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發展:他們的曾經,我們的現在

2020-09-04 欲窮千裡目再讀一本書

【近現代日本和中國社會和教育的發展都有較大相似之處】

社會背景都是曾經被西方殖民,然後發生改變,進行工業革命,逐漸強大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教育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上世紀70年代時出現了「考試地獄」,學校成為競爭和選拔人才的地方,喪失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初心。


此外,教育上中日的相似之處還有:

培養目標的相似

那時候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一樣,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勞動者。比如日本當時對培養人才需要具有的品質包括「安分守己」(對他人)、「勤勞工作」(對工作)、「忠誠愛國」(對國家),可以對比當下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其中對個人的要求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同樣包含著對勞動者的要求。

再對比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要求,在中國古代儒家學者論述大學教育的《大學》篇中,提出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八條目」,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學習的最終追求不是為了賺錢養家餬口,而是為了「平天下」,古代的教育培養的是統治者,而不是一般的勞動人民。(當然在這裡筆者並沒有對「勞動者」有任何或褒或貶的含義,只是單純地比較而已。畢竟不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不同)



對理工科的重視

日本當時高等教育除了出現升學考試的高壓外,還非常重視發展理工學科,不僅擴大理工科的招生人數,還新設了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等等。


此外,為了適應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培養,日本還擴大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

簡直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發展的小縮影啊有沒有?



那麼這段時間裡日本教育是怎麼應對的?其中有什麼經驗能讓我們借鑑參考?

1. 「考試地獄」難以避免

正如上一篇所講,由於近代中國教育的落後,為了能快速地彌補我們人才的缺乏,單一但效率高的教育評價方式是難以避免的,但風雨過後必有彩虹,相信未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國教育會比現在做得更好。

2. 學科的設置

及時對學生學習科目進行調整、更新,要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

3. 堅持基礎化、普通化方向發展

雖然說要對學科進行及時的調整,但是也要注意學習專業不要劃分得太細,劃分過細不利於學生適應科技的發展,只能局限在小圈子裡,知識難以遷移。


當然,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國情相較於日本要更加複雜,因此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但是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可以~


參考文獻《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視》

相關焦點

  • 教育交流會推動中日教育合作走向深入
    原標題:推動中日教育合作走向深入 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日中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第五屆中日教育交流會11月26日—28日在日本西部兵庫縣淡路島舉行。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李春生說,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多渠道深化交流與合作,勇於突破思維定式,創新合作交流模式,激發中日民間交流活力,推動形成多層次和廣覆蓋的教育交流格局。 在開幕式上,中國卓越大學聯盟和日本國立六大學聯盟籤署《淡路島宣言》,就深化、加強中日高等教育開放合作達成共識。
  • 推動中日教育合作走向深入
    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日中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第五屆中日教育交流會11月26日—28日在日本西部兵庫縣淡路島舉行。來自中日兩國116所知名院校的近400位校長和師生齊聚一堂,就深化兩國教育領域合作展開對話研討。
  • 再讀孫雲曉關於中日教育對比
    這個方面說我們確實有日吹的理由。但是我們不能通過一個中日夏令營的活動的中提現奧特曼的精神來否定中國的教育。那個曾經被認為垮掉的80後,如今是國家的梁柱,甚至90後也被批鬥。現在看看當年80後的日本孩子卻成為昭平宅男,我們承認經濟基礎導致教育巨大差距,沒有必要日吹或者是美吹。
  • 那些我們曾經愛過的軟體 他們現在在哪裡?
    IT行業的發展,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當紙媒和座機還遠談不上衰落的時候,那些在他們面前堪稱「嬰兒」的軟體們,已經汰換了一輪又一輪。套用這幾年的流行語,那就是「我的青春結束了一次又一次」。不論是91助手、豌豆莢,還是千千靜聽、暴風影音,這一些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不是逐漸變得小眾,就是被淹沒在歷史的浪潮裡。
  • 第四屆中日教育交流會在京都舉行 中日百所高校出席
    林蕙青表示,中日兩國教育交流源遠流長,中日互為亞洲最大留學生目的國,中國在日留學生人數達到近10萬人,居世界各國在日留學生首位。日本在華留學生人數達到近1.4萬人,多年來保持穩定。此外,中日兩國在青少年交流、大學校長和教師交流、民間機構交流等方面一直非常活躍。
  • 152所中日院校高層會聚大阪,中日教育交流迎來新時代
    他稱,教育交流是中日關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增進雙方相互理解、促進兩國共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8年,在日中國留學生達到11.5萬人,日本在中國的留學生超過1.4萬人。
  • 第六屆中日教育交流會在日本大阪召開
    教育互動推進人文交流縱深發展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趙靈山開幕式致辭表示,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兩國教育交流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不斷發展,合作領域持續拓寬,水平日益提高, 成為中日關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增進雙方相互理解、促進兩國共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 在日華人教授談留學生問題和中日教育差異(圖)
    針對久盛不衰的赴日留學熱潮以及留學教育情況等問題,本網記者邀請到在日從事留學生工作十餘年的國士館大學教授邢志強,圍繞在日中國留學生問題以及中日教育的差異等話題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邢教授在日本的大學教授學生多年,也接觸了很多中國留學生,請您先介紹一下在日華人留學生現在大約有多少人,是個什麼情況。  邢志強:目前在日本大約有留學生將近12萬,其中70%以上是中國人。
  • 第六屆中日教育交流會大阪成功舉辦:152所中日院校共商大計
    中文導報訊 2019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今年6月,中日兩國元首在大阪會晤,達成十點共識,為中日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
  • 「中日翻譯華文教育論壇」在日本東京舉行
    中國僑網9月25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前,一個題為「中日翻譯華文教育論壇」在東京千代田教育集團本部會館舉辦。本次論壇是由中日翻譯家協會、日本華文文學筆會、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國際教育機構評議會主辦的一次學術性論壇。與會者近70人,大都為目前從事中日翻譯者和華文教育者以及精通中文的日本友好人士等。中日翻譯家協會金曉明會長主持會議 (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本次論壇由中日翻譯家協會金曉明會長主持。金會長在發言中為論壇定下學術基調:對於中日翻譯者來說,中文和日文如同鳥之兩翼,不可偏廢。
  • 第六屆中日教育交流會在大阪成功舉辦
    當天下午,大會分別以「中日大學校長論壇」、「中日關係論壇」、「中日醫學交流論壇」、「中日高職論壇」、「大學生國際創業大賽」和「中日教育交流會」六個分會場同步進行。在「中日大學校長論壇」上,中日校級領導及代表先後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日高等教育交流」、「中日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學科質量認證的可行性」、「中日大學高水平科研合作展望與挑戰」和「中日大學國際化與學生流動」四個議題展開深入研討,雙方均表示今後將進一步擴大互派規模,切實做好、推進好本校的國際化發展工作。
  • 中日兩國交往最絢麗的紐帶是什麼?他們的故事告訴你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杜蘭在故事會上分享她親歷的中日友好交往故事。南方網李江銳/攝&nbsp&nbsp&nbsp&nbsp「隨著第三次人工智慧(AI)浪潮的興起,新型的技術的發展會讓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切。我希望在核心源頭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上兩國能各自發揮優勢,做出更多更有價值的產品」,杜蘭在接受採訪時說。
  • 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適應他們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吧。第一,實驗過程首先在一個桌子上擺放三座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假山。第三,實驗意義根據三山實驗我們可以理解,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也是三山實驗最重要的意義,皮亞傑的自我為中心階段就是從這個實驗得來的。第四,實驗的指導意義通過皮亞傑的三山實驗,我們可以理解如何去教育小孩。
  • 2007中日青年交流座談會(實錄)
    他媽媽回答他,孩子,我看了,我認為你的演講講得很精彩,你講出了心裡的話,溫家寶總理講我從小的時候媽媽教育我要講真話,講心裡話。這次訪問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開始講心裡話,這是第一步,這是好的現象。  我講這段意思的是希望在中日關係已經先好的發展勢頭,正在向好的方向於是的時候,希望我們的年輕人,青年同學們,也順應溫總理的精神,講心裡話。
  • 學者:中國需轉換思路 「輕看」中日友好
    核心內容:如果我們還用老的眼光來看待日本的現在的年輕一代,不管是政治方面的還是沒有多大政治色彩的這些年輕人來說,我們還用這種老眼光去看待,還用老說法去對待他們,還是高喊著日中友好去想要去把關係搞好,我覺得這個就使我們的策略就非常的落後了。
  • 發展我們的素質教育
    可是隨著孩子的降生,我們的想法也慢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上小學之後,看到孩子的同班同學都在輔導班學有所長時,我們家長逐漸認識到課外教育的價值。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們陪著孩子轉戰在英語、數學和語文的輔導班之間,好在辛苦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孩子考上了市裡一所重點初中,這個中學也以素質教育出名。做父母的我們想這下孩子總算可以輕鬆一點了。素質教育嘛,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孩子可以在相對輕鬆的環境下學習成長。
  • 聚焦文化創意產業 中日(成都)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加速發展
    據悉,中日(成都)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由國家發改委批准設立,位於成都高新區內,共36.9平方公裡,規劃了成都高新區瞪羚谷、騎龍及未來科技城三大片區,將聚焦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業態集聚、功能提升的文化創意場景,著力打造新時代中日雙向開放發展引領區、西部文創產業發展典範區、中日第三方市場聯合拓展先行區,奮力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創新開放中心。
  • 新時代中日高校攜手 以教育互動促人文交流
    新時代中日高校攜手履責,以教育互動推進人文交流縱深發展朱泓副校長做了題為《中日大學一流人才「同窗友情」育成計劃-中日大學的責任與使命》的特別報告,詳細介紹了我校自2017年首倡中日一流大學「同窗友情」育成計劃的理念及實踐成果
  • 「曾經的我們無話不說,現在的我們無話可說」
    因為,身處其中的我們,會最大程度地丟失掉各自原本的魅力,慢慢變成一個拿著放大鏡,在對方身上尋找瑕疵的人。這樣的角色,當然不會讓人喜歡。從一開始的心直口快,到之後的包容隱忍,後來的沉默不語,最後的忍無可忍,直至爆發出對感情的怒吼。
  • 2020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我們現在說『美麗中國』,我認為『美麗中國』離開了物質財富和優質生態產品,談美麗就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