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日本和中國社會和教育的發展都有較大相似之處】
社會背景都是曾經被西方殖民,然後發生改變,進行工業革命,逐漸強大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教育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上世紀70年代時出現了「考試地獄」,學校成為競爭和選拔人才的地方,喪失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初心。
此外,教育上中日的相似之處還有:
培養目標的相似
那時候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一樣,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勞動者。比如日本當時對培養人才需要具有的品質包括「安分守己」(對他人)、「勤勞工作」(對工作)、「忠誠愛國」(對國家),可以對比當下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其中對個人的要求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同樣包含著對勞動者的要求。
再對比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要求,在中國古代儒家學者論述大學教育的《大學》篇中,提出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八條目」,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學習的最終追求不是為了賺錢養家餬口,而是為了「平天下」,古代的教育培養的是統治者,而不是一般的勞動人民。(當然在這裡筆者並沒有對「勞動者」有任何或褒或貶的含義,只是單純地比較而已。畢竟不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不同)
對理工科的重視
日本當時高等教育除了出現升學考試的高壓外,還非常重視發展理工學科,不僅擴大理工科的招生人數,還新設了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等等。
此外,為了適應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培養,日本還擴大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
簡直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發展的小縮影啊有沒有?
那麼這段時間裡日本教育是怎麼應對的?其中有什麼經驗能讓我們借鑑參考?
1. 「考試地獄」難以避免
正如上一篇所講,由於近代中國教育的落後,為了能快速地彌補我們人才的缺乏,單一但效率高的教育評價方式是難以避免的,但風雨過後必有彩虹,相信未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國教育會比現在做得更好。
2. 學科的設置
及時對學生學習科目進行調整、更新,要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
3. 堅持基礎化、普通化方向發展
雖然說要對學科進行及時的調整,但是也要注意學習專業不要劃分得太細,劃分過細不利於學生適應科技的發展,只能局限在小圈子裡,知識難以遷移。
當然,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國情相較於日本要更加複雜,因此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但是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可以~
參考文獻《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視》