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派詩歌是開創美國後現代詩歌的急先鋒。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其影響非常深遠,在美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顯著的地位。美國詩人、批評家愛德華·福斯特(Edward H.Foster)對垮掉派作家曾作出這樣高度的評價:「垮掉派作家不需要學者和批評家建立他們的名聲。當美國從戰後遏止和保守中移開時,他們就成了名人。像所有的名人一樣,他們的名聲建立在報紙、雜誌和電視上。當美國的保守性又返回來時,新聞記者便關注其他的人和事,但許多大學英文系聘請的教師之中,金斯堡(A11en Ginsberg,1926-1997)和金斯堡一樣的人,例如理察·威爾伯(Richard Wi1bur,1921-)或約翰·克勞·蘭塞姆(John Cmwe Ransom,1888-1974),便成了主要詩人。」垮掉派文選的主編安·查特斯更加推崇垮掉派文學,在其序言中說:「垮掉的一代有它自己的領袖和代言人——其早期的成員,例如凱魯亞克(Jack Kerouac,1922-1969)、金斯堡、威廉·巴勒斯(Wi11iam Burroughs,1914-1997)、勞倫斯·費爾林蓋蒂(1awrence Fer1inghetti,1919-)和加裡·斯奈德(Gary Snyder,1930-)等作家,他們示範了考利(Ma1co1m Cow1ey)所說的『品行的新標準,一種很快被其他成員吸納的明顯的生活方式』。當他們把『在其出生前後的人』吸引到自己的圈子裡時,同時代的其他作家很難與之對抗。」
垮掉派文學在中國的譯介
垮掉派這一名滿天下的美國文學流派誕生後很快地流傳到中國來了。自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金斯堡、凱魯亞克等一批美國垮掉派作家開始走紅不久,中國翻譯界就開始譯介他們的作品。首先節譯凱魯亞克《在路上》(On the Road,1957)的是李文俊、施鹹榮、黃雨石、劉慧琴等諸位前輩。李文俊先生寫了一篇長文,首次評介垮掉派這個流派,以筆名「戈哈」發表在1957年的《世界文學》上。根據他的回憶,他們在翻譯BeatGeneration時請教過錢鍾書先生,錢先生提及過Beat-詞的宗教含義Beatitude,但對「垮掉」這一譯文沒有提出疑議。他們開始時在內部發行,1962年以石榮、文慧如的筆名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節譯本。該譯本「內容介紹」點明它「屬於『被打垮的一代』的『代表作』,主要描述美國一部分青年追求荒唐的生活方式和荒唐的思想感情」。這是在當時中國的歷史條件下譯者的認識,也反映了當時國人的共識。即使現在,也許還會有很多中國讀者有如此認知,把垮掉派和後垮掉派與精神頹廢聯繫起來。根據李文俊先生的回憶,當時還有人把Beat Generation這個詞譯成「被擊垮的一代」,而臺灣翻譯界則把它譯為「敲打的一代」。據臺灣著名學者單德興先生說,「敲打的一代」未能充分表達原意,近來反而採用大陸的譯文「垮掉的一代」。不過,他本人還是把它譯為「頹廢的一代」。而《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卻把「Beat」譯成「避世」,「垮掉派運動」(Beat Movement)便被譯成「避世運動」了!李文俊先生說,董樂山先生生前曾提議把Beat譯為「疲脫」。我們以為,這雖然比不上把「Utopia」譯為「烏託邦」這一集音、義乃至色彩為一體的天才譯文,但它比使人產生誤解的「垮掉」譯文好多了!「疲脫」與「Beat」音相近,而且「脫」所含有的「灑脫」、「超脫」,更接近Beatitude的宗教含義。而「疲」也傳達了原來所指的由於失意、困頓的生活處境而造成的精神沉重的狀態,但沒有頹廢的意思。頹廢是後來人們對他們其中一些人出格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印象,尤其在中國。但是,這個容易產生誤解的中文定譯現在幾乎不可能再用「疲脫派」來代替了!近十年來,譯介垮掉派文學卓有成效的文楚安教授為了消除這個誤解,在生前曾把垮掉派譯為「BG」,把後垮掉派譯為「後BG」,顯然難以達到目的,很難為廣大讀者接受。實際情況表明,中國廣大的讀者乃至學術界並沒有接受這個譯文。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理清垮掉派與後垮掉派的來龍去脈。
「垮掉」的原意
對「垮掉」(Beat)這個詞由來的含義,凱魯亞克作了這樣的解釋:「艾倫說,亨克(Herbert Huneke,1915-1996)首先說出『垮掉』……但他沒有說『垮掉一代』。他是說了『垮掉』。我們從他那裡了解到這個詞。它開始時對我來說意味著窮,睡在地鐵裡,亨克通常就是如此。至於對詞義的深刻理解是另一回事……1954年……我去我的老教堂,在那裡我第一次得到對『垮掉』(Beat)含義的證實。我跪下,一個人在教堂裡,在教堂偉大的寂靜裡……我突然認識到,垮掉的意思是至福(beatitude)!至福!我在教堂裡得到至福。」對於Beat詞義的開悟,凱魯亞克在另一個場合又重複說了他的這個體驗:「1954年的一天下午,我作為天主教徒去我童年時常去的一個教堂——麻省洛威爾聖冉·達克教堂,在那裡我突然眼淚盈眶,聽到教堂裡神聖的寂靜,看到了『真福直觀』意義上的幽靈……」所謂「至福」,是指耶穌登山對門徒講述人有八種福分,即「至福」,至高無上的福分。傑克·弗利(Jack Fo1ey,1940-)據此推論說,凱魯亞克是法語區的加拿大人,一直講法語,在他神話製造的想像中,英文的「Beat」可能很容易變成法語裡的「B6at」,即享受天國賜福的意思。因此,Beat的含義更多地與天主教裡的「至福」相聯繫。
當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對同一個「Beat」卻賦予不同的含義。例如,對於亨克而言,Beat自然是垮掉,是失意,是困頓,是被擊敗(beat down)。亨克何許人?他全名叫赫伯特·亨克。他原來是威廉·巴勒斯的朋友,一個紐約時代廣場上的扒手和吸毒者。金斯堡、凱魯亞克和巴勒斯通過亨克認識了一批小偷和歹徒,了解到社會最底層的陰暗面。他們都喜歡他,在他們的心目中,亨克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但體現了一種「誠實的犯罪倫理」。凱魯亞克在《在路上》佩服地稱他為埃爾默·哈塞爾(E1mer Hasse1),而金斯堡讓他住在他紐約的公寓裡,儘管知道他和他的小偷同夥把贓物藏在屋裡。金斯堡和巴勒斯在經濟上和感情上都給他以支持。後來亨克想當作家,他的短篇小說《埃爾西·約翰》(E1sie John)被收錄在安·查特斯(Ann Charters)主編的《垮掉派作品可攜式選集》(The Portab1e Beat Reader,1992)裡,表明他運用語言非常出色。亨克的風格是口語化傾向明顯。如果接觸有關他的訪談錄,我們便會發現他的英語比沒有受過教育的南方黑人還要難懂。他常常敘述一連串如何求生存的故事,嚴峻而常常顯得陳詞濫調,好像是從錄音帶直接記錄下來似的,但真實地反映了垮掉一代人面臨的嚴酷現實。
儘管我們對「垮掉派」這個詞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考證,但它作為一個曾經紅極一時,影響幾代人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現象,誰也不能充分界定它。正如傑克·弗利所說:「垮掉派是20世紀最被廣泛宣揚、最被誤解,也最被理解、被抨擊最激烈、最被看重、最被損害、最被撕扯的藝術運動之一。它對被性與自我身份煩惱的青少年產生影響,也對在古書堆裡尋找歷史和意義的枯燥學者產生影響……『垮掉』(Beat)從沒有被充分界定過,如果被充分界定了,它作為一個運動早就死亡了。」
「垮掉」含義中的佛教意蘊
「垮掉」(Beat)從天主教開始的宗教含義後來延伸到佛教。西部的著名垮掉派詩人菲利普·惠倫(Phi1ipWha1en,1923-2003)經過50年代青年火熱、狂放期之後,皈依佛門,從事慈善和宣教事業。他晚年生活在舊金山哈特福德街禪宗中心,地下室設立禪堂,禪堂裡供奉佛像。據他的朋友、後垮掉派詩人麥可 羅森堡(Michae1 Rothenbcr9,1951-)介紹,平時菲利普惠倫在這個禪堂裡誦經,或和他的禪友談經說法。1994年,筆者拜訪他時,他把筆者帶進這個地下室的禪堂。他首先對佛像頂禮膜拜後,然後給筆者介紹他所從事的佛教活動。地上擺了十幾隻圓圓的座墊,供其他信徒每周數次來昕他宣講佛經使用。二樓和三樓住著接受治療的晚期癌症病人。當筆者問他做善事的目的是否和我們通常的佛教徒樣,期望通過修行最後到達西天極樂世界即天堂』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做善事是人生應當如此,從來想到以此作為到達天堂的手段。
西部另一個著名的垮掉派詩人加裡斯條德信奉佛教,於1956年、1964年、1965 1968年數次赴日本研習佛學,甚至在寺廟裡當侍僧三年,悉心研究禪宗。他的妻子是13本人。他終生服膺於生態和環保事業。
大名鼎鼎的金斯堡信奉一種美國化的藏傳佛教。1970年,他認識了在美國傳教的噶舉派曲羊達壠巴仁波切之後便皈依了他,對他行三皈依禮,取法號「達摩之獅」。金斯堡依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去體會達壠巴仁波切領他發願的內容。而發願的英文文本多少與原文走了樣,例如,第一願:「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當,發無上心。」這條發願的內容被達壠巴仁渡切翻譯成「眾生無數,我發誓解放他們大家。」而金斯堡則把它理解為:「啟迪眾生,幫助眾生,這和我在哥倫比亞渡船上做的事是樣的。我感到我已經實行了,這只不過是用經典的術語闡述我的本心。」金斯堡還說:「我按照達壠巴仁波切的教誨行事是很自然的,菩提薩埡是最有趣的道理。」所謂菩提薩埵,說白了,就足勸告世人要覺悟,要幫助大眾,這正符臺金斯堡的人牛態度。他雖然終生是同性戀者,沒有放棄對同性戀的世俗追求,但菩薩或佛的理想同時強烈地吸引著他,這是因為他生性慷慨,富有憐憫心,經常樂意直面困境或痛苦的場臺,無論是面對精神失常的母親、印度的麻風病人、垂死的乞丐、街頭的流浪漢,還是無家可歸的老婦人,他總是試圖給予幫助。不過,我們同時注意到,金斯堡把佛教教理如此輕易地聯繫實際,似乎有點實用主義,正如瑪喬裡珀洛夫教授所指出的:「如果佛教對他有用的話,他卻沒有完全隱退到寺廟裡去。在同保羅 波特格斯談話時,他非常坦率地承認他難以完全遵循臧傳佛教的忘我敦理。他說:『(佛教實踐)只是學習一種更敏銳更有經驗的方法,來認識和鑑別業已存在於你腦海裡的思想。它不需要一個大突破或突破之類的飛躍。』」
達壠巴仁波切因為喜歡詩歌,要金斯堡當他的詩歌師傅,在詩歌方面皈依金斯堡。達壠巴仁波切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創辦以開設佛學研究、祈禱心理研究、環保研究、老年醫學、兒童早期教育等課程為主的納羅巴學院。金斯堡和安妮·沃爾德曼(Anne Wa1dman,1945-)合作,於1974年在該學院內建立以學習詩歌創作為主的「傑克·凱魯亞克精神詩學學校」,用以紀念凱魯亞克(他有一度信仰過佛教)。金斯堡和沃爾德曼除了親自給詩歌創作班學生上課外,還常常聘請著名的詩人去講課。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如同中國大學裡中文系開設的作家班那樣的「傑克·凱魯亞克精神詩學學校」至今仍然招生,惠及全美國前去學習詩歌創作的眾多青年詩人,其中包括後垮掉派詩人。
金斯堡與佛教的緣分令人刮目相看。金斯堡生前曾和達壠巴仁波切一起對佛頂禮膜拜。他臨終時,喇嘛們在他家閣樓裡設立經堂,為他誦經。即使在他咽氣時,他的朋友仍以佛教的儀式為他送行,而他的追悼會不是在教堂而是在紐約市喇嘛教活動中心舉行,由身著黃袈裟、手捧小塔、高舉響鈴、搖動花束、焚香吟誦佛經的喇嘛們為他做佛事。由此可見,金斯堡與藏傳佛教的聯繫如此直接,如此緊密,如此息息相通,這在歐美著名的詩人之中,無出其右者。所以,「Beat」一詞,首先在美國詩人,尤其是垮掉派和後垮掉派詩人的心目中,在美國文化的語境裡,不是我們常人尤其中國人所聯想的「頹廢」,而是具有超凡脫俗的含義。
垮掉派被視為頹廢派的表面現象
垮掉派作家給人們造成頹廢的印象主要表現在他們吸毒、酗酒、同性戀或雙性戀上。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垮掉派詩人似乎是一群生活糜爛的墮落分子,他們的生活「垮掉」,精神也「垮掉」了。中文翻譯只取用了該詞的一種詞義:「垮掉」,而「垮掉」往往又與「頹廢」聯繫在一起。當然他們也有無法迴避的短處。
垮掉派作家中年齡較大的一個核心人物巴勒斯193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他的博學贏得了金斯堡和凱魯亞克的尊敬,金斯堡和凱魯亞克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走上創作道路的。而這位導師終身服用海洛因,後來改用類似嗎啡的美沙酮,替代海洛因,同時吸大麻,直至去世。作為著名的實驗小說家,他對性生活赤裸裸的描寫和對吸毒體驗的大膽披露使他在垮掉派作家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描寫同性戀生活的代表作《赤裸的午餐》(Naked 1unch,1959) 曾經紅極一時。
凱魯亞克作為一個雙性戀者,他與金斯堡的性關係時斷時續。他在1953年與1954年間一度吸食海洛因和酗酒,結果死於酗酒。金斯堡的同性戀對象很多。他曾和對文學有興趣的鐵路扳道工尼爾,卡薩迪(Nea1 Cassady,1926--1968)交好,但和另外一個垮掉派作家彼得·奧洛夫斯基(Peter Or1ovsky,1933-)保持同性戀關係最長。自從1954年金斯堡與奧洛夫斯基在舊金山結識,同居以來,他們公開宣稱的婚姻關係一直維持到20世紀70年代,但是他倆的親密關係並沒有中斷。奧洛夫斯基支持許多社會和政治的公益事業,多次參加反核戰爭示威遊行。1972年,金斯堡在接受艾倫』揚的採訪中談到他與奧洛夫斯基的關係時說:「我們的關係起始於愛慕之情。我不會去天堂而把彼得撇開在地上;他也不會不管我,如果我生病在床,病危,白髮蒼蒼,彎腰駝背,患風溼病。」1974年,金斯堡邀請奧洛夫斯基去納羅巴學院傑克·凱魯亞克精神詩學學校執教。果不出金斯堡所料,彼得·奧洛夫斯基和科爾索來為他送終,並不斷地為臨終時的金斯堡拍攝照片。金斯堡在晚年還有不知名的年輕性夥伴,其中有一個人展示在他的詩裡,例如《秋葉》(Autumn 1eaves,1992)。
另一位垮掉派詩人科爾索(Gregory Corso,1930-2001)。也是海洛因服用者,因為糟糕的家庭背景,小學沒有畢業,流浪在大街上,年輕時混跡於街上的流浪漢、小偷之中。1950年,金斯堡結識了他。金斯堡、凱魯亞克和巴勒斯出身於美國中產階級,而科爾索是地地道道的社會底層人物。金斯堡、凱魯亞克和巴勒斯等垮掉派作家所了解的社會最底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曾經是他日常生活的經歷和需要。科爾索、金斯堡、凱魯亞克和巴勒斯是垮掉派最堅決的辯護士。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這些吸毒、酗酒、同性戀之徒不是頹廢派還是什麼?
但在美國,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少其他的著名作家或詩人也有類似的癖好或弊病,例如,大名鼎鼎的福克納(Wi11iam Fau1kner,1897-1962)、諾曼.梅勒(Norman Mai1er,1923-)、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和哈特·克蘭(HamCrane,1899-1932)都是酗酒的名人,而美國文壇著名的惠特曼(Wa1t Whitman,1819-1892)、W.H.奧登(W.H.Auden,1907-1973)、弗蘭克·奧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哈特·克蘭、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1dwin,1924-1987)、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11iams,1911-1983)和羅伯特·弗朗西斯(Robert Francis,1901-1987)等都是男同性戀者,還有著名女詩人艾德裡安娜·裡奇(Adrienne Rich,1929-),她直言不諱自己是女同性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