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成熟種子,可加工麵粉食用。
浮小麥則是未成熟的穎果,因在授粉時未受到粉,所以乾癟,裡面沒有澱粉,用水淘洗小麥,浮起者為佳,故此得名。
麥芽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成,與小麥非同一植株。
谷芽則是稻的成熟果實,經發芽曬乾而成,故又可稱稻芽。
一、小麥的功效與應用:
小麥味甘,性涼。歸心經。功效能養心除煩。常應用於婦女髒躁,悲傷欲哭之證。常配伍甘草、大棗等益氣補虛之藥,即甘麥大棗湯。
《金匱要略》:「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素問》:「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甘麥大棗湯現代常用於神經衰弱、失眠、情緒焦躁或抑鬱、小兒多動症,或百合病、癔病及女性更年期階段的治療。方劑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亦補脾氣,實屬補虛良方,久服無弊。
小麥本就是糧食,可煮粥食用,也可與它藥一起煎煮。常用量一般幾十克以上。
《聖惠方》:「小麥飯治煩熱,少睡多渴。」
《本草備要》:「養心除煩,利溲止血。」
二、浮小麥的功效與應用:
浮小麥味甘,性涼。歸心經。功效能益氣,除熱,止汗。常用於骨蒸勞熱,自汗盜汗等證。
治盜汗及虛汗不止,可單用本品,炒焦研末服用。若治體虛自汗不止,常配伍牡蠣、麻黃根、黃芪等,即牡蠣散。若治骨蒸勞熱,常配伍生地、麥冬、地骨皮等養陰清虛熱之藥。
浮小麥入煎劑常用量十餘克至幾十克,常生用。若研末服用,則炒焦用。
《本草備要》:「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汗為心液,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能涼心。麥麩同功。」
三、麥芽的功效與應用:
麥芽味甘,平。歸脾、胃、肝經。功效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尤善消麵食之積滯,與山楂、神曲並稱為「三仙」。汪昂言:「化一切米麵果食積」。
常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汁鬱積,乳房脹痛,婦女斷乳,肝鬱脅痛,肝胃氣痛等證。
治食積不化、消化不良、脘悶腹脹等證,常配伍山楂、神曲、雞內金等藥。若脾胃虛弱而運化不良,常與補脾益氣類藥同用,可起到補而不滯的作用。
治肝鬱氣滯,或乳房脹痛,常配伍柴胡、桂枝、川芎、橘核等舒肝理氣之藥。若用於婦人斷乳,可單用本品每日30~60克,水煎服,有一定療效。
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乳脹,幾欲成癰,單用麥芽一二兩炒,煎服立消。
張錫純治一婦人,年三十餘,氣分素弱,一日忽覺有氣結上脘,不能上達亦不下降,此肝不升胃不降也。為疏方生麥芽四錢以升肝,生雞內金二錢以降胃,又加懷山藥一兩以培養臟腑之氣化,防其因升之降之而有所損傷,連服十餘劑,病遂全愈。
麥芽入煎劑常用量十餘克,若用其回乳,劑量可用至幾十克以上。生用偏於舒肝回乳,炒用偏於健脾消食和中。
張錫純言:「大麥芽性平,味微酸,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飲食積聚,為補助脾胃藥之輔佐品,若與參、術、芪並用,能運化其補益之力,不至作脹滿。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雖為脾胃之藥,而實善舒肝氣。蓋肝於時為春,於五行為木,原為人身氣化之萌芽,麥芽與肝為同氣相求,故善舒之。夫肝主疏洩為腎行氣,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洩以行腎氣,故又善於催生,至婦人之乳汁為血所化,因其善於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劑可炒用,入湯劑皆宜生用。」
四、谷芽的功效與應用:
谷芽味甘,平。歸脾、胃經。功效能消食和中,健脾開胃。谷芽的功效與麥芽相似,而力量稍緩,且谷芽沒有回乳之效。常用於宿食不化,脹滿,洩瀉,不思飲食等證。
《本草綱目》:「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
《本經逢原》:「啟脾進食,寬中消谷,而能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