒有人厭惡愛情,但所有人都厭倦等待,猜測,道歉和傷害,以及無法兌現的承諾。8,生命中總有那麼一段時光,充滿不安,可是除了勇敢面對,我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