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

2020-12-17 百家號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歡歡的小屋,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事情主要發生在東漢末期,孔融家裡一共有七口人,孔融排行老六,年僅七歲。在父親拿出的梨大小不一樣,他就拿了最小的梨。他說,哥哥比我大,應該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為哥哥應該讓著他。相親父老就要都快贊孔融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成為了一個遵守倫理的故事。

倫理之所以能夠成為倫理,在於它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在於它相對公平。以分梨來說,公平不是每人分到一樣大的梨,而是每個人都能吃到符合自身的梨。遵守公序良俗,不僅是美德,還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如果孩子能比同齡人更早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會說,這孩子比較懂事,比較成熟。我們講孔融讓梨,就要講清,大人吃的多,小孩吃得少,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大家都吃得飽,不浪費。在後兩個版本中,這種智慧並不存在。

謙讓作為一種美德,並不是總是值得鼓勵的。第一種是,在一個零和遊戲中,放棄應有的利益,成全別人如果犧牲個人可以保護甚至提升集體利益,比如在戰爭中流血犧牲,保家衛國,這種犧牲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犧牲了個人利益,只滿足了某些人,這種犧牲是不值得的。比方說,孩子在競爭一個保送名額,大家都想要,這種時候要謙讓嗎?答案不言自明。神經病版的故事中,令人疑惑的就是,孔融的兄長在幹嘛?他們為什麼不讓?

第二種是,處於弱勢地位,還要窮大方。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裡,最糟糕的就是,家長把價值觀作為工具來使用,有時僅僅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社交目的。我們小的時候,被教育尊敬大的,大了以後被要求謙讓小的。這裡我乾脆說一條原則,年齡與謙讓無關。處於強勢時,我們可以謙讓弱者。處於弱勢時,我們無需謙讓。在神經病版故事裡,孔融沒有必要把大梨讓給弟弟的原因就在於,他也是弱勢的,他沒有必要這麼做。

孔融是講究封建禮制的,但又或多或少有些許叛逆,曾出言論說:「父母親生下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倘若父母親對待子女實在令人看不過去的話,子女們可以不孝順他們。畢竟父親和母親生孩子可能是為了滿足私慾而已,像皇帝一樣。母親生孩子也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罷了,所以不存在特殊的感情。「就是這一番言論被曹操抓到,曹操說孔融不忠不孝,然後把他給殺掉了。」很難想像這個那個小時候讓梨的孔融說出的話。

古代儒家有禮、儀之分,具體的儀軌說到底不過是外在的東西,可因情景、因時代變化。而禮之本在人心,在仁心,在能愛人,在種種人所本有的天然情感。自然是可以抓著孔融的行為,說出種種不合理,挑毛病總是不難。可是這故事在儒家看來,重點本不是讓梨的行為本身啊。沒有規則的善良,有時也是一種惡。我們想,如果這件事有作秀的可能,就如同那位美國「孔融」所做的那樣,這種故事的教育價值又何在呢?

本文由歡歡的小屋原創,想在歷史的長河中獲取心靈的感悟,就請關注歡歡的小屋吧!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為什麼最終被曹操滅三族?陸遊千年後給出答案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神童孔融4歲時,父親的朋友來串門,帶來了一些梨。客人們同意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於是,孔融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把最大的留給了父母和哥哥。當父親問為什麼只留下最小的梨時,孔融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應該取最小的。」但誰也沒想到,孔融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為什 麼會成為 西方 的反教材 ?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孔融讓梨 ,折射出 尊長 敬兄的風範 ;鮑叔牙 讓利於 管仲 ,彰顯 出寬容大度 的人格魅力 ;張英 "讓他 三尺 ,何妨 ",成就 了"六尺巷 "的千古佳話 。作為 一個 懂得 謙讓 、不斤斤計較 、不鋒芒 的人,內心 一定會 雲淡風輕 ,生活 一定會 平和 快樂 ,這就是我們國人 心中 普適的幸福觀 和人生觀 。
  • 讓梨的孔融,最後怎麼樣了?結局竟如此悲慘!
    文/陽陽歷史說讓梨的孔融,最後怎麼樣了?結局竟如此悲慘!孔融這裡的故事家喻戶曉,孔融作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的謙讓之舉,也被後人稱頌,並被當做孩子學習的典範。小編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就學習了《孔融讓梨》的文章,不知道現在的小孩子還有沒有在讀?不過無論怎樣,他的故事永遠都是父母們教育孩子的素材。不過,大多數人知道的孔融都是那個才四歲的謙讓有禮的小孩子,至於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家族背景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接下來就由小編為你們介紹。首先咱們先給他放在歷史的朝代裡,他身處東漢末年,是一個魯國人,而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
  • 孔融讓梨,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孔融,長大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讀故事,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聽過媽媽講過這個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插畫孔融,生於東漢末年,對,就是你知道的漢末三國時期,和曹操不但是一個時代,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呢。當然,名義上是在當時的皇帝——漢獻帝手下當官。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在中國,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被人們傳為「美談」。故事說東漢時的孔融,年僅四歲就有謙讓心和恭敬心。孔融四歲時,有一天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自己挑了一個小梨。這則故事凸顯了童心的純善和弟兄間溫暖的親情。它從微小的細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背景。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的孔融品行竟然如此敗壞
    說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本中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後人的典範,說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的爸爸帶回來兩個梨,把孔融和哥哥都叫進屋內,讓孔融拿梨,孔融去拿了兩個中小的那個,把大的那個梨讓給了哥哥,爸爸問他為何選擇小的那個,孔融說,自己最小理應拿最小的那個梨,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
  • 利字當頭的時代,你還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孔融讓梨是一個經典的道德教育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不論是這個故事本身的寓意,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都值得我們把它講給下一代,讓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去。而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就是對儒家思想最生動直接的詮釋,可以引發孩子對於傳統文化的嚮往,引導孩子對儒家思想進行探索。二、孔融的文學成就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詩、賦、散文都比較擅長。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應該聽過吧,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
  • 孔融的悲劇:被存在感刷死的東漢網紅
    要問誰是中國第一「網紅」,那非距今1800多年東漢末年的孔融莫屬。「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他的故事被寫進了《三字經》,作為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世人代代傳頌。「孔融讓梨」的故事,也作為德育故事寫進小學課本,讓孩子們接受教育。再加上他是孔子二十世孫,出身正點,又是「建安七子」之一,成就非凡,你說厲害不厲害?
  • 孔融4歲時讓了個大梨給哥哥,12年後哥哥卻還他一條命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東漢末年的一代名儒,文章寫得好,詩歌也別有一格,魏文帝曹丕論文時,將他與同時代的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是為「建安七子」。而一般讀者了解孔融,則是從他四歲時就能讓梨的故事開始的。
  • 世人皆知孔融四歲讓梨給哥哥,可是你知道他哥哥用什麼還給他了嗎
    《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其背後的典故「孔融讓梨」就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年幼的孔融把大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哥哥,自己吃小的梨。孔融也因為此事而名垂青史,相比之下,他的哥哥孔褒(也就是被讓梨的那位)名氣就小了很多。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的後續故事是什麼呢?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
  • 《三字經》十大典故之6:《孔融讓梨》融四歲, 能讓梨(文後故事引人深思)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有一天,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
  • 孔融不過就是在家裡讓了個梨,為何一下搞得天下聞名流芳千古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記載在《後漢書》中,「(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後來通過歷代兒童啟蒙教材《三字經》的廣泛傳播,「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四歲讓梨的孔融,本是傳統美德的代表,但是在西方卻成為了作秀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講的就是孔融主動將大的梨子讓給其它的兄弟們,自己吃小的梨子。這個故事教導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時間的發酵下,這個故事現已經成為根植於我們骨子裡的文化內涵。
  • 孔融讓梨是悲傷的故事,被隱藏的教育漏洞,「捧殺」才是罪魁禍首
    每個孩子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三字經》中還有「融四歲能讓梨」的經典典故。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更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將好的梨分給了弟弟,自己只是留下了一個又小又不起眼的梨,他的這個舉動不僅得到了父親的誇讚,同時也受到很多來自其他人的讚揚,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 孔融讓梨這個成語故事,其實被後人誤讀了上千年
    孔融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20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大家熟悉他,就是從一個關於他的典故「孔融讓梨」中知道的。這個故事語出《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它是指孔融小時候曾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從而教育小孩要懂得禮讓。就因為這件事, 從古到今他一直是中國孩子要學習的好榜樣。當然,《後漢書·本傳》、《融家傳》中也有記載。但事實上是這麼回事嗎?這個問題留到最後再做討論,我們先從孔融的一些言行中看看他的性格特點。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