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歡迎大家來到歡歡的小屋,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事情主要發生在東漢末期,孔融家裡一共有七口人,孔融排行老六,年僅七歲。在父親拿出的梨大小不一樣,他就拿了最小的梨。他說,哥哥比我大,應該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為哥哥應該讓著他。相親父老就要都快贊孔融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成為了一個遵守倫理的故事。
倫理之所以能夠成為倫理,在於它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在於它相對公平。以分梨來說,公平不是每人分到一樣大的梨,而是每個人都能吃到符合自身的梨。遵守公序良俗,不僅是美德,還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如果孩子能比同齡人更早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會說,這孩子比較懂事,比較成熟。我們講孔融讓梨,就要講清,大人吃的多,小孩吃得少,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大家都吃得飽,不浪費。在後兩個版本中,這種智慧並不存在。
謙讓作為一種美德,並不是總是值得鼓勵的。第一種是,在一個零和遊戲中,放棄應有的利益,成全別人。如果犧牲個人可以保護甚至提升集體利益,比如在戰爭中流血犧牲,保家衛國,這種犧牲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犧牲了個人利益,只滿足了某些人,這種犧牲是不值得的。比方說,孩子在競爭一個保送名額,大家都想要,這種時候要謙讓嗎?答案不言自明。神經病版的故事中,令人疑惑的就是,孔融的兄長在幹嘛?他們為什麼不讓?
第二種是,處於弱勢地位,還要窮大方。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裡,最糟糕的就是,家長把價值觀作為工具來使用,有時僅僅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社交目的。我們小的時候,被教育尊敬大的,大了以後被要求謙讓小的。這裡我乾脆說一條原則,年齡與謙讓無關。處於強勢時,我們可以謙讓弱者。處於弱勢時,我們無需謙讓。在神經病版故事裡,孔融沒有必要把大梨讓給弟弟的原因就在於,他也是弱勢的,他沒有必要這麼做。
孔融是講究封建禮制的,但又或多或少有些許叛逆,曾出言論說:「父母親生下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倘若父母親對待子女實在令人看不過去的話,子女們可以不孝順他們。畢竟父親和母親生孩子可能是為了滿足私慾而已,像皇帝一樣。母親生孩子也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罷了,所以不存在特殊的感情。「就是這一番言論被曹操抓到,曹操說孔融不忠不孝,然後把他給殺掉了。」很難想像這個那個小時候讓梨的孔融說出的話。
古代儒家有禮、儀之分,具體的儀軌說到底不過是外在的東西,可因情景、因時代變化。而禮之本在人心,在仁心,在能愛人,在種種人所本有的天然情感。自然是可以抓著孔融的行為,說出種種不合理,挑毛病總是不難。可是這故事在儒家看來,重點本不是讓梨的行為本身啊。沒有規則的善良,有時也是一種惡。我們想,如果這件事有作秀的可能,就如同那位美國「孔融」所做的那樣,這種故事的教育價值又何在呢?
本文由歡歡的小屋原創,想在歷史的長河中獲取心靈的感悟,就請關注歡歡的小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