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說道德經之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的道理

2020-12-20 易經通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六 章

致 虛 極 , 守 靜 篤。

萬 物 並 作 , 吾 以 觀 復。

夫 物 芸 芸 , 各 復 歸 其 根 。

歸 根 曰 靜 , 靜 曰 復 命 。

復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兇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沒 身 不 殆 。

本章是接著上一章而來的。繼續講的是靜極陽生的道理。也就是坤卦和地雷復卦。

不欲盈就是致虛極。

不欲盈是老子慣用的否定式。要從否定式的不確定中求得那個唯一的肯定。

所以不欲盈就是致虛極。就是虛其心。而虛是太極或者無的本體。

虛和靜本一體。虛之極則靜之極。靜之極也是虛之極。

兩個角度一個意思。

觀復之道,就是易經所言的原始反終之道。也是儒家所言的知止之道。也是本末之道。終始之道。

中國的文明最偉大的地方在於知本。本一而用萬。

萬物並作,各有其態,夫物芸芸各有其行。人即使窮盡一生,也不可能每個物都識得其性。

所以不求其末,而求其本。求得其本,則末可知矣。

這就是觀復之道。

就像江河湖海,大江大河溝瀆溪水千萬條。不可求。

那就求其源頭。其源頭知,則大江大河溝瀆小溪可知矣。

亦猶如大樹,其枝葉千萬不可求。則求其根本。

這就是觀復。也叫知幾。也叫道紀。知始則知終。

人們常說從小看大。也是這個道理。

易,逆數的道理也在這。

欲求得未來,必先返回初始。知其初始,則未來可知。這就是預測。

很多人的人生走著走著就歪了,迷失方向了。就在於忘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是這個道理。

易經的開始太極。道的開始也是太極。

太極就是那個開始,也是常。求常必從最初求。

因為唯一恆常的,不變的就是那個太極。無論在哪裡,太極不會變。這裡是說的太極本性不變。變的只是時位。

還有一個常,就是所謂的規律。比如每年都是春夏秋冬的順序。這也是常。但這個不是太極的常。是變之常。

太極的常是那個虛。虛永遠存在。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如何求常。自己先要靜。

也就是致虛極,虛其心。心虛到極致,就能明心見性。

佛家講定則生慧。明心見性。儒家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是這個道理的。

這個致虛極能回復人之本性。本性明則無不明。這個明是真明,是良知,是大智慧。

不是後天情慾所帶來的情識情見知識。這是偏狹的。科學就是情識情見所帶來的。

這個真明,良知,就是那個常。也是真知,是天真。真正的真。真則常。

知常則能達變。以不變應萬變是這個理,中庸也是這個理。

整部周易也都是講得這個理。知常。

知常就是知本。知本才能明用。有本才有用。

事出反常必有妖。反常就是妖。妖和正對。

正是常,妖是變。妖是反常。所以一切變皆來自與不變。

不知常妄作兇。妄作和無為是一對概念。無為就是知常,妄作就是反常。

知常才能容反常。因為反常來自常。變來自不變。所以知常容。以變應萬變就是容。容納萬變,而常在心中。

容則公。公就是公正。就是正。知常守常就是守正。易經有個字幾乎出現的最多。那就是貞字。

這個貞字就是正,就是常,就是本。

先守住這個本才能用。捨本逐末,舍本談用,往往南轅北轍,得不償失,甚至可能反噬自己。

公乃全。能正則能全。守正就是守全。正才能全。因為正就是常。常才能全。太極無所不生,無所不成。太極就是全。

本就是全。本就是一。一就是一切。萬有俱在一中。

易經言元亨利貞。但人不是這個順序。人要想返於常道,如道一樣長久,乃至沒身不殆。必須先利貞才能元亨。

這是人道和天道不同的地方。

換言之,人必須先修身,先知本明本才能守本,守正,守貞。只有先守住貞,讓貞化於內心,心貞為一。才能達變。

所以這是本章的邏輯。

從致虛極談起一步步的推論。無非是要人知常守常。

知常守常才能達變。

而且更重要的是守常才能沒身不殆。與天地和其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致虛極,守靜篤」是身心靈提升的妙法!
    人們的心經常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妄念,以致每個人都給自己創造了無限的輪迴,如果可以像《道德經》第十六章第一句「致虛極,守靜篤」那樣去自我訓練和提升,很自然的,妄念止息,當下清淨。如果能夠再深入和持久地虛極靜篤,那得到的自在和永恆就更加不可思議了。
  •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與致虛極也守情表也
    致虛極守靜篤是被胡化的儒家而篡改的,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王候內部流通的帛書甲本原文是《致虛極也,守情表也》。老子李聃聖人這一改就完全意思不同了,原文的:「」致虛極也守情表也」是指當人進入無雜念而恍惚的狀態時,才會體悟到大道的真情真意,大道是一種大情大意大恩大愛,此也被後世高人叫做《道情》
  • 古琴|致虛靜,守靜篤
    《道德經》裡面有好幾個地方談到了「虛」,如第十六章裡面有「致虛極,守靜篤」,這個「虛」字,不是一般的虛,而是要至虛,做到極致。使心靈保持到虛和靜極致篤定的狀態。莊子說:「虛者,心齋也。」用於收道入心,心與道合。
  • 致虛極,守靜篤——語言科學與藝術的暢遊者袁周敏
    袁老師說,當你進入文學語言尤其是詩歌翻譯時,會覺得內有乾坤、精妙之極,這是對語言文字本身的熱愛與敬畏。現在翻譯有個更宏觀的稱謂,叫做語言服務,這個概念更多地傳達出了語言的工具性。翻譯中語言本身有些地方是不宜說出來的,因為說出來的文字不一定是想表達的意思,在說與不說之間體會語言的美,亦是體驗生命之美。當然,作為翻譯成品,需要找到一個無限接近原文的詞完成不同語言之間的對話。
  •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的道理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者的樣子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顯然,本章是講善為道者的。或者說就是聖人為道的樣子。
  • 老子提倡致虛極守靜篤,栽了跟頭才明白忍耐是人生智慧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外界的影響,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老子當年寫《道德經》好辛苦,用毛筆在一個個竹片上,一筆一划地寫,如果沒有一種虛和靜的忍耐精神,又怎麼能讓他的思想流芳千古。
  • 終點亦是起點,世間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道德經》第十六篇
    若有說得不好的地方還要煩請各位幫忙指摘。第十六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道常(自然循環的規律)這個道理才叫聰明,不懂萬物運行的規律(常),就隨意行事,很可能會招來災禍。懂得(看見)了萬物發展的規律,就能容納萬物發展,能容納萬物(眾生)就能公正的看待萬物的行為,公正的看待萬物的行為就能保全萬物,能保全(周全)萬物就是天道了,天道就是大道,大道是長久的,不滅的(不會受到損失的)。
  •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歸靜復命歿身不殆
    甲: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十六章「歸靜復命歿身不殆」。經文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這裡邊有幾個關鍵詞,請陳老師和我們一起來研學。乙:好的,我們先看這第一個關鍵詞:致:誠致。篤:大定。並作:各自爭相生發。以:以天下去向緣。復:歸處,歸程。夫物:萬物。
  • 史記人物老子:靜以養智,清靜為天下正
    談到靜養,我們印象深的還是諸葛亮《誡子書》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在王權時代,統治者「主靜」思想,卻是用上了「以靜制動」的權術。源頭記載我沒有認真考證過,但老子對「靜」的思考,在《老子》中有這麼些句子,比如, 「致虛極,守靜篤。
  • 「正念祈禱文」《道德經》:靜下心,守住寧靜,與萬物同頻共振
    讓我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到,我知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老子在《道德經》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大意是靜下心來,守住寧靜,才能從萬物變化中發現規律的存在。生活感悟:與他人溝通時,靜下心,對他人一步步探尋而不是直接給出建議我明白,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潭豐饒的池水,水的表面或許蕩漾著蓮花和蘆葦,成群結隊的金魚在遊著,可是,再往池水下走1米,池水中有你看不清的其他植物,你不認識的其他魚兒,再往池水下走2米,池水中有更多更豐富的世界你永遠無法知曉
  • 心悟《道德經》智慧——守弱三象 歸樸之治
    追尋道,從致虛極守靜篤中去尋找,從萬法萬物產生時去尋找,從天地生之前去尋找。找到的是空無,是惚恍,是若有若無,是寂寥。失道之後有德,在惚恍的,復歸於無的,似若存的,不被人所感知的道作用之下,依道而行顯現為德。面對天下的萬事萬物、萬法萬象,要從根本的象中去把握、去理解德。
  • 李道純祖師說「中庸」深層內涵,用儒釋道三家語言解讀中庸
    解讀:儒家《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這裡的中,說的就是「性」,性是靜的。又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動為之心之義。解讀:《中庸》緊接著上一句的是「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裡的和,說的是心,心是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