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讀金庸的小說,深深被其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也十分嘆服作者的文筆。特別是其中很多橋段,完全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來描述,內心充滿了對金大俠的膜拜。比如小說中描寫了一本武林秘籍《九陰真經》,雖然難窺全貌,只有寥寥幾個片段,但語境之玄奧,文筆之精煉,絕對是字字珠璣。
多年以後,當拜讀老子《道德經》時,忽然發現金庸小說裡很多地方是照搬的道德經,怪不得文筆精妙,原來是沾了老子的光。一時間對金大俠頗為不屑,覺得他這是剽竊行為,怎麼能如此光明正大的抄襲呢。再後來,隨著閱讀經歷的豐富,才曉得這很正常,這應該是金大俠向古代先賢的一種致敬。
有人將金庸的小說比喻為成人童話,但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學生,卻把這類小說當成了真事。他們篤信真的有「九陰真經」這樣的秘籍,還有人寫信給金庸,詳細請教如何練習武功。雖然金大俠聲明自己就是一介書生,絲毫不會任何武功,但依然有人表示懷疑。因為金庸書中描寫的太真實了,如果不是本人會武功,怎麼可能描寫的如此詳實呢。
由此引發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是不是也講修煉呢,要不然後世那麼多道家修行功法都以「道德經」為總綱,演化出眾多的門派。很多人對此有不同看法,竊以為老子本人絕對是一位修煉高士,是一位大能。首先是老子的高壽,保守估計他老人家的年齡至少在耄耋之上,在遠古時期,能活到這個歲數,絕對不簡單,沒有修煉基礎很難做到這一點。
再就是《道德經》中有很多修煉細節的描述,「致虛極,守靜篤」、「虛其心,實其腹」、「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如果沒有實際的修煉,是不會寫出如此真切的情景描述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有感而發。老子通過自身修煉的真實描寫,來印證修自身和治天下是大同小異的,闡述了「內聖而外王」的大道,表達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至理。
我們老百姓讀此類先賢經典,不一定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也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無論幹什麼,都需要一個好身體。身體健康是本錢,沒有了健康,其它一切都是空談。當然,比照「道德經」是無法鍛鍊身體的,但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氣功功法,其本源都出自「道德經」,我們可以在熟讀經典的基礎上,更快地進入鍛鍊狀態,修出自己的好體魄,幹出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