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陰真經》是《射鵰英雄傳》中的最頂尖武學,放眼金庸的整個武學體系也能算是一個巔峰。至於九陰九陽孰弱孰強,有些不好判斷,畢竟在《倚天屠龍記》中《九陰真經》已經失去主角光環了。不過我個人是最喜歡喜歡《九陰真經》的,因為它的體系幾乎完全來自於道家和道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九陰真經》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是綱領要義和內功法門,下卷是各種實戰技巧。在《倚天屠龍記》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九陰真經》,下面結合具體的小說內容進行分析。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這是《九陰真經》的開篇之句,很好的表現了陰虛勝陽實、柔弱勝堅強、不足勝有餘這種合乎天道的概念。這句話本身有點玄之又玄的味道,細讀之下感覺又非常富有哲理,不得不承認非常符合《九陰真經》的調性。當然,金庸不是這種思想的原創者。這句話其實是出自《道德經》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看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習武之人學習了厲害的功法不就超出常人了嗎,那不就是變成有餘了嗎?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替天行道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劫富濟貧,行俠仗義,不正是以有餘助不足嗎?所以,俠的起源不能單純看作是墨家,其中也有道家的一些思想。
「人徒知枯坐息思為進德之功,殊不知上達之士,圓通定慧、體用雙修,即動而靜,雖攖而寧」,這句口訣中中有個「攖寧」的概念,肯定令很多讀者感到費解。遍尋《道德經》五千言,未能發現蛛絲馬跡。其實它是出自莊子內篇的《大宗師》:殺生者不殺,生生者不生。其為物,五部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五部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攖」是外界幹擾觸犯的意思,「寧」是平靜安寧的意思,「攖寧」合起來就是雖受到外界幹擾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之意。但要具體深入理解,還要結合《莊子》這本書中提出的一些寓言和哲學理念。金庸此處引用「攖寧」的概念,我認為是為了取消絕對的動靜概念,使習武之人的心境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再看郭靖運《九陰真經》療傷,黃蓉在一旁相助,體內之氣轉了七個小周天之後,開始想入非非,全身情熱如沸,漸漸把持不住。這個描寫其實並不單單是為寫情慾而寫情慾,它是合乎《道家》著作的。道家代表人物丘處機在《丘祖秘傳大丹直指》中有這樣的記載:靜中自然生動,所謂「大死再活」,此時全仗道友護持之力。混沌鴻蒙,牝牡相從。換做金庸的小說中,護持的道友是黃蓉,兩個人原本是靜態的打坐,但又不是絕對的靜態,因為心魔滋生有人已經想入非非了。這個時候,牝牡相從也就自然而然了。
能在通俗小說中自然而然的化用如此多的傳統經典思想,金庸無愧是現代漢文學的一座高峰!謝謝閱讀,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