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歲讓梨,家喻戶曉,但後面的故事老師卻沒有告訴你

2020-12-17 西府趙王爺

知道曹操為什麼會被民間黑化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殺了孔融,遭到了天下儒生的聲討。當年秦始皇殺個儒家的淳于越就被黑了兩千多年,曹操殺的儒家老祖孔子的子孫,那還不被儒生們罵慘?

在「以孝治國」的漢朝,孔融無疑是超級大明星!

「孔融讓梨」大家應該都了解,講的是為小輩者當有的「尊老愛幼」之德,在當時也是火得不行。至於老師為何不講後面的,第一是沒那個必要,第二是這種故事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名人鍍金」,往往那些歷史名人,總有些不得了的東西,但其一生,並不是太如意。

比如說歷史上「鑿壁借光」的匡衡,「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其長大後的名聲都不咋地,匡衡雖然坐上了高位,但卻是弄臣一名,最後因貪汙獲罪,晚節不保;司馬光那更是王安石的死對頭,妥妥的守舊頑固派。至於孔融,雖然比他們好點,但身處三國亂世,最終結局也是悲慘!

孔融並不是一個善於另闢蹊徑的天才少年,而是一個知書達理重視倫理道德的彬彬儒生。這也就決定了孔融的一生並不是像天才那樣揮斥方遒,而是以堅貞忠誠為自己的豐碑。話說孔融與儒家那可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孔融是儒家祖師爺孔夫子的後裔,為孔子二十世孫。

孔子二十世孫也。七世祖霸,為元帝師,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異才。

而他自幼也是飽讀儒學經典,因而在孔融心中,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道德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在孔融之後的仕途之中,他也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初心,面對權臣董卓,他不露阿諛奉承之態,而是以激烈之言辭匡正直言,最終為董卓記恨,被發配到黃巾軍甚為猖獗的北海國任國相一職,所以孔融在三國故事裡又被稱為「孔北海」,就是源於此。

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為賊衝,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為北海相。

孔融在任上可以稱得上是「為政有方」,他重視教化,踐行仁義,安撫百姓,以致一時間富有盛名。但是在那種亂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兵啊,孔融一介文人,打仗用兵是真的不行。很快袁紹的兒子袁譚領兵來攻,孔融不敵,北海落入袁紹的手中。

孔融雖然志向高遠,甚至打定主意匡扶漢室,但是為人迂腐,不懂得隨機應變,當袁譚來攻的時候,城中已經有士卒短兵相接了,孔融仍然端坐大聲讀書,後來倉皇逃命,更是連自己的妻兒也顧不上。

而到了袁紹與曹操並立之時,孔融不願取媚於權臣,直到曹操挾持漢獻帝,才不得不在曹操手下任職。

及獻帝都許,徵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

此時曹操已經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但孔融仍不服曹操,視之如無物,常常抨擊時弊,可謂入木三分,而且還廣交名士,舉薦賢才,讓孔融一時間名聲大噪,武的不行來文的,孔融果然弄得風生水起。除了為漢室正統而頻頻辱慢曹操,孔融在日常的建言獻策之中也是恪守禮數,踐行仁義。

孔融雖寫得一手好文章,但大多是與曹操唱反調,多次或是諷刺挖苦,或是以激烈的言辭抗辯,使曹操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

孔融曾極力反對曹操徵伐北方,諷刺曹操,既然打烏桓,不如把不進貢的肅慎以及偷盜蘇武牛羊的丁零也一起討伐了吧,曹操聽後大為光火。曹操覺得釀酒浪費大量糧食,不如禁酒省下糧食以資軍民,孔融卻說禁酒無用

……嘲之曰:「大將軍遠徵,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時,年飢兵興,操表製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曹操雖愛惜人才,但無奈孔融終不願折節為曹操所用。最後,曹操處死了孔融。

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正如其兒時有讓梨之舉,孔融以一生踐行著儒家的倫理綱常,無論是長幼尊卑還是天命正統,他始終堅守本心,但正是因為如此,最終使得他在這屬於梟雄的亂世中喪了性命。

值得一提的是,以孝著稱的孔融居還有個不孝的名聲!這應該是源於他的父母無恩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 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了之於母,亦夏奚為?譬如物寄缻 中,出則離矣!

原文翻譯過來就是「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咋一看,這說法出自孔融可真是不敢相信,曹操也是借這個理由殺了孔融。

但是這種話且不說是否真的是孔融親口所言,即使從本身來看,也不無道理。個人理解孔融的無恩論乃是生而不養無恩,即父母因為一時情慾生下了孩子,卻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給予其應有的照顧的教育,從而導致他的失敗人生。這還不如不生呢!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的孔融品行竟然如此敗壞
    說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本中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後人的典範,說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的爸爸帶回來兩個梨,把孔融和哥哥都叫進屋內,讓孔融拿梨,孔融去拿了兩個中小的那個,把大的那個梨讓給了哥哥,爸爸問他為何選擇小的那個,孔融說,自己最小理應拿最小的那個梨,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
  •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但你知道長大後的孔融嗎?難怪老師從來不說
    《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是家喻戶曉,那長大之後的孔融又成了什麼樣子呢?
  • 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歡歡的小屋,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事情主要發生在東漢末期,孔融家裡一共有七口人,孔融排行老六,年僅七歲。在父親拿出的梨大小不一樣,他就拿了最小的梨。他說,哥哥比我大,應該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為哥哥應該讓著他。相親父老就要都快贊孔融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成為了一個遵守倫理的故事。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 孔融讓梨是悲傷的故事,被隱藏的教育漏洞,「捧殺」才是罪魁禍首
    每個孩子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三字經》中還有「融四歲能讓梨」的經典典故。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更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將大的梨留給了哥哥,將好的梨分給了弟弟,自己只是留下了一個又小又不起眼的梨,他的這個舉動不僅得到了父親的誇讚,同時也受到很多來自其他人的讚揚,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 世人皆知孔融四歲讓梨給哥哥,可是你知道他哥哥用什麼還給他了嗎
    《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其背後的典故「孔融讓梨」就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年幼的孔融把大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哥哥,自己吃小的梨。孔融也因為此事而名垂青史,相比之下,他的哥哥孔褒(也就是被讓梨的那位)名氣就小了很多。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的後續故事是什麼呢?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三國志11的孔融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
  • 讓梨的孔融是個心機boy?融四歲能讓梨,背後真相令人大跌眼鏡!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作為弟弟卻把梨子讓給比他年長的哥哥,那個時候老師說孔融在小時候就那麼懂事,長大了之後一定不會差,孔融長大了一定會當一個好官。然而,大家聽過孔融讓梨之後的故事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孔融讓梨背後的故事吧!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三字經》十大典故之6:《孔融讓梨》融四歲, 能讓梨(文後故事引人深思)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有一天,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
  • 歷史上四歲讓梨的孔融真的那麼有才嗎?這才是真實的孔融
    凡是看過《三字經》的,都知道孔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也都會背什麼「融四歲,能讓梨」的句子。我也曾天真地認為,孔融是一位從小就道德品質高尚的大才子,但後來發現,我被表面現象蒙蔽了。孔融有非常好的家庭背景,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先輩孔霸先生曾做過皇帝的老師,孔融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薰陶出來的。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後天勤奮,是當時有名的「神童」。孔融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誰都沒有想到,正是「神童」這個虛名,毀了孔融先生的一生。孔融讓梨在孔融先生十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為什麼最終被曹操滅三族?陸遊千年後給出答案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神童孔融4歲時,父親的朋友來串門,帶來了一些梨。客人們同意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於是,孔融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把最大的留給了父母和哥哥。當父親問為什麼只留下最小的梨時,孔融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應該取最小的。」但誰也沒想到,孔融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東漢 末建安七子 之一 的孔融 ,年少 成名 ,在他四歲 的時候 ,就因「讓梨」而成了 名言 。 聽說 孔融 小時候 聰明 好學 ,四歲 的時候 就已經 能背誦 詩文 了,而且 還非常 懂得 禮節 ,巧言令色 。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
  • 四歲讓梨的孔融,本是傳統美德的代表,但是在西方卻成為了作秀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講的就是孔融主動將大的梨子讓給其它的兄弟們,自己吃小的梨子。這個故事教導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時間的發酵下,這個故事現已經成為根植於我們骨子裡的文化內涵。
  • 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什麼卻被曹操以「不孝罪名」殺掉?
    孔融讓梨這個典故,許多人都熟知,我們小時候都學過,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文/陌上小雛菊孔融讓梨的故事咱們都聽過,《三字經》裡是這樣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不謙讓, 你就不是好孩子呀!可是,「讓」這種道德,就放諸四海而皆準,到哪裡都必須這樣做嗎?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