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的孔融品行竟然如此敗壞

2020-12-17 歷史閱覽

說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本中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後人的典範,說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的爸爸帶回來兩個梨,把孔融和哥哥都叫進屋內,讓孔融拿梨,孔融去拿了兩個中小的那個,把大的那個梨讓給了哥哥,爸爸問他為何選擇小的那個,孔融說,自己最小理應拿最小的那個梨,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傳為佳話。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另一個關於孔融的故事,有一天孔融的家裡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誇讚孔融很了不起,小小年紀就學會謙讓,但是,客人又說了一句:「長大後可就不一定了」。孔融機智反駁道:「想必你小的時候也很了不起」。這則故事也被傳為了佳話。也許大家還不知道,這位到孔融府上做客的客人是一位算命先生,他居然預料孔融長大後品德不行,事情真像客人預料的那樣嗎!

然而孔融真的長大了,不出客人所料,性情和性格都不像小的時候,這時候的孔融特別的自私自利,而且不忠不孝,親戚朋友的避而遠之,認為他是個怪胎。

有一次,孔融受董卓推薦,趕赴都城上任北海相,去的路途之中,孔融見一個20多歲的人年輕小夥,在路上悲傷的哭泣,而且還披麻戴孝,後來一經詢問,才知道這個年輕人的父母雙亡,年輕人很是悲傷,不停的哭泣。可是見狀的孔融認為他哭的不可傷心,妄下定論,說此人肯定不孝,只是在裝模作樣的哭,恐龍還說,或許他的父母就是被他害死的,於是孔融命令首相把他抓起來,並用劍把他刺死。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長大後的孔融和長大後的孔融大不一樣,也許大家相信小編所說的話,可這些都是史書《御覽》262引《秦子》中的「哭墳不悴」所記載的。

孔融不止薄情寡義,還特別的心狠手辣,不忠不孝,還有史書記載,說孔融長大後,與父親根本沒有什麼親情,在父母老年的時候,孔融只是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這些生活必需品,與母親也沒什麼親情可言,只是當著外人裝作很孝順的樣子罷了。這段話在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父子無親,情慾發耳,子母無情,物出瓶離。」這可是孔融的後人所說,並不是刻意的抹黑孔融。

黃巾軍起義,孔融正擔任北海相,此時的董卓擾亂朝綱,大權獨攬,壓迫百姓,施行苛政,百姓民不聊生,為討好董卓,孔融強制百姓繳納賦稅,但是很多老百姓家裡面根本沒有餘糧,連肚子都吃不飽,孔融就責怪下屬辦事不力,就立即下令把辦事不力的下屬殺掉五個。

長大後的孔融薄情寡義,心狠手辣也就算了,但是,他還沒有什麼軍事才能,雖然被稱作是建安七子,可是在指揮打仗方面完全不懂,在他所管轄的北海範圍之內,屬下官員貪汙腐敗,強徵民家婦女,後來黃巾軍起義,恐龍不想著怎麼抵禦起義軍,反倒整日喝得酩酊大醉。

手下官員見孔融每日飲酒作樂,大家覺得孔融應該有禦敵之策,誰知,黃巾軍兵臨城下之時,孔融獨自乘一匹快馬溜走了,而且還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扔下不管,一路投奔到曹操麾下,北海的士兵和城中百姓瞬間就被黃巾軍攻破,百姓生靈塗炭,哭聲震聾欲耳。原本以為孔融投奔到曹操麾下,會勤勤懇懇為官,誰知他老是挑曹操的壞毛病,曹操可是雄才大略之主,孔融這樣做使得曹操很不滿,本想直接殺掉孔融,但是曹操考慮到這樣做會損害自己的明望,所以最後都沒有對孔融下手,只是暗暗提點孔融說話注意,後來孔融不但沒改,反而更加妄加指責,曹操實在忍無可忍,找個藉口就把孔融殺死了。

大家只記得孔融讓梨的故事,卻不知道孔融長大後的為人,現在知道了吧,被長大後的孔融完全顛覆了的三觀。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孔融讓梨,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孔融,長大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讀故事,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聽過媽媽講過這個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插畫孔融,生於東漢末年,對,就是你知道的漢末三國時期,和曹操不但是一個時代,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呢。當然,名義上是在當時的皇帝——漢獻帝手下當官。
  • 孔融讓梨中的孔融竟然死於不孝、謀反之罪?
    我們經常在小時候會聽到父輩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我們要懂得謙卑禮讓、尊重兄長的好品性,要知道孔融當時讓梨的時候才僅僅四歲,四歲的孩童都能做到如此的懂事,肯定與大人們每日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孔融讓梨故事事出必有因,孔融按照現在來說的話,可是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他不但是聖人子孫,還是東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的文學大家,所以說孔融的確是以為才華橫溢的文人,但是在政務上,缺乏政治才能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怎麼樣了,是不是不大聰明的樣子
    孔融讓梨可謂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表現了小孔融謙讓的優秀品質,許多家長會把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小孩子聽,是中國寶寶品格養成的啟蒙老師。其實長大後的孔融很有成就,他把聰明變成了文學家、詩人,還是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但你知道長大後的孔融嗎?難怪老師從來不說
    《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是家喻戶曉,那長大之後的孔融又成了什麼樣子呢?
  •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都知道,他長大後怎麼樣了?
    孔融讓梨是每一個學子都懂得的傳統美德,也可看出有此美德的孩子長大後一定不會太差,都說「三歲看到大」,而孔融讓梨的時候已經四歲了,更加的能證實他長大後定是有成就之人。孔融讓梨主要講的是孔融的父親拿了一些蜜梨,讓孩子們自己拿著吃,當哥哥姐姐們都爭先恐後搶梨吃時,現在一旁的孔融一動沒動,他父親看到後讓孩子們把梨放回桌上,讓孔融分給大家吃,孔融把最大的兩個梨給了父親和母親,依次分給哥哥姐姐們,最後留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他的父親問他為何吃最小的,他說自己就是家裡年齡最小的,應當吃最小的。
  • 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歡歡的小屋,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事情主要發生在東漢末期,孔融家裡一共有七口人,孔融排行老六,年僅七歲。在父親拿出的梨大小不一樣,他就拿了最小的梨。他說,哥哥比我大,應該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為哥哥應該讓著他。相親父老就要都快贊孔融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成為了一個遵守倫理的故事。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那孔融弒母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古流傳至今並且是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例子。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孔融四歲讓梨,小小的成名,從小就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
  • 文學典故中的「孔融讓梨」,孔融後來怎麼樣了?網友看完莫名心疼
    文學經典「孔融讓梨」的故事不僅出現在語文課堂上,很多國內的父母還經常將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其實就是希望培養孩子尊老愛幼,尊重長輩的良好品德。而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也確實值得很多學生學習,因此語文課本大多都加入這類流傳剩廣的經典故事。但你知道孔融後來怎麼樣了嗎?
  • 讓梨的孔融,最後怎麼樣了?結局竟如此悲慘!
    文/陽陽歷史說讓梨的孔融,最後怎麼樣了?結局竟如此悲慘!孔融這裡的故事家喻戶曉,孔融作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的謙讓之舉,也被後人稱頌,並被當做孩子學習的典範。小編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就學習了《孔融讓梨》的文章,不知道現在的小孩子還有沒有在讀?不過無論怎樣,他的故事永遠都是父母們教育孩子的素材。不過,大多數人知道的孔融都是那個才四歲的謙讓有禮的小孩子,至於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家族背景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接下來就由小編為你們介紹。首先咱們先給他放在歷史的朝代裡,他身處東漢末年,是一個魯國人,而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為什麼最終被曹操滅三族?陸遊千年後給出答案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神童孔融4歲時,父親的朋友來串門,帶來了一些梨。客人們同意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於是,孔融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把最大的留給了父母和哥哥。當父親問為什麼只留下最小的梨時,孔融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應該取最小的。」但誰也沒想到,孔融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 孔融四歲讓梨,家喻戶曉,但後面的故事老師卻沒有告訴你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殺了孔融,遭到了天下儒生的聲討。當年秦始皇殺個儒家的淳于越就被黑了兩千多年,曹操殺的儒家老祖孔子的子孫,那還不被儒生們罵慘?在「以孝治國」的漢朝,孔融無疑是超級大明星!「孔融讓梨」大家應該都了解,講的是為小輩者當有的「尊老愛幼」之德,在當時也是火得不行。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孔融讓梨的故事,每個中國人從孩提時代就知道了。這個故事沒有被《後漢書•孔融傳》記錄,它首次出現於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為《後漢書》做的註疏裡。李賢不僅是王子,也是優秀的史學家,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信度應該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比如 「孔融讓梨 」,在我國 的歷史 發展 中,一直 是作為 一種 傳統美德 流傳 下來 的,但是 在西方人 眼裡 ,卻不被重視 ,甚至 把它當作 一種 反面教材 。聰明人 在小故事 裡。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當時,我的老師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我們謙虛,尊重哥哥,關心我們的年輕一代,這樣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被別人所愛。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
  • 孔融讓梨的危害
    孔融讓梨的故事伴隨我們長大,一直以來也被我們作為教育孩子的首選事例。但如今我們卻要開始反對它了。 在當代心理學界,道德認知心理學派的集大成者和繼承人是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他對品德發展提出了「三水平」理論。並根據大量研究,得出結論:0~9歲幼兒和兒童屬前習俗水平;9~15歲的少年兒童多屬習俗水平;16歲以後,少部分人向後習俗水平發展(但達到的人數不多)。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文/記憶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孔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小學的課本上「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這只是他小時候的故事,長大之後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與很高的學問,也當過官,但是他的下場比較慘。
  • 長大後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不僅拋棄妻兒,而且還不孝
    讀過《三字經》的都知道「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父母讓孩子們來吃梨。孔融認為自己年紀小就拿了最小的把大地都讓給了哥哥們。這個故事表現了孔融從小就有親兄弟重孝悌的美德。不少人都十分好奇,既然孔融從小就這麼懂事,那麼孔融長大後成為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