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不僅拋棄妻兒,而且還不孝

2020-12-17 青葉踏歌

讀過《三字經》的都知道「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父母讓孩子們來吃梨。孔融認為自己年紀小就拿了最小的把大地都讓給了哥哥們。這個故事表現了孔融從小就有親兄弟重孝悌的美德。

不少人都十分好奇,既然孔融從小就這麼懂事,那麼孔融長大後成為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孔融讓梨

孔融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年少聰慧。十歲時隨父親到了洛陽,他想拜訪當時的名士李膺。這就和現在的「追星」一樣,身為「明星」李膺可不是什麼人都能見到的。孔融就對看門的說「我是李膺的親戚」,看門人無法辨別怕怠慢了就讓他進入了其中。

李膺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就對孔融說「你個小屁孩怎麼亂認親戚呢」。孔融也不慌張不緊不慢地說「先祖孔子曾拜老子為師,我們可是幾輩子的親戚了」。看著這麼聰慧的孔融引來了名士李膺的讚賞。

李膺

十三歲時孔融的父親去世,孔融傷心過度需要有人扶持才能站立。他的孝順引來的州人的稱讚。後來他哥哥的好友張儉惹怒了權貴偷藏在孔融家裡躲避。沒想到很快事情敗露,孔融兄弟入獄。孔融卻把一切罪責腿在自己身上,哥哥也是如此。這就為難了官吏,後來竟引來詔書判決哥哥有罪。孔融因此聞名。

但是後來孔融似乎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歪了」。年少成名加上身為「建安七子」之一。孔融長大後做了北海相。在北海為官幾年有了點政績人稱「孔北海」。但不久後袁紹的兒子袁譚來攻打北海,兩軍將士在前線拼死拼活。孔融呢?他竟然還在「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北海淪陷孔融抱頭鼠竄,最後拋棄妻兒獨自逃脫。結果很明顯他的妻兒被袁譚俘獲了。

袁譚

做人做到了拋棄妻兒的地步不得不說真的很失敗了。這都能做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還有更過分的,中國講究孝孔融那個時代自然也是如此。但長大後的孔融竟提出「孝可以不遵守,父親生兒子只是為了自己的情慾,母親只是兒子的容器」這樣的言論。

曹操

孔子要是知道他的後代這麼「離經叛道」怕是連棺材板都壓不住了。這也為他的未來帶來了悲劇。因為他多次惹怒曹操,還和曹操公然對著幹。後來在孔融提出這麼「離經叛道」的言論後。曹操以不孝之罪處死了孔融。

孔融一生的經歷正應驗了那句古話「小時了了,大了未佳」。小時重孝長大「不孝」莫名有些諷刺。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瑜公子說歷史。

您的每一個點讚、轉發、評論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感謝您的點擊。

參考資料《名人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改。

相關焦點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可誰知孔融是以不孝之名被斬!
    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朝末年超級牛的人物。當他4歲時,他知道懂得讓梨給哥哥,這讓他出名。他的故事也傳遍全國,成為教育孩子孝順的好榜樣。
  •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但你知道長大後的孔融嗎?難怪老師從來不說
    《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是家喻戶曉,那長大之後的孔融又成了什麼樣子呢?
  • 四歲讓梨的孔融,因不孝被曹操殺死?孔融:我只是騷操作過多
    孔融,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也是個大家族,在當時的聲望很高,但還是被曹操給殺死了,曹操為什麼要殺死孔融呢?不可是因為不孝,畢竟當時曹操是最大的造反頭子,再加上孔融也是有才的,而曹操求才若渴不可能因為不孝就殺了孔融。那麼孔融為什麼會被殺呢?經過研究考據發現,無非這幾種原因。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原標題: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孔融讓梨的故事,每個中國人從孩提時代就知道了。這個故事沒有被《後漢書•孔融傳》記錄,它首次出現於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為《後漢書》做的註疏裡。李賢不僅是王子,也是優秀的史學家,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信度應該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
  • 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什麼卻被曹操以「不孝罪名」殺掉?
    孔融的確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才子,他的孤傲、他的氣魄,在當時文人士子之中是數一數二的。他小的時候就很不一般,知道讓梨,被世人言之神童。可為什麼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但是孔融有一點就是他的性格,孔融其實有一點恃才傲物,他仗著自己的才華和年紀就有一點目空一切 。孔融的死只能說和他自己平日和曹操積攢下的怨恨有關,曹操作為一方霸主,孔融作為一個臣子,卻常常忤逆,而且抨擊,一次能忍,次次能忍的就不是曹操的為人了。孔融屢次對曹操出言不遜,當時曹操攻下鄴城,給他的兒子曹丕納妻甄氏。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的孔融品行竟然如此敗壞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另一個關於孔融的故事,有一天孔融的家裡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誇讚孔融很了不起,小小年紀就學會謙讓,但是,客人又說了一句:「長大後可就不一定了」。孔融機智反駁道:「想必你小的時候也很了不起」。這則故事也被傳為了佳話。也許大家還不知道,這位到孔融府上做客的客人是一位算命先生,他居然預料孔融長大後品德不行,事情真像客人預料的那樣嗎!
  •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說孔融不孝的是曹操的軍謀祭酒路粹,曹操指使路粹冤枉孔融,說孔融不孝。因此,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路粹說孔融不孝的根據史是什麼呢?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孔融,這個為國人所熟知的道德模範,東漢名士,最終卻被一代梟雄以不孝之名誅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孔融讓梨之時,尚且四歲,受到當世的讚譽,甚至多年後的現在,還被放在教科書上,作為德育的良好典範。可是孔融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誅殺。孔融有一個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體意思便是,父母生子女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情慾,對子女沒有恩情。
  • 課文上有名的《孔融讓梨》中的孔融,最終卻慘死於「不孝之罪」?
    然而,儘管孔融身上打小就表現出了尊老愛幼、禮讓謙虛的高尚品德,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孔氏全家,其中有條罪責便是「不孝之罪」。孔融到底觸犯了哪條「不孝之罪」,竟會導致被曹操滅門?是孔融假裝仁慈孝敬,後來被曹操揭穿了嗎?
  • 孔融以孝聞名,又因為不孝被誅殺,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四歲的孔融每次吃梨的時候都拿小一點的梨子,把大梨讓給兄長。別人問孔融,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理應吃小梨。」從這一點上來看,孔融自小就懂得謙恭禮讓。可是孔融最後卻因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誅殺。那麼孔融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孔融以孝聞名,卻因「不孝之名」而喪命,兩大原因他必死
    孔融讓梨雕像孔子二十世聖孫,死於不孝孔融,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祖上為名震中外的孔子,他不僅文章寫得好,詩歌也別具一格,與王粲、陳琳、徐幹等人被譽為而在漢朝這個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孔融更是憑藉自己四歲時讓梨的舉動,年少成名。一個四歲就懂得讓梨的人,長大後竟然長歪了?被曹操以不孝的名義所殺!曹操是憑什麼覺得他不孝呢?
  • 四歲讓梨的孔融,最後結局竟然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處死?
    孔融是孔子的第19世孫,不僅是一位文學家,還是「建安七子」之一。"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
  • 四歲能讓梨,以孝聞名的孔融為何反而因為「不孝」罪名而死?
    李膺見孔融聰明伶俐,稱讚不已,之後進來的太中大夫陳韙聽說了,卻不以為然的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不一定也聰明。孔融一聽,當下就嘲諷道:聽您這話,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暗指陳韙現在很蠢,陳韙被說得啞口無言。曹操一聽,納悶了,沒聽說過這回事啊,就問孔融是不是出自什麼典故?孔融來了一句: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我根據現在這個事情,推測當初就是這樣的。諷刺曹丕幹這個事情不地道。只能說文化人罵人就是不一樣,沒點腦子還真不容易聽出來。不僅如此,後來曹操出徵烏桓的時候,孔融又嘲諷道:大將軍辛苦了!
  •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三字經》有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其中的融指的便是孔融。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從小就非常知禮節。每次家中長輩給他們吃食,孔融總是拿最小的那份。而被問及原因的時候,孔融答道,首先我年齡小,吃不了大的,其次哥哥是長輩,大的東西應該讓哥哥先拿,而弟弟比我的年齡又小,所以剩下東西裡的大份應該給弟弟。長輩們在聽到這個答案的瞬間就被孔融的尊長輩,愛幼弟的行為感動到了,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傳遍了大江南北。
  • 讓梨的孔融為何會因「不孝」而死?難道長大之後變壞了
    孔融這個人我們從小就認識,「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從小便在耳邊聽老師聽父母的講述,孔融的形象早早就在我們心中固定下來了,他就是」孝順以及尊老愛幼「的代名詞,但是從小就這麼優秀的人後來怎麼就被人以「不孝」的罪名給殺了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述一下。
  • 「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可孔融最終卻以不孝、謀反之罪被處死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孔融四歲就知道謙讓,把大梨讓給自己的兄弟吃,自己吃小的,這課本中描述的孔融,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懂得謙讓,孝順,我們當然也相信他長大後一定是個尊師重道、孝順有加的有志青年,但經過小編翻閱史書了解到,後來的情況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孔融是以不孝、某犯罪被曹操處死
  • 孔融真是因為不孝,而被曹操所殺?司馬光用6個字,揭開他的死因
    從小家長們就以「融四歲,能讓梨」來教導我們要孝順,然而在我們長大之後卻發現,這位童年的「孝順楷模」卻因為不孝的罪名而被處死,這不禁令人震驚。那麼歷史上的孔融,真的是因「不孝」而觸怒了曹操殺的嗎?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講述一個被我們誤解千年的人——孔融。看看他的「作死」之路。
  •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怎麼樣了,是不是不大聰明的樣子
    孔融讓梨可謂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表現了小孔融謙讓的優秀品質,許多家長會把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小孩子聽,是中國寶寶品格養成的啟蒙老師。其實長大後的孔融很有成就,他把聰明變成了文學家、詩人,還是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讓梨,但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孔融,他到底哪裡不孝了?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傳遍了整個曲阜,被寫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可以說是童星了,這一生不斷的遇到貴人,靠著聰明機智,一路順遂,步步高升,漢獻帝讓他單人了少府一職。本來孔融應該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但是卻被曹操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