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與致虛極也守情表也

2020-12-20 上古道家外星仙皇大道

致虛極守靜篤是被胡化的儒家而篡改的,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王候內部流通的帛書甲本原文是《致虛極也,守情表也》。

老子李聃聖人

這一改就完全意思不同了,原文的:「」致虛極也守情表也」是指當人進入無雜念而恍惚的狀態時,才會體悟到大道的真情真意,大道是一種大情大意大恩大愛,此也被後世高人叫做《道情》。

華夏人的華坐打坐方式而不是胡坐

當原文改成致虛極守靜篤,意思就變成了人只要一味死靜而枯坐就可以了,就變成了死氣沉沉的枯木寒潭了!而無半點《道意道情》可言了!

上古華夏人的華坐打坐方式而非胡坐

站樁打拳打坐都需去找尋先天道情道意,這才是唯一正確方向,學習華夏大道必須要格式化印歐虛無的死靈文化,否則無法進入真正的大道之門。

望大家口下積德,不喜勿噴!

歡迎同志同道者關注私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致虛極,守靜篤」是身心靈提升的妙法!
    人們的心經常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妄念,以致每個人都給自己創造了無限的輪迴,如果可以像《道德經》第十六章第一句「致虛極,守靜篤」那樣去自我訓練和提升,很自然的,妄念止息,當下清淨。如果能夠再深入和持久地虛極靜篤,那得到的自在和永恆就更加不可思議了。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六 章致 虛 極 , 守 靜 篤。萬 物 並 作 , 吾 以 觀 復。夫 物 芸 芸 , 各 復 歸 其 根 。歸 根 曰 靜 , 靜 曰 復 命 。繼續講的是靜極陽生的道理。也就是坤卦和地雷復卦。不欲盈就是致虛極。不欲盈是老子慣用的否定式。要從否定式的不確定中求得那個唯一的肯定。所以不欲盈就是致虛極。就是虛其心。而虛是太極或者無的本體。虛和靜本一體。虛之極則靜之極。靜之極也是虛之極。
  • 致虛極,守靜篤——語言科學與藝術的暢遊者袁周敏
    袁老師現在用的例子主要分兩類,一是經典的作品,例如《道德經》、《紅樓夢》等經典,二是一些update的例子。當大學英語老師是很辛苦的,要不斷搜集時事/新聞,比如英語國家領導人常規演講、國際峰會上的發言,以及中國領導人在國際會議上的講話等。最近武俠文學集大成者金庸先生駕鶴西去,許多主流中英文媒體都有報導。袁老師便購買了《神鵰俠侶》英文版,背誦小龍女經典臺詞。
  • 老子提倡致虛極守靜篤,栽了跟頭才明白忍耐是人生智慧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外界的影響,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老子當年寫《道德經》好辛苦,用毛筆在一個個竹片上,一筆一划地寫,如果沒有一種虛和靜的忍耐精神,又怎麼能讓他的思想流芳千古。
  • 古琴|致虛靜,守靜篤
    《道德經》裡面有好幾個地方談到了「虛」,如第十六章裡面有「致虛極,守靜篤」,這個「虛」字,不是一般的虛,而是要至虛,做到極致。使心靈保持到虛和靜極致篤定的狀態。莊子說:「虛者,心齋也。」用於收道入心,心與道合。
  • 《道德經》中最無價的六個字,被稱為修仙總綱,你知道嗎?
    致虛極,守靜篤」是修身養性至高無上的法門,要用心靈體悟,不要用邏輯思維解析導言:1、簡單了解《道德經》(不是頭腦邏輯思維解析,而是要心靈體悟)4、修心六字總綱「致虛極,守靜篤」(頓悟的法門)(道家修行總綱)5、體悟《道德經》修「致虛極,守靜篤」(開智慧)(應用智慧)正文:
  • 《道德經》五千文,精髓盡在9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
    《道德經》的精髓盡在9個字:致虛極、守靜篤、順自然,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致虛極:放下自我心智,把自己的頻率匹配到虛無,才能悟。《道德經》的經典,在於道,像一面鏡子,不同的人讀,就映射出不同的樣子。在人格上,人人平等。而在意識層面,有三六九等。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正念祈禱文」《道德經》:靜下心,守住寧靜,與萬物同頻共振
    讓我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到,我知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老子在《道德經》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大意是靜下心來,守住寧靜,才能從萬物變化中發現規律的存在。生活感悟:與他人溝通時,靜下心,對他人一步步探尋而不是直接給出建議我明白,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潭豐饒的池水,水的表面或許蕩漾著蓮花和蘆葦,成群結隊的金魚在遊著,可是,再往池水下走1米,池水中有你看不清的其他植物,你不認識的其他魚兒,再往池水下走2米,池水中有更多更豐富的世界你永遠無法知曉
  • 道德經:長生不老會有兩個特徵,做是做不到的,體驗一下無妨!
    其實老子早在《道德經》裡就提出了所謂」長生不死「的兩種狀態。而他之所以會接觸長生不死的概念,也是因為他所提出的」道「是永恆不滅的。不過和人的長生相比,道的長生就顯得比較無情。老子《道德經》的第16章」致虛守靜「,原文是這樣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如果你也是這種看法,那麼你就真的沒有讀懂《道德經》。
  • 金庸小說「九陰真經」,照抄《道德經》原文,怎麼回事
    多年以後,當拜讀老子《道德經》時,忽然發現金庸小說裡很多地方是照搬的道德經,怪不得文筆精妙,原來是沾了老子的光。一時間對金大俠頗為不屑,覺得他這是剽竊行為,怎麼能如此光明正大的抄襲呢。再後來,隨著閱讀經歷的豐富,才曉得這很正常,這應該是金大俠向古代先賢的一種致敬。
  • 《道德經》:致虛守靜和澄明境界
    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今本第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守中」也是「守虛」、致虛。「守靜」即保持閒靜的、心平氣和的狀態,排除物慾引起的思慮之紛擾,實實在在地、專心地保持寧靜。這也是隨時排斥外在之物的追逐、利慾爭鬥等引起心思的波動。「觀復」,即善於體驗萬物都要回復到古樸的老根,回復到生命的起點、家鄉與故園的規律。
  • 國學經典《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博大精深,是一部充滿人生智慧的經典之作。可謂句句諍言,字字珠璣,細細體會,奧妙無窮。原文: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語出《道德經》第23章譯文:萬事萬物都應該遵循自然法則。所以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不會下一整天。是誰呈現這樣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發動起來都不能維持長久,何況人的微薄之力。
  • 終點亦是起點,世間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道德經》第十六篇
    今天零號給大家帶來自己對道德經第十六篇的理解,希望大家喜歡。若有說得不好的地方還要煩請各位幫忙指摘。第十六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筆者譯文:達到空虛無求的狀態(無欲無求),堅守平靜平淡的生活。等到萬物生長(運行)的時候,我便觀察其中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規律。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主張寡慾,和追求成功相互矛盾嗎?
    《道德經》為什麼主張寡慾?老子在《道德經》中貫穿始終的都是主張降低欲望和清靜無為。《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有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禍害源於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懂得適可而止的人,永遠是滿足的。在成功學盛行的今天。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正文:01什麼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