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六 章
致 虛 極 , 守 靜 篤。
萬 物 並 作 , 吾 以 觀 復。
夫 物 芸 芸 , 各 復 歸 其 根 。
歸 根 曰 靜 , 靜 曰 復 命 。
復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兇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沒 身 不 殆 。
本章是接著上一章而來的。繼續講的是靜極陽生的道理。也就是坤卦和地雷復卦。
不欲盈就是致虛極。
不欲盈是老子慣用的否定式。要從否定式的不確定中求得那個唯一的肯定。
所以不欲盈就是致虛極。就是虛其心。而虛是太極或者無的本體。
虛和靜本一體。虛之極則靜之極。靜之極也是虛之極。
兩個角度一個意思。
觀復之道,就是易經所言的原始反終之道。也是儒家所言的知止之道。也是本末之道。終始之道。
中國的文明最偉大的地方在於知本。本一而用萬。
萬物並作,各有其態,夫物芸芸各有其行。人即使窮盡一生,也不可能每個物都識得其性。
所以不求其末,而求其本。求得其本,則末可知矣。
這就是觀復之道。
就像江河湖海,大江大河溝瀆溪水千萬條。不可求。
那就求其源頭。其源頭知,則大江大河溝瀆小溪可知矣。
亦猶如大樹,其枝葉千萬不可求。則求其根本。
這就是觀復。也叫知幾。也叫道紀。知始則知終。
人們常說從小看大。也是這個道理。
易,逆數的道理也在這。
欲求得未來,必先返回初始。知其初始,則未來可知。這就是預測。
很多人的人生走著走著就歪了,迷失方向了。就在於忘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是這個道理。
易經的開始太極。道的開始也是太極。
太極就是那個開始,也是常。求常必從最初求。
因為唯一恆常的,不變的就是那個太極。無論在哪裡,太極不會變。這裡是說的太極本性不變。變的只是時位。
還有一個常,就是所謂的規律。比如每年都是春夏秋冬的順序。這也是常。但這個不是太極的常。是變之常。
太極的常是那個虛。虛永遠存在。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如何求常。自己先要靜。
也就是致虛極,虛其心。心虛到極致,就能明心見性。
佛家講定則生慧。明心見性。儒家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是這個道理的。
這個致虛極能回復人之本性。本性明則無不明。這個明是真明,是良知,是大智慧。
不是後天情慾所帶來的情識情見知識。這是偏狹的。科學就是情識情見所帶來的。
這個真明,良知,就是那個常。也是真知,是天真。真正的真。真則常。
知常則能達變。以不變應萬變是這個理,中庸也是這個理。
整部周易也都是講得這個理。知常。
知常就是知本。知本才能明用。有本才有用。
事出反常必有妖。反常就是妖。妖和正對。
正是常,妖是變。妖是反常。所以一切變皆來自與不變。
不知常妄作兇。妄作和無為是一對概念。無為就是知常,妄作就是反常。
知常才能容反常。因為反常來自常。變來自不變。所以知常容。以變應萬變就是容。容納萬變,而常在心中。
容則公。公就是公正。就是正。知常守常就是守正。易經有個字幾乎出現的最多。那就是貞字。
這個貞字就是正,就是常,就是本。
先守住這個本才能用。捨本逐末,舍本談用,往往南轅北轍,得不償失,甚至可能反噬自己。
公乃全。能正則能全。守正就是守全。正才能全。因為正就是常。常才能全。太極無所不生,無所不成。太極就是全。
本就是全。本就是一。一就是一切。萬有俱在一中。
易經言元亨利貞。但人不是這個順序。人要想返於常道,如道一樣長久,乃至沒身不殆。必須先利貞才能元亨。
這是人道和天道不同的地方。
換言之,人必須先修身,先知本明本才能守本,守正,守貞。只有先守住貞,讓貞化於內心,心貞為一。才能達變。
所以這是本章的邏輯。
從致虛極談起一步步的推論。無非是要人知常守常。
知常守常才能達變。
而且更重要的是守常才能沒身不殆。與天地和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