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世

2020-12-17 中國政府網

8月16日,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升空,一時間,量子技術成為了熱點話題。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製的基於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也於不久前橫空出世,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質疑+」激發創新潛能

「這就是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給中央領導同志看的原理樣機。」33所量子技術團隊負責人秦傑指著展櫃裡的樣機向前來參觀的領導、專家介紹,「核磁共振陀螺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晶片級尺寸、導航級精度的陀螺」。這讓整個量子技術團隊倍受鼓舞。

量子是物質和能量的基本單元。目前,量子技術及其產業化已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戰略競爭的焦點之一,基於量子技術研製的量子慣性導航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等國家重大需求領域。在此牽引下,催生了以核磁共振陀螺為先導的顛覆性創新技術。

然而,創新的道路是孤獨的,秦傑註定是這條道路上孤獨的長跑者。2008年秦傑完成近一年的國家公派留學,從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學成歸國,「當時在英國開展的是另外一類原子陀螺的研究,歸國後還有其他幾類原子陀螺的研究方向可以選擇。」經過反覆論證,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與未來應用等因素,他最終選擇了新的發展方向。」

正是在創新道路上的這種磨礪,讓秦傑摸索出了帶團隊的核心思想--「質疑+」。

技術創新是高科技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動力與源泉,是集團「三創新」發展戰略之一,然而,預先研究作為支撐未來發展後勁的技術創新,難度大和風險高的特點導致它必然會面臨質疑。因此,他要求團隊成員必須堅持自己獨立思考和實踐,敢於質疑國內外已有的理論和方法,也要勇於接受業內專家的質疑。

此外,他還要求在團隊成員技術方案上,要敢於相互質疑,在不斷的否定和批判中成長,在反覆論證和持續改進中激發潛能,這是量子技術團隊最寶貴的經驗。

團隊建設@未來

「說起核磁共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醫學上的檢測手段,而核磁共振陀螺的原理與之有很大不同,其操控手段更加豐富、可靠。」33所專家表示。核磁共振陀螺是基於核自旋磁共振頻率在慣性空間的不變性原理,測量角動量獲得方位信息,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精密操控原子實現導航定位。陀螺是導航系統的核心部件,而導航系統是武器裝備的眼睛和中樞神經,核磁共振陀螺讓這雙千裡眼的視力更加清晰,身姿更為靈活,無論空天、陸地或是海洋,都可以精準提供方位和姿態信息。

相對於普通慣性導航產品,核磁共振陀螺在精度、體積、重量、成本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以它為核心部件構建的微小型量子導航系統可實現米級定位精度,也就是在微機電陀螺尺寸下實現光學陀螺的精度,在無人駕駛車、無人飛行器、微納衛星和個人導航等民用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也許有一天,擁有屬於自己的微納衛星,坐在無人駕駛車上隨時操控衛星,實況收看奧運會的任何一個喜愛的比賽項目,對普通公眾來說,將不再是夢想。

在人們看來,這支平均年齡30出頭的年輕團隊裡,姑娘都是外柔內剛的女漢子,爺們都是刀槍不入的鋼鐵俠。」是的,「有韌性不任性」是這支平均年齡30出頭的年輕團隊的真實寫照,哭過鼻子,抹過眼淚,但從沒有人掉過隊。

「我們團隊也有著自己的『核磁共振』精神,通過團隊建設的『外力』激發成員的思想『共振』,釋放『雙創』潛能,最終實現團隊創新發展的『自主導航』」,秦傑如是說。

王同雷是量子技術團隊的新成員,周全嚴謹是這個小夥子出了名的特點,每次團隊討論技術問題,最容易爭執不下的就是他,這種成員也是團隊必不可少的。

「雖然在實驗室千百次的聯調組裝,有一種被虐千百次的感受,但每次完成一個技術突破,我仍待它如初戀。」負責總體設計的萬雙愛笑著說到。

為激發「雙創」的內生動力,33所加大對前沿技術的支持和青年技術骨幹的培養選任力度,鍛造了一批技術新、年紀輕、創新力強的年輕力量。由33所本部牽頭組建的這支黨員佔比76%,青年佔比75%的量子技術團隊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集團公司量子技術研發中心的主依託單位。

據統計,團隊每人平均一年累計加班時長4-5個月。兩年的時間內,他們讓核磁共振陀螺由多個裝備組合而成的龐然大物變成能與公交卡比大小的樣機。

團隊成員表示,一定要把核心技術把握在手上,突破制約未來系統發展、卡脖子且難以模仿的單項技術。

量子技術團隊按專業技術進行分工,成員之間專業是互補的,博採眾長,這樣,每一個人在團隊中都必不可少,每一個專業技術的突破都是大家的突破。這個管理思路極大地調動了每一名成員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對未來發展的一個鋪墊。

在集團公司全面釋放「雙創」能量,大力推動「三創新」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三院、33所轉型升級政策擲地有聲,專業化的分工更便於資源的整合,縮短了新品的研發周期。

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作為創新發展的先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量子技術團隊已論證完成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技術途徑,相關內容被國家部委採納,獲各界專家好評,為中國量子技術的未來發展和團隊的「雙創」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國畫之美不在於落筆,而在留白。遠方,有秦傑和他團隊的夢想。從微觀量子到國之重器,從蒼茫大海到浩渺宇宙,他們的探索永無止境,逐夢之行永不停息……

相關焦點

  • 核磁共振的科學原理
    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原子核與電子一樣,也具有自旋角動量,其自旋角動量的具體數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數決定,實驗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也不同:質量數和質子數均為偶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0 ,即I=0,如12C,16O,32S等,這類原子核沒有自旋現象,稱為非磁性核。
  • 更好推進我國量子科技發展
    隨著量子力學的建立而催生的第一次量子革命,帶來了原子能、半導體、雷射、核磁共振、超導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重大技術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量子調控技術的巨大進步使得人們可以對光子、原子等微觀粒子進行主動的精確操縱,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 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2020-12-0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紅旗文稿】潘建偉:更好推進我國量子科技發展
    隨著量子力學的建立而催生的第一次量子革命,帶來了原子能、半導體、雷射、核磁共振、超導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重大技術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量子調控技術的巨大進步使得人們可以對光子、原子等微觀粒子進行主動的精確操縱,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 量子計算機工作原理的簡單解釋
    這7(5+2)個條件是作為量子計算實現的最核心的條件,說到量子計算機就離不開這7個條件是如何做到的。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己讀論文。現在,物理系統的實現已經有很多很多方案了,比如光子(線性光學),核磁共振(NMR),腔QED,量子點(quantumdot),Redberg atom,離子阱(ion trap),超導系統。這些都是十分有前景的物理實現的方法。
  • 科普: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目前,用於職業球員檢查傷病最多的三個設備分別是X光、CT和核磁共振。這三個醫療檢查設備的名字普通民眾也不陌生,但大多數人對它們的了解也僅僅局限於「名字」。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區別、檢查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 全球首個!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1月7日,我國科研團隊宣布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製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於2016年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我國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我國光纖陀螺突破技術壁壘:成功用於遠洋航海
    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中遠(北京)海上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基於極區導航技術的組合光纖羅經,伴隨「永盛」號圓滿完成了北極航線航行。該設備運行穩定,在「永盛」號的北極導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3196.htm  作為我國船舶通信導航領域重要的科研生產基地之一,中船航海近年來在研製光纖慣導系統的同時,也開展了光纖陀螺的研發工作。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內部組建專業研發團隊、在外部與相關院校和企業進行戰略合作等方式,目前該公司在光纖陀螺研發領域實現了較好的開局。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國際期刊《自然》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發表了成果論文。
  • 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中國已掌握量子霸權,美國這次真急了
    用一句話就能形容,在計算玻色採樣問題時,它花1分鐘,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算需要1億年,也直接碾壓了谷歌去年發布的53個超導比特量子計算機原型機"懸鈴木",在速度上比它整整快了100億倍。九章的問世也標誌著我國已經掌握了"量子霸權",在量子科學領域,中國再一次實現彎道超車。這次美國真急了!
  • 腦成像技術之核磁共振
    在這條坎坷卻充滿光明道路上,最亮眼的一盞路燈莫過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這項技術曾6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要了解核磁共振的秘密,首先要從質子的自旋磁矩說起......質子的自旋磁矩質子具有自旋這一內在屬性。
  • 科學匯 | 「九章」問世,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鄭琳 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用光子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宣告了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科學加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 科學匯|「九章」問世,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它的...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鄭琳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用光子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宣告了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科學加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又見「中國式浪漫」!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又見「中國式浪漫」!這一成果使我國成功實現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相關論文今天(4日)會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  我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  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記者看到,這臺最新研製成功的量子計算原型機幾乎佔據了半個實驗室,包含上千個部件。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位於濟南高新區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合作參與了該項目。我國成功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九章」問世 量子計算將如何影響區塊鏈技術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中國「九章」量子電腦問世
    「九章」繼「懸鈴木」之後超越問世: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成功構建76個光子(Photons)的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 或稱量子電腦,以下皆簡稱Q/C)原型「九章,藉由漢朝時期數學書籍之名」,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超越性(Quantum Supremacy, 或稱量子霸權)的國家。
  • 詳解三軸陀螺儀的技術原理
    MEMS陀螺儀基本技術原理  要想將陀螺儀技術應用於手機、MID、手柄、滑鼠、數位相機這樣的小型設備中,將傳統陀螺儀小型化是必然,為此,MEMS陀螺儀正全面走進數碼設備、遊戲設備。MEMS是什麼呢?
  • 一位院士,40年風雨,換路趕超,我國雷射陀螺從零到世界第二
    解決這些難題,要依靠大名鼎鼎的陀螺原理和陀螺儀。在上世紀60年代,西方先進國家,已經開始在彈道飛彈上應用雷射陀螺並對外實施嚴密的技術封鎖,而當時的中國科學家,僅僅是知道雷射陀螺這一名詞,對於其他一無所知。1971年,錢學森將兩張寫著雷射陀螺大致原理的紙交給國防科大,讓我國科學家第1次真正了解到雷射陀螺。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實現「量子霸權」的兩種路徑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