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朝末年超級牛的人物。
當他4歲時,他知道懂得讓梨給哥哥,這讓他出名。他的故事也傳遍全國,成為教育孩子孝順的好榜樣。
孔融父親在他13歲時去世。他當時悲痛欲絕,走路都要人扶他,被當地人稱為孝順之至。
就在孔融16歲的時候,他的哥哥孔褒接受了一位被政府通緝的朋友。事件發生後,他和他的兄弟和母親競爭認罪。經過官府調查清楚後,孔融又成為忠誠的榜樣。
這樣的孔融為什麼最終會以不孝的名義被殺呢?
首先,孔融忽視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獨自逃離。
在漢獻帝即位後,孔融擔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年),袁紹的兒子袁潭襲擊了北海。雙方激戰了半年。只剩下幾百名士兵,他們已經達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孔融沒有別的辦法,以前只顧讀書,最後城池遭到襲擊。他設法一人逃脫逃脫,不顧被袁潭所擄的妻兒。
其次,孔融散布發表不孝的言論。
曹操是以「孝道」和「正氣」來治理天下。
孔融不僅不顧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生命,而且向外界公開表示:「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於父親來說,他們只是為了滿足情慾才生孩子;對於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一個容器,而孩子只是暫時寄存在那的。當孩子出生後。孩子與容器無關。」
你想想吧,孔融甚至說出這些超出曹操底線的話,不殺他,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第三,與曹操的政治立場不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孫子。從未有哪個掌權者敢於殺死孔子。但是,孔融維護漢朝宗世,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很是不滿。他經常反對曹操,導致曹操很不高興。
自古以來,中國因政治被殺害的文豪車載鬥量,而孔融也並不是最傑出的人。被王雲殺害的蔡邕就比他要厲害。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孔融當時很不識相。曹操在北方基本鞏固之後,他實際上是想要曹操把皇權還給漢獻帝。這怎麼可能?恰巧孫權的特使來了,孔融向這位信使表示大大的抱怨。具體內容沒有記錄在歷史書上,但它肯定不是一個好詞。當時,這被稱為「訕謗之言」,任何了解漢代法律的人都知道,一旦指控成立,就一定是死刑。史記之所以沒有記載孔融的「訕謗之言」的具體內容,估計是史家避諱這些,不敢寫。從合理的角度來看,應該說曹操有了異心,想謀權奪位之類的。孔融自恃才高,向來說話口無遮攔。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然而,這個罪並不容易拿到桌面上來說,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因為孔融的罪行非常多,他不用非揪住這條不放。因而有了後面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給斬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